浩瀚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經典著作凝縮著中華文化之精髓 ,其思想智慧成為了傳之千古的結晶。國學經典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燦爛遺產,也是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學國學,魅在領悟,工在體味,效在吸納。讀國學經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境界;品國學經典,能讓今人以圣人為師,汲取歷經歲月沉淀的人生哲理。
【1】有子曰: “禮之用,和為貴。”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為重要。”
【2】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與實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4】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5】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給別人”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于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8】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河辛诉^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9】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河辛诉^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10】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譯文】子夏說:“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學習了,學習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1】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來了。”
【12】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譯文】子夏說:“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學習了,學習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3】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14】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譯文】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剛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
【16】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端莊而不爭執,會群而不拉幫結伙。”
【17】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出自《論語·學而》
【譯文】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1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出自《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說:“說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為恥辱。”
【19】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
【譯文】孔子說:“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小人驕恣而不平和大方。”
【20】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單憑語言來薦舉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
【21】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
【譯文】孔子說:“干不義的事得到了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如同浮云一樣。”
【22】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說:“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23】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24】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肚f子》
【譯文】君子交友講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小人以利為先,他們交友往往親密狎昵,他們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樣甘甜,卻不講道義。
【25】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26】
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譯文】孔子說:“不能為求生而損害仁德,應以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
【27】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28】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而留戀安逸,便不配做讀書人了。”
【29】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
【30】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譽,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輗,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31】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依據個人的利益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
【32】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譯文】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33】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并且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34】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論語·泰伯》
【譯文】孔子說:“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道,努力學習它,誓死保全它。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禍亂的國家。天下太平,就出來工作;不太平,就隱居。”
【35】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說:“君子通達于仁義,小人通達于財利。”
【3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論語·泰伯》
【譯文】孔子說:“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實,無能而不講信用,這種人我是不知道其所以然的。”
【37】
子曰:“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子曰:“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墩撜Z·公冶長》
【譯文】孔子說:“我觀察人,(不只)聽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38】
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
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在兄長面前,就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39】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墩撜Z·子罕》
【譯文】孔子一點沒有四種毛病,能夠做到不懸空揣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是。
【40】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譯文】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我怕培養仁德。”
【41】;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譯文】子說:“古代學者的目的在于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42】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接受重大任務;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務,卻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
【43】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為義是最可貴的,君子只有勇沒有義,就會搗亂造反;小人只有勇沒有義,就會做土匪強盜。”
【44】
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張問政時)說:“在位的時候不要疲倦怠惰,執行政令時要保持忠心。”
【45】
老子曰:“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曰:“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道經第二章》)
【譯文】老子說:“明道之君總是無欲無為,順乎自然??偸且理樖挛镒陨淼目陀^規律去行政施教而不以個人的欲望好惡而妄為興廢。”
【46】
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德經第四十四章》)
【譯文】老子說:“如果君王無私無欲,知足而不貪,就不會遭到百姓的唾棄和羞辱,凡事適可而止,與世無爭,就能得到百姓的愛戴,國家自然能長治久安了。”
【47】
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道德經·德經第三十三章》)
【譯文】老子說:“能過透徹了解別人思想行為的人確實聰慧,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長短優劣的人確實最為明智。”
【48】
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德經第三十三章》)
【譯文】老子說:“能夠戰勝敵手的人確有力量,而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
【49】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德經第九章》)
【譯文】老子說:“手中已然握持其物仍然貪多而抓握不止,倒不如及早罷手為有得。手中已然握執尖利之器還要錘砸不止必欲使之鋒銳無比,那絕不可能使其保持長久。大肆聚斂而使得金玉滿堂、珍寶無數,這世上沒有誰能夠守護得住。富有尊貴而驕奢淫逸,那只能給自己招致災禍。事成功遂便隱身退后,這事上天所遵循的客觀規律。”
【50】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德經第十二章》)
【譯文】老子說:“繽紛的色彩看就了就會讓人兩眼昏花,歌樂歡動,喧嘩不已,聽久了就會使人耳聾失聰。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使人胃口病傷而厭惡飲食。驅馬奔馳,圍捕田獵,時間久了會讓人心智狂亂而縱情放蕩。貪求寶物而不知滿足,時間久了就會使人行為乖戾而舉動失常。”
【51】
老子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老子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道經第十四章》)
【譯文】老子說:“持守‘道’,就能治理好萬事萬物,就能統御好家國天下。據其‘有’而察其‘無’,得以知曉遠古及其初始情況,這樣就明了了‘道’的整個體系。”
【52】
老子曰:“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譯文】老子說:“所以堂堂正正的士子總是持守質樸醇厚之‘道’,而絕不實行虛華無用之‘禮’;他的居處行為總是那么忠厚樸實,而摒棄那些浮華淺薄之事。”
【53】
老子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經·德經第四十三章》)
【譯文】老子說:“施無為之政所獲得的功效之大,行不言之教所獲得的收益之多 ,天下萬物是沒有什么能夠比得上的。”
【54】
老子曰:“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老子曰:“是以圣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道德經·德經第六十六章》)
【譯文】老子說:“故而君王雖然位居于民眾之上,但民眾并不因此感到有負擔;雖然身居于民眾之前,而民眾并不因此感到有所妨礙。天下之人全都樂意推舉他成為君王而并不厭煩其在上位,不就是因為他謙卑處下,無欲不爭,因此天下也就沒有誰能夠同他相爭嗎?”
【55】
老子曰:“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曰:“是以圣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道經第三十四章》)
【譯文】老子說:“明道之君能夠被人尊崇而統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始至終不妄自尊大而能虛靜處下,所以才能為天下人所歸附和擁護,而成就其君王的尊貴和偉大。”
【56】
老子曰:“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曰:“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道經第七章》)
【譯文】老子說:“這難道不是因為他們無欲無私,反而(如私欲之人所說的)‘成就其私’嗎?”
【57】
老子曰:“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
老子曰:“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道德經·道經第五章》)
【譯文】老子說:“君王如果不能守虛處靜而以多聞博識自許進而有為多言,那很快就會導致窮敗,不如處虛守靜而無為不言能夠取得成功。”
【58】
老子曰:“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德經·德經第四十六章》)
【譯文】老子說:“罪過沒有比行私縱欲更為嚴重的,禍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災難沒有比貪欲必得更為慘痛的。所以說懂的知足知止而心無貪求,才能經常適可而滿足。”
【59】
老子曰:“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也。”
老子曰:“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道德經·道經第十六章》)
【譯文】老子說:“天下萬物蓬勃生長,我則觀察它們的最后歸宿。萬物雖蕓蕓而生,紛然雜陳,而最終全都各自返歸其根。返歸其根即處虛守靜,就是復歸其本性。”
【60】
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道德經·德經第七十一章》)
【譯文】老子說:“雖能深通大道而不自以為賢智聰明,是非常高明和值得推崇的。如果不通曉大道卻自以為是,就非常愚蠢而令人厭惡了。”
【61】
老子曰: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老子曰:“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道德經·道經第二十三章》)
【譯文】老子說:“遵循大道而有德的君王,“道”自然也就關愛他,扶助他,而使他得到民心和天下。那些不能合同于大道的君王,“道”當然也就離棄于他,而使他喪邦失國,眾叛親離。”
【62】
老子曰:“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弊則新。”
老子曰:“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或。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道德經·道經第二十二章》)
【譯文】老子說:“那些能夠柔弱委屈以適應于外物的,才能堅韌有恒而保全其身;那些能夠枉曲其身而使之協和于環境的,才能確實做到端平正直;低洼之地才能存聚泥水而逐漸增高;破敗之物清除之后,才能更換使用新的東西;空手抓物而知足不貪,才能有所獲得;若已經握持其物而依然貪多,反而會心生疑惑而不知所措。因此,圣明的人總是抱一守道,以虛靜無為作為其行政施教的根本法則。”
【63】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經·道經第二十九章》)
【譯文】老子說:“所以,圣明之人總是遵循常道,順乎自然,摒棄那些過渡的、夸大的、極端的行為。如此則可以暢萬物之情而適萬物之性進而實現天下大治。”
【64】
莊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莊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莊子·逍遙游》)
【譯文】莊子說:“小智不能比匹大智,壽命短的不能比匹壽命長的。”
【65】
莊子曰:“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莊子曰:“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莊子·逍遙游》)
【譯文】莊子說:“沒有實用之處,又怎么會有招來什么禍害呢?” (注:莊子強調無用之用為大用。)
【66】
莊子曰:“大知閑閑,小知閒閒。”
莊子曰:“大知閑閑,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莊子·齊物論》)
【譯文】莊子說:“大知廣博,而小知精細;大言氣焰盛人,小言則論辯不休。”
【67】
莊子曰:“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莊子曰:“物無非彼,物無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莊子·齊物論》)
【譯文】莊子說:“世界上的事物沒有不是‘彼’的,也沒有不是‘此’的。所以說彼方是出于此方對待而來的,此方也因著彼方對待而成。”
【68】
莊子曰:“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
莊子曰:“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 (《莊子·齊物論》)
【譯文】莊子說:“安適于生死年歲,安適于是非仁義,邀游于無窮的境域,這樣也就能寄寓于無窮的境域。”
【69】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養生主》)
【譯文】莊子說:“我們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智識是沒有限度的,以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沒有限度的智識,就會弄得很疲困;既然這樣還要去汲汲追求智識,就會弄得更加疲困不堪了!”
【70】
接輿曰:“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莊子·人間世》)
【譯文】孔子到楚國,楚國狂人接輿走過孔子門前唱著:“來世是不可期待的,往世是不可追回的。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71】
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莊子·德充符》)
【譯文】孔子說:“死生是一件極大的事,卻不會使他(此指魯國斷腳之人王駘)隨之變化,就是天覆地墜,他也不會隨著遺落毀滅。他處于無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物變遷的影響,主宰事物的變化而執守事物的樞紐。”
【72】
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仲尼曰:“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莊子·德充符》)
【譯文】孔子說:“德,乃是最純美的修養。德不著形跡,萬物自然親附而不肯離去。”
【73】
莊子曰:“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莊子曰:“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莊子·德充符》)
【譯文】莊子說:“所以只要有過人的德性,形體上的殘缺就會被人遺忘。人們如果不遺忘所應當遺忘的(形體),而遺忘所不應遺忘的(德性),這才是真正的遺忘。”
【74】
莊子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
莊子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莊子·大宗師》)
【譯文】莊子說:“不忘記他自己的來源,也不追求他自己的歸宿;事情來了欣然接受,忘掉死生任其復返自然,這就是不用心智去損害道,不用人的作為去輔助天然。”
【75】
孔子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孔子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莊子·大宗師》)
【譯文】孔子說:“魚游于江湖之中就忘記一切而悠悠哉哉,人游于大道之中就忘了一切而逍遙自適。”
【76】
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
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莊子·大宗師》)
【77】
莊子曰:“圣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莊子曰:“圣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莊子·大宗師》)
【譯文】莊子說:“圣人要游于不得亡失的境地而和大道共存。對于老少生死都善于安順的人,大家尚且效法他,又何況那決定著萬物的生成轉化的道呢?”
【78】
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
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
【譯文】顏回說:“不著意自己的肢體,不擺弄自己的聰明,超脫形體的拘執、免于智巧的束縛,和大道融通為一,這就是坐忘。”
【79】
莊子曰:“于事無與親,雕琢復樸。”
莊子曰:“于事無與親,雕琢復樸,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莊子·應帝王》)
【譯文】莊子說:“對于事物無所偏私,棄浮華而復歸真樸,不知不識的樣子,在紛紜的世界中持守真樸,終身如此。”
【80】
莊子曰: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莊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莊子·應帝王》)
【譯文】莊子說:“至人的用心猶如鏡子,任物的來去而不加迎送,如實反映而無所隱藏,所以能夠勝物而不被物所損傷。”
【81】
莊子曰:“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
莊子曰:“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莊子·駢拇》)
【譯文】莊子說:“當代的仁人,憂慮世間的禍患;不仁的人,潰亂性命實情而貪圖富貴。”
【82】 莊子曰:“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莊子曰:“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譯文】莊子說:“小的迷惑會錯亂方向,大的迷惑會錯亂本性。”
【83】
莊子曰: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
莊子曰:“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莊子·駢拇》
【譯文】莊子說:“我所認為的明達,并不是指看清別人,而是內視自己罷了。”
【84】
莊子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
莊子曰:“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莊子·馬蹄》)
【譯文】莊子說:“(所以)盛德的世代,人民行為遲重,樸拙無心。”
【85】
莊子曰: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愧窮。
莊子曰:“藏金于山,沈珠于淵,不利貨財,不近富貴,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愧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莊子·在宥》)
【譯文】莊子說:“藏金于深山,沉珠在深淵,不謀財貨,不求富貴,不以高壽為樂,不以夭折為哀,不以通達為榮,不以貧窮為羞恥,不收攬舉世的利益來據為己有,不以稱王天下而彰顯自己。。”
【86】
莊子曰:必服恭檢,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
莊子曰:“必服恭檢,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莊子·天地》)
【譯文】莊子說:“為政一定要做到恭敬節儉,選拔公正忠直的人而沒有偏私,人民誰敢不和呢!”
【87】
莊子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莊子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莊子·天地》)
【譯文】莊子說:“知道自己是愚昧的,并不是大的愚昧;知道自己是迷惑的,并不是大的迷惑。”
【88】
莊子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莊子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莊子·天地》)
【譯文】莊子說:“大迷惑的人,終身不解悟;大愚昧的人,終身不自知。”
【91】
莊子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
莊子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莊子·天地》)
【譯文】莊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一個人迷惑,所要去的地方還可以到達,因為迷惑的人少;要是兩個人迷惑,就會徒勞而達不到,因為迷惑的人多。”
【92】
莊子曰:“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莊子曰:“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
【譯文】莊子說:“清靜為玄圣,行動為帝王,無為則為萬物所尊崇,樸素而稱美于天下。”
【93】
莊子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
莊子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莊子·天道》)
【譯文】莊子說:“用敬來行孝容易,用愛來行孝難;用愛來行孝容易,使父母安適難;使父母安適容易,讓父母不牽掛我難;讓父母不牽掛我容易,使天下安適難;使天下安適容易,讓天下忘我難。”
【94】
莊子曰:至貴,國爵并焉;至富,國財并焉
莊子曰:“至貴,國爵并焉;至富,國財并焉;至顯,名譽并焉。”(《莊子·天運》)
【譯文】莊子說:“最尊貴的,一國的爵位可以舍棄;最富足的,一國的財貨可以舍棄;最顯榮的,任何名譽可以舍棄。”
【95】
莊子曰: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
莊子曰:“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莊子·天運》)
【譯文】莊子說:“以財富為追求對象的,便不能讓人利祿;以榮顯為追求對象的,便不會讓人名譽;迷戀權勢的,便不肯給人柄權。”
【96】 莊子曰: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
莊子曰:“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莊子·繕性》)
譯文】莊子說:“榮華高位在身,并不是真性本命,外物偶然來到,如同寄托。寄托的東西,來時不能抵御,去時不能阻止。”
【97】 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
“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莊子·秋水篇》)
【譯文】不要用人事去毀滅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毀滅性命,不要因貪得去求聲名。謹守這些道理而不違失,這就叫做回復到天真的本性。
【98】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莊子·至樂篇》)
【譯文】“身體乃是外在物質元素假合而成;外在元素假合而產生的生命,乃是暫時的湊集。生和死就好像晝夜一樣的運轉。”
【99】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莊子·達生篇》)
【譯文】“通達生命實情的,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東西;通達命運實況的,不追求命運所無可奈何的事故。”
【100】 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
“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莊子·達生篇》)
【譯文】“舍棄俗事就形體不勞累,遺忘生命中的事務就精神不虧損。形體健全,精神充足,便和自然合而為一。”
【101】 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
仲尼曰:“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極。”(《莊子·達生篇》)
【譯文】孔子說:“不要太深入而潛藏,不要太表露而顯揚,像柴木一般無心而立于動靜之中。三種都能做到,可稱至人。”
【102】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游》)
【譯文】天地有大美卻不言語,四時有分明的規律卻不議論,萬物有生成的條理卻不說話。
【103】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圣人以斷之矣。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圣人以斷之矣。(《莊子外篇·知北游》)
【譯文】學問廣博的不一定具有真知,善于辯論的不一定具有慧見,圣人早已棄絕這些了。
【104】 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
宇泰定者,發乎天光。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心境安泰的人,便發出自然的光輝。發出自然光輝的,人便顯現其人的天然本
【105】 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
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費者,唯賈人也,人見其跂,猶之魁然。 (《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行為不拘名跡的人,充實而有光輝;志在求取財用的人,只是商人而已,看他跂行著,自以為安穩的樣子。
【106】 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
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金。 (《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至禮是沒有人我之分的,至義是沒有物我之分的,至知是不用謀略的,至仁是不表露愛跡的,至信是不用金錢做質證的。
【107】 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動無非我之謂治。
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動無非我之謂治,名相反而實相順也。(《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動作自然出于不得已是為德,動作自然不由于我是為合理,鶩名則相反而求實則相順。
【108】 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
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質也。(《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道為德所尊崇,生是德的光輝;性是生的本質。
【109】 性之動,謂之為;為之偽,謂之失。
性之動,謂之為;為之偽,謂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謨也。(《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性的活動叫做為;有為而流于人偽,叫做失。知是和外界應接;智是內心謀慮。
【110】 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
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緣于不得已。(《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要寧靜就要平氣,要全神就要順心,有所為要得當,就要寄托于不得已。
【111】 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
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此皆順比于歲,不物于易者也。(《莊子外篇·徐無鬼》)
【譯文】執迷于權勢財物的人喜歡變亂,遭逢時機而后有所用,(這種人)不能安靜。這些人都是逐時俯仰,局限一事而茅塞不通的人。
【112】 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
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凌誶之事則不樂,皆囿于物也。(《莊子外篇·徐無鬼》)
【譯文】智謀之士沒有思慮的變換就不會快樂,口辯之士沒有議論的程序就不會快樂,好察之士沒有明辨的事端就不會快樂,他們都受外在所局限。
【113】 盡有天,循有照,冥有樞,始有彼。
盡有天,循有照,冥有樞,始有彼。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莊子外篇·徐無鬼》)
【譯文】極物之中有自然,循變之際有覺照,冥默之境有樞機,太始之域有彼端。在這種情境中自然的解悟好像未曾知解,無心的知好像無所知,無心的知才是真知。
【114】 以不惑解惑,復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以不惑解惑,復于不惑,是尚大不惑。(《莊子外篇·徐無鬼》)
【譯文】追問(它)不可以有限制,而不可以沒有界際。以不疑惑來解釋疑惑,返回到不疑惑的境界,還以為是大不惑。
【115】 人之于知也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
足之于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人之于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莊子外篇·徐無鬼》)
【譯文】 足所踏的地很少,雖然少,還要依恃所沒有踏到的而后才能達到廣遠;人所知的少,雖然少,還要依恃所不知的而后才能知道天道的自然。
【116】 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
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闔不亦問是已,奚惑然為?。ā肚f子外篇·徐無鬼》)
【譯文】萬象紛紜中各有實理,古往今來不相代換,(各盡其分)而不可以虧損,這當中豈不是蘊含著一項偉大的妙理么!
【117】 舊國舊都,望之暢然。
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雖使丘陵草木之緡,入之者十九,猶之暢然。(《莊子雜篇·則陽》)
【譯文】自己的祖國和故鄉,看到心里就舒暢;即使是丘陵草木雜蕪,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覺得舒暢。
【118】 謀稽乎誸,知出乎爭,柴生乎守,官事果乎眾宜。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謀稽乎誸,知出乎爭,柴生乎守,官事果乎眾宜。(《莊子雜篇·外物》)
【譯文】德的外溢在于聲名,名的外溢在于太露,計謀生于急迫,機智出于爭端,閉塞生于拘執,官事則決于眾人所宜。
【119】 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
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莊子雜篇·寓言》)
【譯文】做人如果沒有才德學識,就沒有做人之道;做人沒有做人之道,就稱為陳腐之人。
【120】 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托天下也。
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托天下也。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只有不以天下為己所用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于他。能夠尊重生命的,即使富貴也不以昧養而傷害身體,即使貧賤也不以利祿累害形體。
【121】 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
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原憲說)要是趨世而行,結黨為友,所學為求炫耀于人,所教但求顯揚于己,仁義的奸慝,車馬的華飾,這是我所不愿去做的。
【122】 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
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原憲說)要是趨世而行,結黨為友,所學為求炫耀于人,所教但求顯揚于己,仁義的奸慝,車馬的華飾,這是我所不愿去做的。
【123】 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所以養志的人忘了形骸,養形的人忘了利祿,求道的人忘了心機。
【124】 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怍。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怍。(《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知足的人不因利祿累害自己,心意自得的人遇到損失也不憂懼,修養內心的人沒有爵位而不羞愧。
【125】 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謂重傷。
不能自勝則從,神無惡乎?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 不能把握自己就放任,這樣精神不厭惡嗎?不能把握自己而又強制不順應,這就雙重損傷。雙重損傷的人,就不能成為高壽的人。
【126】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古時得道的人,窮困也快樂,通達也快樂。所歡樂的不是窮困和通達,只要是身處道德,那么困窮通達就好像寒暑風雨的循序變化了。
【127】 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時自利也。
不以人之壞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時自利也。(《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不因人的失敗而自顯成功,不因人的卑微而自視長大,不因逢時機而自圖利益。
【128】 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
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故觀之名,計之利,而義真是也。(《莊子雜篇·盜跖》)
【譯文】沒有德性就不能取信,不能取信就不能被任用,不被任用就不能獲利。所以從名來看,從利來算,仁義是要緊的。
【129】 若枉若直,相而天極;面觀四方,與時消息。
若枉若直,相而天極;面觀四方,與時消息。若是若非,執而圓機;獨成而意,與道徘徊。(《莊子雜篇·盜跖》)
【譯文】是曲是直,聽任自然;觀照四方,隨著時序而變化?;蚴腔蚍?,執守你的環中;獨自完成你自己的本意,和道共游。
【130】 無赴而富,無殉而成,將棄其天。
無轉而行,無成而義,將失而所為。無赴而富,無殉而成,將棄其天。(《莊子雜篇·盜跖》)
【譯文】不要固執你的行為,不要助成你的仁義,這會失掉你的真性。不要奔赴富貴,不要急求成功,這會舍棄你的自然的天性。
【131】 知者之為,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
知者之為,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爭,無以為故不求。(《莊子雜篇·盜跖》)
【譯文】智者所為,依百姓的需要而行事,不違反大眾的原則,因此知足而不侵犯,
【132】 廉貪之實,非以迫外也,反監之度。
有馀故辭之,棄天下而不自以為廉。廉貪之實,非以迫外也,反監之度。(《莊子雜篇·盜跖》)
【譯文】知足所以才辭讓,舍棄天下的財物而不自以為清廉。清廉和貪得的實質并不是受外物的迫使,反觀內在稟性所導致。
【133】 靜居則溺,體澤則馮,可謂疾矣。
貪財而取慰,貪權而取竭,靜居則溺,體澤則馮,可謂疾矣。(《莊子雜篇·盜跖》)
【譯文】貪財而取怨,貪權而耗費精思,閑散則沉溺于嗜欲,身體充盈則意態驕滿,可以說是疾病了。
【134】 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
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莊子雜篇·盜跖》)
【譯文】權勢如天子而不以尊貴驕傲于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貨自詡于人。
【135】 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
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凡物同類便互相聚集,同聲便互相應和,這是自然的道理。我愿意告訴我所知道的來幫助你所從事的。
【136】 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
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人同于己則可,不同于己,雖善不善,謂之矜。(《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自恃聰明、擅自行事,侵犯他人而師心自用,叫做“貪”;別人的意見和自己相同就可以,如果和自己不相同,則意見雖好也以為不好,叫做“矜”。
【137】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本真乃是精誠的極致。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人。
【138】 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
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勉強哭泣的人雖然悲痛卻不哀傷,勉強發怒的人雖然嚴厲卻沒有威勢,勉強表示親愛的人雖然有笑臉卻不感到和悅。
【139】 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
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真性存于內心,使神色表現在外,這就是本真的可貴。將它用于人理上,事奉雙親則慈孝。事奉君主則忠貞,飲酒便歡樂,處喪便悲傷。
【140】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貴真。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于俗,故不足。(《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不能夠效法自然而憂慮人事,就不知道珍貴本真,庸庸碌碌隨世俗變遷,所以不能知足。
【141】 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
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禮節是世俗所為的,真性是秉受于自然,自然是不可以改變的。所以圣人效法自然珍貴本真,不拘于世俗。
【142】 達生之情者傀,達于知者肖。
達生之情者傀,達于知者肖;達大命者隨,達小命者遭。(《莊子雜篇·列御寇》)
【譯文】通達生命實情的就心胸廣大,精通智巧的就心境狹??;通達大命的就是順任自然,精通小命的就是所遇而安。
【143】 不累不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
不累不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莊子雜篇·天下》)
【譯文】不為世俗所牽累,不用外物來矯飾,不苛求于人,不違逆眾情,希望天下安寧以保全人民的性命。
【144】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莊子雜篇·天下》)
【譯文】恍惚如無有,寂靜如清虛。相同則和諧,貪得便有失。
納言·論政/名言辭典
納言
【人之將死,惡聞酒肉之味;邦之將亡,惡聞忠臣之氣】語出漢代袁康《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記》。人快死的時候,怕聞到酒肉的氣味;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怕聽到忠臣的聲音。說明拒忠臣、逆忠言,國家勢必滅亡。惡 (wù務):厭惡。邦:國家。氣:氣息;聲音。
【人主自臧,則眾謀不進】語出《資治通鑒·周安王二十五年》。做君主的自以為是,那么大家就不進獻計策了。人主:君主,指最高統治者。自臧:自以為是。臧,善;好。
【人主賢則人臣之言刻】語出《呂氏春秋·達郁》。君主賢明,臣子就能言無不盡。謂只有賢明的君主,才能做到廣開言路??蹋罕M。
【人欲自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語出《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元年》。人要看清自己的容貌,一定要借助于明鏡;國君要認識到自己的過失,一定要靠忠臣。說明只有啟用忠臣,從諫如流,才能發現并改正自己的錯誤。形:容貌。資:憑借,依托。
【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毖藉忠臣】語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求諫》。人要照一照自己的模樣,必須用明鏡;做君王的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憑借忠臣。藉:通“借”。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語出《史記·商君列傳》。一千個人唯唯諾諾,還不如一個人直言爭辯。說明必須注重聽納言諫,而不能醉心于眾人的奉承。宋代蘇軾《講田友直字序》:“千夫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諾諾:應承之詞。諤諤:直言貌。
【義之所在,賤不可忽】語出宋代蘇舜欽《乞納諫書》。只要有道理在身,就是地位低下的人也不可忽視。意謂只要有道理,不管其地位高低,都要虛心聽納。義:道理。賤:地位低下的人。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語出《書·大禹謨》。意謂虛妄之言不可信,不與眾人共商的專獨之謀不能采用?;翰楹?。詢:詢問。庸:用。
【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語出《孔子家語·子路初見》。木料經墨線量過,就能取直;人能接受別人的規勸,就會變為道德高尚的人。繩:繩墨,木工打直線用的工具。諫:規勸。圣:道德極高尚。
【不知所從而好從人,不知所違而好違人,其敗一也】語出漢代徐干《中論·慎所從》。不知道該聽從誰的而喜歡聽從別人,和不知道該拒絕誰的而喜歡拒絕別人,其失敗都是一樣的。說明納言應當先辨清其言當納不當納,既不能盲目聽受,也不能輕率舍棄。從:聽從。好(hào號):喜歡。違:違逆,拒絕。
【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暗莫甚焉】語出《資治通鑒·周安王二十五年》。不搞清楚事情究竟是對還是不對而一味喜歡聽別人贊頌自己,這是再糊涂不過的了。悅:高興,喜歡。暗:不明白,糊涂。
【勿謂我尊而傲賢侮士,勿謂我智而拒諫矜己】語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刑法》。不要說我地位高而輕慢賢士;不要說我有智慧而不聽別人進諫,驕矜自負。尊:地位高。侮:欺負輕慢。智:聰明,有智慧。諫:規勸。矜己:自夸。
【烏彀之卵不毀,而后鳳皇集;誹謗之罪不誅,而后良言進】語出漢代劉向《說苑·貴德》。烏彀的蛋不打破,然后鳳凰才會飛來;犯有誹謗之罪的人不誅殺,然后忠良之言才會聽到。說明領導者應當大度待人,只有赦過不究,人們才會勇于進言。烏彀(gòu夠):泛指鳥類。烏,烏鴉。彀,待哺食的小鳥。卵:蛋。鳳皇:即鳳凰。集:聚集。
【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語出《國語·周語上》。治理河水的人,導引水流使其通達;統治百姓的人,使他們公開地發表言論。為:治。決:開通水道,導引水流。導:疏通。引申為通達。宣:這里指讓人說話。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語出《六韜·文韜·大禮》。用天下人的眼睛觀看,就沒有看不見的;用天下人的耳朵諦聽,就沒有聽不到的;用天下人的頭腦思慮,就沒有不能明曉的。說明領導者應當集思廣益。
【用人之言,若自己出】語出唐代魏征《群書治要·尚書》。采納別人的意見,就像采納自己提出來的意見一樣。意謂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自:從。
【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語出《新唐書·宋務光傳》。喜歡聽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沒有不興盛的;拒絕別人的規勸,沒有不混亂的。說明治國者必須樂于聽取批評意見,這樣國家才會興盛。罔(wǎng網):沒有。諫:規勸,規勸的話。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語出《論語·泰伯》。鳥在將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在將死的時候,他說的話是善意的。說明人的臨終遺言往往充滿善意,值得聽取。
【至忠逆于耳,倒于心】語出《呂氏春秋·至忠》。謂忠誠正直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和自己的心意相反。逆:抵觸。倒:逆,相反。
【豈弟君子,無信讒言】語出《詩·小雅·青蠅》。和易近人的君子,不要聽信讒言。豈弟(kǎi tì凱替):同“愷悌”,和易近人。
【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語出《詩·大雅·板》。古人有這樣的話:凡有疑難要請教割草打柴的人。意謂施政者應廣泛征詢意見。后以“詢于芻蕘”說明能向草野鄙陋之人請教的不恥下問的精神。芻蕘(chúráo鋤饒);割草打柴的人。
【眾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語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納諫》。眾多的人唯唯諾諾,還不如一個人的直言爭辯。說明應當虛心納諫,而不能陶樂于人們的一味順從。唯唯:恭敬而順從的應答詞。諤諤:直言貌。
【多見者博,多聞者知,距諫者塞,專已者孤】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 刺議》。見得多的人知識廣博,聽得多的人頭腦智慧,拒絕接受別人意見的視聽閉塞,自己獨斷專行的遭到孤立。知:通“智”,有智慧。距:通“拒”,拒絕。諫:直言規勸。專:獨斷專行。
【多指亂視,多言亂聽】語出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順從許多人的指點,自己的視覺就會混亂;信從許多人的議論,自己的聽覺就會混亂。說明對眾人的話不可盲目聽從,而必須善于分析,擇優而用。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語出《國語·周語上》。意謂堵塞百姓的言路,比用堤岸堵塞河流危害更嚴重。防:堤岸。川:河流。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語出《論語·為政》。批判錯誤的主張,禍害就沒有了。這反映了儒家對不同主張的態度。攻:攻擊,批判。異端:不同于自己的主張、學說。已:停止。
【嚴則下喑,下喑則上聾,聾喑不能相通,何國之治也】語出漢代劉向《說苑·政理》。政令太嚴,下面的臣民就會沉默不語,下面的人像啞巴一樣緘默不語,那么在上位的人就會像聾子一樣什么也聽不到,聾子和啞巴不能溝通思想,這樣國家怎么能治理好呢?說明治理國家,政令不能太苛刻,應當有寬的一面,使人心情舒暢,敢于講話。喑:(yīn音):啞,緘默。
【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亂莫大焉】語出《呂氏春秋·聽言》。聽來的話不可不詳細考察,不詳細考察就會好壞不分,好壞分不清,就會造成最大的混亂。察:細看;詳審。
【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語出《韓非子·六反》。聽他的言論一定要求它有實用價值,看他的行為必定要求它有功效。責:要求。
【役一己之聰明,雖圣人不能智;用天下之耳目,雖眾人不能愚】語出明代呂坤《問學》。僅僅憑借自己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算作睿智;運用天下人的耳目觀聽,即使是普通人也不能愚弄。說明領導者貴在能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役:役使,運用。眾人:普通人,凡人。
【狂夫之言,圣人擇焉】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沒有知識的人說的話,圣人也會有所聽受。意謂領導者應當廣納群言?!稘h書·晁錯傳》:“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狂夫:沒有知識的人。擇;挑選,此謂部分采納。
【良藥生人,不能生不飲者】語出清代唐甄《潛書·鮮君》。對癥的好藥能把重病人救活,但不能救活不飲用它的人。喻指意見再好,如果對方不采納,也不能發揮作用。生:活,救活。
【良藥苦于口,而利于??;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語出《孔子家語·六本》。好藥吃到嘴里雖然發苦,但能治??;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對人的行為有益處。通常簡化為:“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正直的話。
【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人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好藥喝到嘴里發苦,但明智人還是促使自己喝下去,因為他知道喝了以后可以消除自己的疾病。忠言聽起來不順耳,但英明的君主聽從它,因為他知道聽從它能夠取得功效。勸:勉勵。已:停止,消除。拂:違背。
【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語出《三國志· 吳志·孫奮傳》。療效優良的藥物吃起來很苦,只有患了病的人能樂于服用;忠實誠懇的言論聽起來刺耳,只有通達的人能夠接受。意謂聽言納諫是十分難能的。疾者:患病的人。甘之:以之為甜,樂意服用。達者:通曉事理的人。
【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所以暗者,偏信也】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明暗》。國君看清事理,是因為能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國君不明事物真象,是由于偏聽偏信。說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的道理。兼聽:指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偏信:指相信一方面的意見。
【納善若不及,從諫如轉圜】語出《漢書·梅福傳》。采納正確意見就像唯恐跟不上趟一樣急切,聽從規勸就像轉圓一樣容易痛快。諫:規勸。轉圜 (huán環):轉動圓的物體,比喻從順而不停滯。
【直言者,國之良藥也;直言之臣,國之良醫也】語出清代唐甄《潛書· 抑尊》。正直的言論,對于國家是上好的藥品;敢于毫不掩飾地發表意見的人臣,對于國家是高明的醫生。說明國家的統治者必須善于采納直言,重用直言之臣。直言:正直的言論。
【刺骨,故小痛在體而長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國】語出《韓非子·安?!?。刺扎骨頭,雖然會感到小的疼痛但對身體卻有長遠的好處;逆耳之言,雖然會使心中小有不快但對國家卻會帶來持久的福祥。說明領導者應當虛心納言。拂耳:逆耳。
【拂勝,則社稷固;諛勝,則社稷?!空Z出漢代袁康《越絕書·越絕請糴內傳》。納諫改過之心占據上風,那么國家就穩固;聽諂信諛之心占據上風,那么國家就危墜。說明統治者能不能納諫拒諛,這是關系到國家安危的大事。拂(bì閉):通“弼”,輔助,矯正。社稷:代指國家。諛:諂諛。
【忠鯁之言雖若難聞,其猶藥石可以愈??;巽順之言雖若易聞,其猶蠱蠢終登害物】語出明代朱棣《圣學心法序》。忠直的言論雖然不中聽,但是卻似藥物可以治??;奉迎的言論雖然很中聽,但是卻似毒蟲終必害人。說明領導者必須注意虛懷納言,要樂聞異計而不能好聽恭維奉迎之辭。忠鯁:忠正鯁直。雖若:雖然。藥石:藥物的總稱。藥,方藥。石,砭石。愈?。航獬』?。巽(xùn訓)順:卑順,曲意奉迎。蠱蠹:益蟲和蠹蟲。前者寄生于人腹,后者寄生于木中,皆為毒蟲。害物:害人。物,人。
【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語出《墨子· 魯問》。國家混亂,就告訴國君,要尊崇賢人,要上下團結一致;國家貧困,就告訴國君,要節省開支,葬禮要從簡。說明規勸國君治國要抓住要害,有針對性。尚賢:尊崇賢人。尚同:指下面的意見要和上面統一。同,統一。
【明主不惡危切之言以立名,志士不避犯顏之誅以直諫】語出明代張居正《論時政疏》。賢明的君主不厭聽令人憂懼的言論而樹立名聲,有志之士不逃避因冒犯君主威嚴所面臨著的殺頭的危險而直言規勸。意謂明主之明在于能聽危切之言,志士之直在于能犯顏強諫。惡(wù誤):憎恨。危切之言:令人憂懼的言論。立名:樹立名聲。犯顏:冒犯君主威嚴。誅:殺戮。直諫:直言規勸。
【明主者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語出《戰國策·燕策一》。英明的君主專心聽取別人批評自己的過失,而不想聽別人贊譽自己好的行為。說明樂聞己過、不矜己善是賢明的統治者的可貴品格。明主:英明的君主。務:致力。
【明君在上,下多直辭;君上好善,民無諱言】語出《晏子春秋·內篇雜上》。英明的國君在位,下面直言規勸的話就會增多;國君喜歡為百姓做好事,老百姓也就沒有不敢說的話了。謂只有英明的國君才能做到使臣子和百姓都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諱言:不敢說或不愿明說。
【受光于隙見一床,受光于牖見室央】語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從墻縫里得到光線,只能見到一張床;從窗戶里得到光線,可以看清整個內室。喻指必須從大范圍的人們中間廣泛聽取意見,這樣才能正確地認識形勢。受:接受。隙:小孔。牖(yǒu友):窗戶。
【順針縷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實倉稟,并小流而成江?!空Z出漢代劉向《說苑·政理》。一針一線地依次縫制,才能做成帳幕;積藏一升一斗的糧食,才能裝滿糧倉;匯合細流,才能成為江海。比喻治國者應善于聽取點滴意見??|:線。帷幕:布帛圍于四旁者稱帷,施于上者稱幕。稟(lǐn凜):通“廩”,糧倉。
【聞死而慍,則醫不敢斥其疾;言亡而怒,則臣不敢爭其失】語出宋代李覯《慶歷民言·開諱》。一聽到說死就發怒,那么醫生也不敢指出他所生的??;一聽到說亡國就大發雷霆,那么臣下也不敢辯論其過失。說明諱言政治上的過失只會阻塞言路,最終導致國家速亡。慍(yùn運):發怒。斥:指出。爭:辯論。
【美味多生疾疢,藥石可保長年】語出宋代何坦《西疇老人常言》。吃香甜可口的食物經常發生病患,吃很苦的藥品可以保證長壽。喻指聽順耳的話只會貽害自己,聽刺耳的話可以造福自身。二句話取意予《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曰:‘季孫之愛我,疾痰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痰不如惡石。 ……。’”美味:指味道上好的食物,喻順耳的話。疾疚(chèn趁):疾病。疢,病。藥石:藥物的總稱。藥、方藥。石,砭石。藥、石皆治病。長年:長壽。
【美疢不如惡石。夫石猶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痛苦的疾病,不如苦口的難咽的藥物。藥能治好我的病,使我生存下去,疾病雖不甚痛苦,它的毒害卻更多。疢(chèn趁):熱病。惡石:指苦口難咽的藥物。石,藥石。
【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亡人好獨】語出《荀子·大略》。迷失方向的,是由于不打聽道路;被水淹沒的,是由于不詢問水路;身敗國亡的,是由于不聽采群言。說明領導者必須注意廣泛聽取意見,切不可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溺:落水。遂:水中可涉之徑。獨:指剛愎自用。
【都蔗雖甘,杖之必折;巧言雖美,用之必滅】語出三國曹植《矯志詩》。甘蔗雖然甜,但用它作手杖,一定會折斷;花言巧語聽起來雖然漂亮,但用起來必遭失敗。說明聽信巧言會壞事,應當防備表里不一的諂媚之徒,不要被其假象所迷惑。都蔗:甘蔗。巧言:表面好聽而實際上虛假的話。
【烈士不避鈇鉞而進諫,明君不諱過失而納忠】語出宋代蘇舜欽《火疏》。剛強之士不怕刑戮加身而直言規勸,明達之君不忌諱自己的過失而納用忠良。二句話是作者所設想的理想政治藍圖。烈士:堅貞不屈的剛強之士。鈇鉞(fū yuè夫月):鈇和鉞,均為刑戮之具,此指刑戮。諱:忌諱
。 【乘眾人之智,則天下之不足有也;專用其心,則獨身不能保也】語出《淮南子·主術訓》。利用眾人的智慧,那么不用費心費力也可以輕易地取得天下;師心自用,勢必連他自身也難以保全。說明領導者貴在能集思廣益。乘:利用。獨身:自身。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語出《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多方面地聽取意見,就會清醒明達;只聽一面之辭,就會昏愚糊涂。兼聽:聽取各種各樣各方面的意見。暗:糊涂。
【誹謗之罪不誅,而后良言進】語出漢代劉向《說苑·貴德》。對有誹謗罪行的人不加殺害,然后才有人敢說逆耳的忠言。謂言者無罪才能知無不言。誅:殺死。
【虛談廢務,浮文妨要】語出南朝宋代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清談會荒廢政務,華而不實的文章會妨礙國事。魏晉時代,士大夫崇尚清談,這句話揭露清談誤國的實質,頗具見識。虛談:清談,空談。浮文:虛浮不實的文章。要:指國事。
【謀臧不從,不臧復用】語出《詩·小雅·小旻》。好的計謀不聽從,不好的計謀反被采用。臧;善,好。從:聽從。復:反。
【諤諤能昌唯唯亡】語出唐代周曇《再吟》詩。剛直之言能使國家昌盛,唯唯諾諾,一味應承,只能導致國家衰亡。諤諤:直言。昌:昌盛。唯唯:一味應承。
【讒言巧,佞言甘,忠言直,信言寡】語出宋代林逋《省心錄》。毀謗人的話總是很巧妙,諂媚人的話總是很甜美,誠懇勸告的話總是很率直,真實可信的話總是很稀少。讒(chán蟬)言:毀謗的話,挑撥離間的話。佞(nìng濘) 言:諂媚人的話,花言巧語。信言:實實在在的話,可信的話。
【溺于俗見,則聽正官不人】語出宋代陸九淵《語錄下》。在世俗的見解中沉迷不悟,就是正確的言論也不會聽到心里去。意謂必須超脫俗見。溺:沉迷不悟。俗見:世俗的見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聞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語出《戰國策·齊策一》。朝中群臣和地方官吏及老百姓能當面指責我的過失的,授給上等獎賞;能上奏章規勸我的,授給中等獎賞;能在人眾會集的地方批評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中的,授給下等獎賞。面刺:當面指責。諫:規勸。謗議:議論過失。市朝:人眾會集的地方。
【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語出《史記·商君列傳》。虛浮不實的話,就像花;深切中肯的言論,就像果實;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藥;動聽的言辭,就像疾病。說明聽“至言”、“苦言”有益,而信“貌言”、“甘言”有害。貌言:虛浮不實之言。至言:深切中肯的言論??嘌裕嚎嗫谖Q?。甘言:甜美動聽的言辭。疾:疾病。
【藪澤之大者,以其能容也;君德之圣者,以其聽諫也】語出明代朱棣《圣學心法序》。湖泊之所以巨大,是因為它能夠容納百川之水;帝王之所以圣明,是因為他能夠聽受群臣的諫言。說明領導者只有虛心納諫才能心明眼亮,動無失策。藪澤:大澤,湖泊。
【懦而不能強諫】語出《左傳·僖公二年》。性格懦弱便不能對國君堅決勸諫。懦:懦弱。諫:規勸。
治吏·論政/名言辭典
【士大夫若愛一文,不直一文】語出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清廉》。做官的如果貪圖一文錢,那么他本人也就不值一文錢了。意謂領導者必須清廉,而不可貪圖錢財。士大夫:指居官有職位的人。一文:一文錢,一枚錢。文,計錢量詞。直:通“值”,價錢;相當……錢。
【上好德則下修行,上好言則下飾辯】語出晉代傅玄《傅子·戒言》。處于上位的人看重品德那么下面的人就修養善行,處于上位的人看重談吐那么下面的人就鍛煉口才。意謂最高統治者的個人好惡對下面的人有著非常直接的行為誘導作用。好德:喜歡美德;看重德行。修行:修養德行。好言:喜歡談說;看重談吐。飾辯:鍛煉口才。飾,整治,此指鍛煉。
【上欲無節,眾下肆情】語出晉代傅玄《傅子·校工》。處于上位的人嗜欲沒有節制,那么下面的人也就會放縱自己的欲望。說明最高統治者必須嚴以自律,這樣才可以使下級不敢肆行己意。無節:沒有節制。肆情:放縱自己的欲望。
【從來有名士,不用無名錢】語出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清廉》。自古以來美名播揚的官吏,從不使用沒有正當來歷的錢。意謂聲譽卓著的官吏都是廉潔自持、不貪不沾的官吏。士:指官吏。無名錢:沒有正當來歷的錢。
【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語出三國劉廙《政論·備政》。執掌國政的,沒有比使官吏清廉更好的了。意謂使官吏廉潔奉公是最高統治者應當抓的頭等大事。清:清廉;使清廉。
【仕之患也,酷無酷,賄無賄,曠無曠】語出清代周壽昌《思益堂日札》卷十。當官的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實際上殘酷但從表面上看并不殘酷,實際上受賄但從表面上看并不受賄,實際上曠職但從表面上看并不曠職。下文曰:“諱盜以獎奸,寬殺以誨暴,而用酷乎?匿災以責稅,懸獄以待贖,而用賄乎?渴私以弛公,勤役以荒野,而用曠乎?”賄:指受賄。曠:指不理職事。
【在上者,能不止下為善,不縱下為惡,則國治矣】語出漢代荀悅《申鑒·政體》。處于上位的人能做到不阻止下級做有益的事,也不放任下級做有害的事,那么國家就能治理好了。意謂最高統治者只要能夠加強吏治,做到獎善罰惡,就能求得天下太平。止:阻止??v:放縱,放任。
【臣不得其所欲于君者,君亦不能得其所求于臣也】語出《淮南子·主術訓》。大臣如果不能從君主那里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么君主也就不能得到他想從大臣那里求得的東西。意謂君主如果不能計功封賞,那么大臣也就不會盡力于職事。說明君主應當利用封賞來調動官吏們的工作積極性。
【治民如治目,撥觸之則益昏;治吏如治齒牙,剔漱之則益利】語出元代張養浩《牧民忠告·御下》。治理百姓就好比整治眼睛,越撥弄觸動就越昏花;治理官吏就好比整治牙齒,越是剔刷洗漱就越有利。說明對官吏應當勤加訓誡和整飭。目:眼睛。撥觸:撥弄觸動?;瑁夯杌ú幻?。齒牙:牙齒。剔漱:剔刷洗漱。
【食魚去乙,食李去核,治國去賊】語出清代費錫璜《兒語》詩。吃魚要去掉魚的頰骨,吃李子要去掉李子的果核,治理國家要剔除邪惡之人。乙:魚的頰骨。賊:為害社會的人,邪惡之人。
任人·論政/名言辭典
【一夕信豎兒,文明永淪歇】語出唐代李賀《感諷》詩之二。一旦信用小人,好的政治局面就要被斷送了。意謂用人須察人,這是事關國家安危的大事。豎兒:豎子,泛指小人。文明:指安定的政治形勢。淪歇:淪沒停歇。
【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強也】語出《墨子·尚同下》。一只眼睛看,不如兩只眼睛看得明白;一只耳朵聽,不如兩只耳朵聽得清楚;一只手握住,不如兩只手握得有力。比喻君主治國,應有賢臣輔佐。操:握,拿。強:有力。
【一行書不讀,身封萬戶侯】語出唐代聶夷中《公子行》詩之二。盡日游玩,從不讀書,到時候照樣可以做大官。二句詩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會任人唯貴的反動制度。萬戶侯:食邑萬戶之侯,泛指大官。
【一舉而不當,終身傷】語出《淮南子·主術訓》。一次用人用錯了,一輩子都受其危害。說明用人必須格外慎重,萬萬不可馬虎。舉;指選用人。傷:傷害,危害。
【一朝天子一朝臣】語出明代湯顯祖《牡丹亭·虜諜》。謂新天子即位后,朝臣也隨之更換?,F泛指主要領導者更換后,下屬也相應更換,頗含貶義。
【人與驥俱走,則人不勝驥矣;居于車上而任驥,則驥不勝人矣】語出《呂氏春秋·審分》。人和千里馬一起走,則人走不過千里馬;如果人坐在車上叫千里馬拉車,那么千里馬就不能勝過人了。比喻善于用人或善于利用外物的重要性。驥:千里馬。
【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語出唐代裴說《棋》詩。誰都有考慮不周的時候,即使是國手,也總不能保證每局棋都贏。說明任何人都有辦錯事情的時候,不能苛責于人。國手:一國之中下棋最好的選手。
【人主之患,不在乎言不用賢,而在乎誠不用賢】語出漢代徐干《中論·亡國》。君主的災難,不在于他口頭上說不任用賢才,而在于他行動上確實不任用賢才?;迹簽碾y。言:說。誠:實在,確實。
【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語出《書·盤庚上》。用人應用舊臣,不應如選用器具那樣不要舊的,只要新的。
【力弱者勿任其厚負,才卑者勿尸其隆位】語出宋代黃晞《聱隅子·三王篇》。力氣小的人不要讓他背很多的東西,才能低下的人不要讓他徒占高位。意謂要以才能大小選用人,才高則職位高,才低則職位低。任:使擔負。厚負:厚重的東西。卑:低下。尸:居其位而不做事。隆位:高位。隆,高。
【又聞理與亂,系人不系天】語出唐代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詩。還聽說國家是安定還是混亂,在于人而不在于天。意謂治理國家,應當不靠天助,而靠正確用人。理:治,安定。系:取決于。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語出唐代杜甫《蜀相》詩。劉備接連三次往見諸葛亮,為的是得到歸并天下的計策,諸葛亮協助劉備開基創業,又扶助劉禪撐持危局,表現了老臣的耿耿忠心。二句詩贊揚了諸葛亮的德才,也含有對當世賢相所寄托的希望。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最初,諸葛亮“躬耕于南陽”,他經常與周圍的名士一起研讀史籍,議論時局,并顯露出才華。劉備為復興漢室,四出求賢,終于在司馬徽和徐庶引薦下,往返三次,見到了諸葛亮。頻煩:連續。開濟:開即開創,濟即匡濟,開濟即開創基業,匡濟危時。
【萬碩之鼎,不可滿以盂水;一鈞之鐘,不可容于泉流】語出北齊劉晝《劉子·均任》??扇萑f石的巨鼎,不能用一小盂水灌滿;只可盛一鈞之多的小鐘,容納不下飛流不絕的泉水。喻指杰出的人才,小用就不足以充分發揮其作用;尋常之人,大用則有負所托。說明必須量才授任。萬碩:一萬石,形容極多。碩,通“石”,古代的容量單位。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盂 (yú魚):盛液體的敞口器具。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等于三十斤。鐘:圓形壺。
【才者以跅弛而棄,不才者以平穩而用;正言以迂闊而廢,巽言以軟美而人】語出宋代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有才能的人以其不拘禮節、不檢言行而被舍棄,沒有才能的人則以服服貼貼、循規蹈矩而被起用;正直的言論以其不合實情而被廢棄,故作和婉的言論則以柔和甜美而被采納。四句話揭露了當時那種社會在用人納言上的荒唐作法。跅(tuò唾)弛:放蕩不循規矩。跅,言行不檢點。弛,不遵禮度。平穩:穩妥服貼。正言:直言。迂闊:不切實情。巽(xùn訓)言:謙遜和婉的言詞。軟美:柔軟甜美。
【與其用之之疑,曷若取之之慎】語出宋代李覯《強兵策》之六。對待人才,與其在使用的時候心存疑忌,倒不如在選拔的時候小心謹慎。意謂對待人才要慎重選取,既然選用了,就必須充分信任。曷(hé何)若:怎比得上。曷,怎么。
【與其位,勿奪其職;任以事,勿間以言】語出宋代陳亮《論開誠之道》。給了他官位,就不要搶行其職權;讓他負責事務,就不要參與發表意見。意謂使用人才應當是使其有職有權,不要指手畫腳或者代行其事。與:給。位:官位。奪:剝奪。職:職權。間:參與。
【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獨立無輔也;森木之林,鳥獸群聚者,眾林成濟也】語出元代揭侯斯《與尚書右丞書》。高達千尺的長松,之所以不能遮蔽自己的根部,是因為它孑然而立,沒有輔株;樹木茂密的森林,之所以鳥獸成群,是因為各種大樹一起出力。喻指剛愎自用無濟于事,只有利用眾多賢才的才智和力量,才會大有作為。蔽:遮掩。輔:指相近的叢生的松樹。森木:樹木茂密生長。咸濟:全都出力接濟。
【千鈞之弩,不以鼷鼠發機;萬石之鐘,不為尺梃成響】語出明代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力達千鈞的強弩,不因為一只小老鼠而撥動弩牙;重達萬石的大鐘,不因為長僅一尺的細棍敲擊就發出巨響。喻指賢才不會為小恩小惠而動心。說明對待賢才必須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千鈞:形容力量強大。鈞,古代重量單位,合三十斤。弩(nǔ努):古代一種利用機械射箭的弓。鼷 (xī西)鼠:最小的一種鼠。發機:撥動弩牙。萬石(shí時):形容極重。石,古代重量單位,合一百二十斤。尺梃(tǐng挺):一尺長的木棒。梃,棍棒。
【小材雖累日,不離于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語出《漢書·董仲舒傳》。才能不太出眾的人即使任職時間很長,也不能離開平凡的官職;才能卓異的人即使任職時間很短,也不妨用為輔佐之臣。意謂用人應當量能授職,亦即要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不搞論資排輩。小材:不太出眾的人才。累日:謂任職時間很長。不害:不妨。
【馬之所以能千里者,以其獨行也……鳳之所以能千仞者,以其自恣也】語出宋代李覯《強兵策》之六。馬之所以能奔馳千里,是因為它只身孤行;鳳凰之所以能飛上千仞高天,是因為它獨自翱翔,無所牽拉。喻指對人才必須放手使用,只有這樣,才能使之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領,建功立業。千仞(rèn認):形容極高。仞,古時八尺(或七尺)為一仞。自恣:放任。
【馬為策己者馳】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察疑》。駿馬為用鞭子驅趕自己的人奔馳。喻指賢能之士樂意受使于知己之主。策:馬鞭,此指用馬鞭驅趕。
【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語出《易·師》。分封諸侯開創國家和使大夫接受領地,小人不能任用。開國:指天子分封諸侯,使其建立國家。承家:指大夫接受封地。
【天下之賢,與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語出明代張居正《答總憲張崛崍言公用舍》。天下的賢才,應當與天下共同使用,不必出于自己門下。意謂但愿賢人得用,誰推薦都好。
【天下之政,非賢不理;天下之業,非賢不成】語出唐代陳子昂《重任賢科》。國家大政,沒有賢才就得不到治理;天下大事,沒有賢才就不能夠成功。說明治理國家必須要任用賢才。理:治理。業:事務。
【天下有道,則正人在上;天下無道,則正人在下】語出唐代羅隱《梅先生碑》。國家有德政,正直之人就會為國家所用;沒有德政,正直之人就閑處鄉野。說明正直之人是否為用,可以驗證政治是清明還是昏暗。有道:有德政,政治清明。正人:正直之人。在上:在朝,受重用。無道:沒有德政,政治昏暗。在下:在野,閑處鄉野。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語出《漢書·陸賈傳》。天下平安的時候,要注意發揮宰相的作用;天下危亡的時刻,應當注重使用武將。說明統治國家要相時使用文官、武將。
【天下者一人之所能有,而非一人之所能為也】語出宋代葉適《<戰國策>》。天下可以為一個人所擁有,但不是一個人所能治理的。意謂治理天下必須選任賢才。有:擁有。為:治理。
【無縱詭隨,以謹無良】語出《詩·大雅·民勞》。不放縱譎詐善變的人,用以防止壞人??v:放縱。詭隨:指譎詐善變之人。謹:謹慎,引申為防止的意思。
【無道之君任用幺麼,動即煩濁;有道之君任用俊雄,動則明白】語出《鹖冠子·道瑞》?;杳恋木魅斡眯∪?,做什么都是一團糟糕;開明的君主任用賢才,做什么都是一清二楚。說明用小人害事誤國,用賢才成事利國。無道之君:昏君。幺麼(yāo mó夭磨):微不足道的人;小人。煩濁:雜亂污濁;一團糟。有道之君:明君??⌒郏悍褐纲t才。
【無德不貴,無能不官】語出《茍子·王制》。沒有德行的不能使之尊貴,沒有才能的不能使之為官。意謂無備無才者不能重用。
【不才者進,則有才之路塞】語出《新唐書·韋思謙傳》。庸碌之人得到進用,那么有才能的人的進路就會阻塞。說明必須摒棄庸才,使真正有才能的人任官執事。
【不以一眚掩大德】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不因一次過失而抹殺他的大功德。眚(shěng省):過失,過錯。掩:掩蓋,抹殺。
【不棄死馬之骨者,然后良驥可得也】語出唐代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一首》。不舍棄死馬的骨頭,過不了多久,世所稀有的千里馬也就能夠得到了。喻指只要真正禮賢下士,則賢士將聞風而至。語本“千金買骨”的故事:郭隗對燕昭王說:“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遺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見《戰國策·燕策一》)。
【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語出隋代王通《中說·魏相篇》。不要責求別人做所做不到的事,不要強迫別人做所不擅長的事,不要硬逼別人做所不愿做的事。三句話講用人致事之道。責:責求。強:勉強,強迫??啵菏谷死Э?、受罪;逼迫。不好(hào號):不喜歡。
【不信而任事,則事反;不仁而御眾,則眾殃】語出宋代李覯《慶歷民言·儲將》。不誠實而做事,事情一定會做壞;不仁愛而御眾,眾人一定會遭殃。說明用人必須要選擇仁信之人。信:誠實。御:管理,支配。殃:受禍害。
【不愨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邇】語出《孔子家語·五儀解》。不忠厚而才能多的人就像豺狼一樣,不能親近。謂對懷有二心,不能同心同德的人,應當警惕。因為這種人的才能越多,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愨(què確):誠篤,忠厚。邇:近。
【不患無才,患無用之之道】語出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不用擔心沒有人才,值得擔心的是沒有使用人才的辦法。說明必須講究用才之道?;迹簱?。
【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語出《史記·李斯列傳》。泰山不辭讓微小的土塊,所以能成為高不可攀的大山;河海不拒絕細小的水流,所以能成為深不可測的大河大海。喻指領導者只有廣納賢才,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太山:即泰山。讓:辭讓。擇:選擇;剔除。就:成就。
【牛驥以并駕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語出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老牛和駿馬因為合拉一輛車而一起疲勞,善吹的和不善吹的因為一同吹奏而不能分出優劣。喻指不分才能高下一同使用,無法顯出究竟誰有才、誰無才。說明必須選拔和使用賢才,摒斥無能。驥:駿馬。并駕:并排拉一輛車。工拙:精巧和笨拙,指善于吹奏和不善于吹奏?;齑担夯旌洗底?。辨:分清。
【從來強弱不限域,任人豈論小與大】語出明代李夢陽《豆莝行》詩。自古以來強和弱不取決于地域,使用人才哪能看重其名氣大小?意謂事在人為,要做好事情,就必須不講名氣資歷,按實際本領選用人才。不限域:不以地域為限。任人:用人。
【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舉措》。根據人來安排官職就會混亂,根據官職來選擇人就會井然有序。意謂不能因人設事,而應當因事設官,并選擇適當的人來充任。治:安定。
【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語出《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文臣武將同時并重,這是使國家長治久安的好辦法。意謂文臣武將各有所長,使文臣治國,武將御敵,則國泰民安,天下無敵。并用:一同重視和任用。長久:謂國家長治久安。
【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語出《荀子·大略》。用賢人替換不賢的人,不用占卜就知道有好結果。不肖:不賢的人。卜:占卜。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語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任賢》。借鑒于銅鏡,可以把衣帽整理整齊;借鑒于古史,可以把盛衰興替的規律弄清楚;借鑒于人,可以把自身的得失搞明白。銅:古人使用的鏡子是銅作的。鏡:借鑒。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語出《漢書·東方朔傳》。謂水太清了,就不會有魚生存;人明察過分了,就會失去眾人的擁護。說明人無完人,要求人不可過苛。察:明察。徒:眾人。
【正臣進者,治之表也;邪臣進者,亂之機也】語出明代張居正《乞鑒別忠邪以定國是疏》。正直之臣進用于朝廷,這是國家安定的表現;奸邪之臣進用于朝廷,這是國家混亂的根由。說明要使國家安定,必須用正人,棄邪臣。正臣:正直之臣。表:跡象,表現。機:事物變化之所由。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語出唐代杜甫《江漢》詩。自古以來存養老馬,并不是指望它去長途跋涉。作者言外之意:我雖然已經年老,但仍具有為國家效力所需要的才智。詩句流露出對懷才見棄的怨憤之情。存:存養。老馬:系用典?!俄n非子·說林上》:“(齊)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焉。”
【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語出《墨子·親士》。謂把國家的稀世珍寶贈給國君,不如推薦賢人名士。歸:通“饋”,贈送。
【用人之術,任之必專,信之必篤,然后能盡其材而可共成事】語出宋代歐陽修《為君難論上》。用人的方法是,使用一定要專一,信任一定要篤實,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才干,共同把事情辦成功。任:使用。篤:篤實。
【用人而因眾譽焉,斯不欲為治也,將以為名也】語出漢代徐干《中論·審大臣》。任用人只根據眾人的稱贊,這不是想選賢任能治理國家,而只是想圖虛名。說明用人應多方考察,不可眾人稱贊誰就任用誰。譽:稱贊。
【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語出《慎子·內篇》。讓人為了自已而來被我使用,不讓人為了我而來被我使用,這樣做了,就沒有不能為我所用的人了。意謂用人要用其為己。自為:為自己。
【用之當,則一人能周數人之用;用之不當,則數人不能成一人之功】語出明代莊元臣《叔苴子內篇》卷五。用人得當,一個人就能適合數人的用處;用人不當,許多人也不能干成本來一個人就可以干成的事。說明必須學會正確地使用人。周:適合。
【用不才之士,才臣不來;賞無功之人,功臣不勸】語出唐代王維《責恭薦弟表》。任用沒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就不會出作輔臣;獎賞沒有功勞的人,有功之臣就不會奮發努力。說明必須用人得當,賞得其人。不才:沒有才能。勸:勸勉,努力。
【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語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擇官》。擇用的是正直之人,所有的良善之人就都會受到鼓勵;誤用了壞人,所有的邪惡之徒就會競相混入。說明用人必須擇善抑惡。正人:正直之人。勸:勸勉,努力。
【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推薦家族以外的人不舍棄仇人,推薦家族以內的人不丟失親人。讎:同“仇”。
【寧人之務,莫重用賢】語出《后漢書·左雄列傳》。安定人民的急務,沒有比任用賢才更重要的了。極言任用賢才對于安民治國的重要作用。寧人:安定人民。
【圣人之取人,德不求其全,而取其不違乎道;藝不求其備,而貴乎能致其精】語出明代方孝孺《明教》。圣人選用人才,德行方面不責求盡善盡美,而取其不違背大道;才能方面不責求事事內行,而貴其能有所精通。說明選用人才不能求全責備。藝:才能。
【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語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下》。有賢人但不知道,這是第一種不吉祥;知道有賢人但不能使用,這是第二種不吉祥;能使用賢人但不加委任,這是第三種不吉祥。說明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有賢豪之士,不須限于下位;有智略之人,不必試以弓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貧賤】語出宋代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有才德出眾之士,不應當因其在下位而不用;有智謀過人之士,不必又要試驗他的騎馬射箭的能力;有出身草野之士,不應當因為貧賤而瞧不起他。意謂要任人唯賢,不責出身;用人之長,不求全備。賢豪:才德卓越之人。弓馬:騎射,武事。山林:喻窮鄉僻野。?。狠p視,鄙薄。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語出唐代李九齡《讀(三國志>》詩。保有國家從來都是靠得到賢才,不要認為國家的興亡是人力奈何不得的天道輪換。二句詩說明賢才對于國家興亡的重要性,含有唯物主義的思想閃光。由來:從來,自古以來。興廢:國家興亡。
【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語出《墨子·尚賢上》。有才能的就薦舉任用他,沒有才能的就罷免他。謂為政應任人唯賢。下:罷免。
【執斧斤者,聽于施繩墨者,然后大廈成;執干戈者,聽于明理義者,然后大業定】語出宋代胡宏《胡子知言·文王》。手持斧頭的人,聽從于用繩墨畫線的工匠,這樣才可以建成高樓大廈;手拿武器的人,聽從于通曉道理和正義的賢才,這樣才能奠定偉大的功業。說明安邦定國必須發揮賢才的作用。執:拿。斧斤:斧子。施繩墨者:即工匠。施,施放。繩墨,濡墨的線,用以畫定木料裁剖的位置。大廈:大房子。干戈:干和戈,均為武器名,泛稱武器。理義:道理和正義。
【至治之世,士在公孤;小康之世,士在僚采;傾危之世,士在游寓;亂亡之世,士在阿谷】語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政治最清明、社會最安定的時代,賢才位在公卿;政治比較清明、社會比較安定的時代,賢才任官執事;政治黑暗、社會危急的時候,賢才四處飄泊;政治混亂、社會動蕩的時代,賢才隱沒山谷。意謂社會政治好壞與賢才是否受到任用有著密切的聯系,社會政治良善,賢才一定得到重用;賢才流落,社會政治肯定腐敗。至治:最完善的政治。世:時代。士:賢才。公孤:三公和三孤,均為朝廷的高級官吏,泛指高級官吏。公,周代指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孤,孤卿,周代指少師、少傅、少保三孤。小康:戰國時期儒家所謂比“大同”理想較低級的一種社會。僚采:僚和采,均為官,代指一般官吏。游寓:指閑散俗世。亂亡:混亂和衰敗。阿谷:山谷。阿,山丘。
【先生者未必能知,后生者未必不能明】語出漢代袁康《越絕書·越絕計倪內經》。年長的人未必就能有智慧,年少的人未必就不能明察。說明用人不能論資排輩,而應量才論德。先生者:年長的人。后生者:年少的人。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語出清代秋瑾《鷓鴣天》詞。且不要說女子不能成為英雄人物,你聽,我掛在墻壁上的寶劍每天夜里都在發出聲響!二句詞充分肯定了婦女在拯救國家中的重要作用。休言:不要說。英物:杰出的人物。龍泉:劍名,泛指寶劍?!稌x書·張華傳》記載: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后即令人在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
【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語出《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使用人的長處,不勉強使用人的短處;用人所工巧的方面,不勉強用其笨拙的方面。謂使用人才應揚長避短,量才而用,使人盡其才。工:巧妙。
【任人當審其賢不賢,未可責其勝不勝】語出宋代李覯《強兵策》之七。任用人應當看他是否德才兼備,不應當苛求他是不是每戰必勝。意謂不能以一戰之勝負論英雄,關鍵要看其本質和才干如何。作者舉了兩個例子說明其理由:“孟明視敗于崤,而秦伯復其位,方有焚舟之報;荀林父敗于邲,而晉侯赦其罪,卒至曲梁之功。”審:察看。賢:德才兼備。
【任入各以其材而百職修】語出宋代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根據各自的才干來使用人才,那么各個部門的事情就都能辦好。意謂必須用人之長。任:使用。材:同“才”,才能。百職:各個政務部門。修:整治,整治好。
【任賢勿貳,去邪勿疑】語出《書·大禹謨》。任用賢人,不要有二心;鏟除邪惡,不要有疑惑。
【并驥而走者,五里而罷;乘驥而御之,不倦而取道多】語出《戰國策· 趙策三》。和駿馬一起跑,跑五里路就會非常疲憊;騎上駿馬駕御著它跑,自己一點不累跑的路還多??捎髦割I導者如能任賢使能,即使自身安逸,又使眾事皆理。并驥而走:和駿馬一起跑。并,并排,一起。走,跑。罷(pí皮):通 “疲”,疲勞。乘:騎。取道:走過的路。
【守文之代,德高者位尊;倉卒之時,功多者賞厚】語出三國桓范《薦徐宣》。治平之時,品德崇高的人地位尊貴;爭戰之時,勞苦功高的人獎賞豐厚。意謂社會安定的時候選用人才應注重德行,戰爭發生后則應注重才能。守文:遵守成法,此指社會秩序安定。文,法度。倉卒:亂離,戰亂。
【農夫之為田也,不以羊負軛;賈子之治車也,不以犬驂服】語出明代劉基《郁離子》(《百子全書》本)。農民種田,不用羊拉犁耕耙;商人套車,不用狗駕轅拉套。喻指作領導的使用人,不能選取那些不頂事的人。負軛(è扼):戴上軛,指拉犁耕種。軛,馬具,狀似人字形,套在馬的頸部。賈(gǔ古)子:指商人。驂(cān參)服:駕車的馬,居中駕轅者稱服,兩旁稱驂。
【論賢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語出《管子·五輔》。選拔賢德之人,任用有才之士,百姓就可以得到安定了。論:通“掄”,選擇。
【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語出《荀子·君道》。評定品德的好壞而決定等次,衡量才能的高低而授予官職。論:評定。次:等次。授:任命。
【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故明所愛而賢良眾,明所惡而邪僻滅】語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對國家有利的人就愛護;對國家有害的人就厭惡。所以明確了愛護的是對國家有利的人,賢良的人就多了;明確了厭惡的是對國家有害的人,邪惡的人就消失了。邪僻:邪惡的人。滅:指消失。
【身之病,待醫而愈;國之亂,待賢而治】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思賢》。身體的病,要有醫生來治療才能痊愈;國家的混亂,要等待賢人治理才能太平。說明只有任用賢人,才能使天下太平。愈:病治好。
【言之之難,不如容之之難;容之之難,不如行之之難】語出宋代蘇舜欽《火疏》。能讓人說話為難,但還不如能容納人為難;能容納人為難,但不如能任用人為難。言之:讓他說話。行:使用。
【君人者必有敢言之臣,在上位者必有敢言之士,如是,即慮日益進而智益生矣】語出漢代袁康《越絕書·越絕請糴內傳》。做國君的一定要有能夠直言進諫的大臣,做上級的一定要有能夠直言進諫的下級,果如此,那么考慮問題就會一天比一天有長進,而智慧也就一天比一天增多了。說明領導者必須注意任用敢于直言不諱的賢才。
【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語出《管子·立政》。國君所要詳察的問題有三個:一是臣子的道德品質與其爵位不相稱,二是臣子的功勞與其俸祿不相稱,三是臣子的才能與其官職不相稱。這三個根本問題是國家治亂的根源。審:詳察。位:爵位。原:根源。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語出《論語·衛靈公》。意謂君子不根據一個人說的話好聽就提拔他,也不因為一個人犯過錯誤就舍棄他說的正確的話。
【君子可招而不可誘,可棄而不可慢】語出隋代王通《中說·禮樂》。君子可以以禮召請,而不可以以名利引誘;可以棄而不用,而不可以輕視簡慢。招:指以禮召請。誘:指以名利引誘。慢:簡慢。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語出《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元年》。君子用人就像使用器物一樣,每件器物都是取用它的長處。君子:指行政者。器:器物。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語出《書·大禹謨》。意謂賢人被廢棄不用,奸佞之人都身居官位,那么百姓就會背叛離散,上天也會降下災難。野:民間。咎:災禍。
【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語出三國曹植《求自試表》。國君不憑空授官給沒有德才的人,臣子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來接受官爵。說明國君授官,臣子受爵,應實事求是。授:給予。受:接受。
【君必有弗第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語出《墨子·親士》。做國君的一定要有敢于爭執的大臣,做上級的一定要有直言極諫的下級。意謂領導者一定要善于起用那些能盡忠直言的賢士。弗弗:拂逆,指敢于提出不同意見。詻詻(è餓):同“諤諤”,直言爭辯。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語出《論語·季氏》。根據才力的施展情況任職,如果不能勝任,就應當辭職。說明不稱職者應當罷退。陳力:施展才力。列:位次。
【陳五色于室中,滅燭而觀之則不見;奏五音于堂下,掩耳而聽之則不聞】語出清代唐甄《潛書·抑尊》。把五種不同顏色的物品陳列在屋子里,吹滅蠟燭再看,就不能看見;在廳堂里演奏各種音調,堵住耳朵再聽,就不能聽見。喻指國家統治者如果不借助于群臣,就不能了解國家形勢。說明必須注意發揮下屬的作用。陳:擺放。五色:赤黃青白黑五種色彩,泛指各種顏色。五音: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
【其計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責其辯】語出《淮南子·主術訓》。如果他的計謀可用,就不要因其地位低下而恥于采納;如果他的話可以實行,就不要責難他善于巧言。說明君主不應以貴賤尊卑論是非,而應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羞:通“丑”,以為恥。辯:善于巧言。
【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語出唐代韓愈《原毀》??隙▽Ψ降囊粋€長處而不苛求再有第二個,注重對方的現在的表現而不追究其過去的行為。二句話是作者所稱道的,也是作者一向主張的待人態度。?。哼x取,肯定。即:針對。
【取其道不取其人,務其實不務其名】語出《資治通鑒·漢順帝永建二年》。選用人才,要看他的主張而不看他是何人,注重他的真實本領而不注意他的名氣。說明必須以才取人。道:政治主張。
【事必專任,乃可責成;力無他分,乃能就緒】語出明代張居正《請專官纂修疏》。事情必須派專人去做,才可以求得成功;一個人的力量不同時數用,事情才會安排妥當。說明必須專事專任,專人專任。專任:專委一人去承當。責:責求,要求。他分:分出去干別的事情。就緒:事情安排妥當。
【輪者所以輾地,人水則溺;舟者所以涉川,施陸則躓】語出北齊劉晝《劉子·文武》。車輪子是用來在地上運轉行進的,讓它進到水里便會沉沒;舟船是用來渡江過河的,把它拿到陸地上使用,一定會躓礙不前。喻指文臣武將各有所長,棄其長用其短只能為害于事。輾(zhǎn展):旋轉。溺(nì逆):淹沒。川:河流。施:運用。躓(zhì至):被絆倒,不能前進。
【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語出《墨子·親士》。不是沒有安適的住處,是我的心無法得到安寧;不是沒有豐厚的財產,是我的心無法得到滿足。比喻渴求賢士的急切心情。
【非成業績,得賢難;非得賢難,用之難;非用之難,任之難】語出《三國志·吳志·鐘離牧傳》注引《會稽典錄》。成就功業并不難,難的是得到賢才;得到賢才并不難,難的是使用賢才;使用賢才并不難,難的是放手讓他們做事。說明放手使用賢才是最難能的,領導者必須著力加強此種修養。任之:指對之放手大膽使用。
【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語出《戰國策·燕策二》。賢明的君主,不把祿賞私饋給親近之人,而是誰的功勞大就授給誰;不把官職交付給愛幸之人,而是誰的能力適合擔當就讓誰來充任。意謂明君任官唯能、行賞唯功。私:偏愛,私阿。親:親幸。隨:從屬;交付。愛:愛幸。
【賢臣內則邪臣外,邪臣內則賢臣斃】語出《三略·下略》。賢臣得到進用那么邪惡之臣就會被排斥在外,邪惡之臣得到進用那么賢臣就會被處死。意謂賢臣與邪惡之臣勢不兩立,說明任人必須納賢棄邪。內:通“納”,進用。外:排除。斃:死亡。
【賢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盡而不亂】語出《列子·說符》。賢明的人善于任用賢才執事,所以自己雖然年老但精力并不衰竭,雖然智慧用盡了但內心并不惑亂。說明必須充分利用賢才處理政務。任人:指任用賢才。
【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語出《荀子·王制》。有才德的人,不要等著按官的等級提拔,對軟弱無能的官員,要及時地罷免。次:等第;順序。罷(pí皮):通“疲”,軟弱無能。須:須臾,片刻。廢:廢棄,不再使用。
【尚賢者,政之本也】語出《墨子·尚賢上》。尊重賢人是政治的根本。謂尚賢使能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政治措施。尚:尊重。本:根本。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語出《韓非子·顯學》。圣明君主的官吏,宰相一定是從基層官吏中選拔上來的,猛將一定是從士兵中挑選出來的。意謂官吏應從了解下情、有實踐經驗的人中選拔。州部:古代基層行政單位。卒伍: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百人為卒,這里指士兵隊伍。
【明主任人之道也專,致人之道也博】語出晉代傅玄《傅子·舉賢》。英明的君主使用人才務求專一,羅致人才務求多途。下文曰:“任人之道專,故邪不得間;致人之道博,故下無所壅。”專:專一。致人:羅致人才。博:多,豐富。
【明主使臣,不廢有罪】語出三國曹植《求自試表》。英明的君主使用臣僚,不廢黜犯有錯誤的人。說明用人不宜求全責備。廢:廢黜。
【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故莫爭】語出《韓非子·用人》。圣明的君主使臣下做事不相互干犯,所以不會爭論不休;用人不兼職,所以就會各展其特長;用人不同時為一件事立功,所以不會爭功勞。干:干犯;干擾。訟(sòng宋):爭論是非。兼官:兼職。技:本領。同功:同為一件事立功。
【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語出宋代王安石《興賢》。國家因為任用賢能之士而興盛,因為舍棄賢能、獨斷專行而衰敗。二句話說明任賢使能對于國家興亡的重要性。
【國以賢興,以諂衰;君以忠安,以忌?!空Z出元代揭侯斯《宋史論序》。國家因為有賢能之士而興盛,因為有諂媚之人而衰??;君主因為有忠良之臣而安然,因為有妒忌之人而危險。說明國家必須重用賢士忠臣,排斥阿諛奉承、嫉賢妒能之徒。諂(chǎn產):巴結奉承。忌:嫉妒。
【國有賢士而不用,非士之過,有國者之恥】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 國病》。國家有賢能之人而不任用,這不是賢人的過錯,而是掌握國家權力的人的恥辱。
【國家存亡之本,治亂之機,在于明選而已矣】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本政》。國家存亡的根本,治亂的關鍵,在于弄清任用什么樣的人罷了。說明任賢必治,任不賢則亂的道理。治亂:太平和混亂。機:關鍵。
【國家將敗,必用奸人】語出《國語·楚語下》。國家將要敗亡,一定是重用了奸臣。奸人:邪惡詐偽的人。
【圖治莫先用人,任人宜責實效】語出明代瞿式耜《任人宜責實效疏》。要求得國家安定,最要緊的莫過于選用人才;選用人才,應注重其實際成就。治:國家安定。責:責求,注重。實效:指實際工作成就,政績。
【知賢非難,用賢為難】語出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蘧伯玉》。知道有才德的人并不難,難的是能任用有才德的人。
【牧守雖賢而令長不堪,則國事不舉,萬機有缺】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百里》。即使州郡的長官很賢明但假如縣官不稱職,那么國家的事業還是辦不好,政務還是有缺失。說明必須充分重視縣官的選任。牧守:州牧和郡守,為州郡長官名。令長:縣官名,萬戶以上者稱縣令,萬戶以下者稱縣長。不堪:不勝其任,不稱職。萬機:指國家的政務。
【使人以心,應言以行】語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刑法》。任用人應出于內心,采納建議應當體現在行動上。使:任用。應:采納。言:言論,意見。
【使人當用其所長而略其所短,則無棄才】語出宋代何坦《西疇老人常言》。使用人,應當充分發揮他的長處而避開他的短處,這樣就不會有廢棄的人才了。略:忽略,避開。
【所任者得其人,則國家治、上下和、群臣親、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則國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亂】語出《淮南子·主術訓》。君主用得其人,那么國家就安定、上下就和睦、群臣就親密、百姓就歸心;君主用非其人,那么國家就危急、上下就背離、群臣就怨恨、百姓就混亂。說明用人當否關系極為重大。治:安定。乖:背離。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語出三國曹操《短歌行》。只要像周公“一飯三吐哺”那樣對待賢人,就會得到天下人的擁戴。說明禮賢下士,廣攬人才,才能使民心歸附。周公:西周時期的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稱叔旦,周武王之弟。吐哺:《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比喻虛心熱情地接待賢人。哺(bǔ捕),嘴里正嚼著食物。
【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語出《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注引《魏書》。天下太平的時候就注重有德行的人,發生戰爭以后就器重有才能的人。意謂治平之時用人貴德,戰亂之時用人貴才。治平:太平。尚:崇尚,注重。有事:指發生了戰爭。賞:賞識,器重。功能:才能。
【治則有為治之因,亂則有致亂之因,在人而已矣】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政篇》(程頤語)。國家安定,則有達到安定的原因,國家混亂,則有造成混亂的原因,這些原因,歸根結底在于人。說明人是國家治與亂的根本原因。治:安定,太平。
【治國之難,在于知賢而不在自賢】語出《列子·說符》。治理國家,難就難在知道并任用賢才,而不在自以為賢能。說明發現并任用賢才是治國的關鍵所在。自賢:自以為賢。
【治道之要有蘭,日立志、責任、求賢】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 論政篇》(程頤語)。治理國家的方法中有三個要點,就是樹立雄心大志,督促所任用的人積極工作,訪求賢才。責:督促。任:所任用的人。
【官人惟賢,政所以治也】語出《新唐書·陳子昂傳》。只任用賢人做官,國家大事才可以辦好。官人:用人做官。
【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語出《書·說命中》。意謂不任用自己愛幸的人為官,只任用有才能的人;爵位不賞賜給品德惡劣的人,只賜予賢良的人。私昵(nì逆):親近愛幸的人。罔:不。
【官不必備,惟其人】語出《書·周官》。意謂設置官員不必求完備,只在于得到賢能的人。惟:只。
【官不同事,人不同能,得其能則成,失其能則敗】語出《晉書·劉毅傳》。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事務,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特長,任用人才如果使其特長得以發揮事務就能做好,得不到發揮事務必定搞壞。說明必須量能授職,揚長避短。官:官職;各職能部門。
【官在得人,不在員多】語出《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元年》。意謂官不在多,而在用得其人。
【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舉措》。頂梁柱以筆直的木頭最為堅強,國家的輔臣以正直之士最為理想。意謂用人必須用正直之士,這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好。輔:輔臣。賢:好。
【柱細則屋傾,本細則末撓】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陰察》。頂梁的柱子纖細了,房子就會倒塌;樹木的根部細弱了,樹頭就會彎折。喻指治理國家必須廣聚人才。傾:倒塌。本:樹根。末:樹頭。撓(náo猱):彎曲。
【選士以行,則賢也;選士以文,則賢不賢也】語出清代周壽昌《思益堂日札》卷十。根據德行來選拔人才,那么得到的就是賢人;根據文章來選拔人才,那么就會把不賢之人當成賢人選拔進來。說明選人應當重德行而不重文章。行:德行。文:文章。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語出《禮記·禮運》。要選拔賢才,薦舉能人,說話有信,修好睦鄰。與:通“舉”,選拔。信:誠實。睦:(mù目):親睦。
【重莫如國,棟莫如德】語出《國語·魯語上》。謂沒有比得上國家重要的,國家的棟梁不能不具備高尚的道德。棟:棟梁,比喻擔負國家重任的人。
【順于己者愛之,逆于己者惡之,故明所愛而邪僻繁,明所惡而賢良滅】語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上》。順從自己的人就寵愛,違逆自己的人就厭惡。所以明確了龐愛的是順從自己的人,邪惡的人就多了;明確了所厭惡的是違逆自己的人,賢良的人就不見了。邪僻:指邪惡的人。滅:消失。
【俊乂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干政,則禍亂作】語出三國陸景《典語》。賢才在位,那么國家的政治就會清明;奸佞當政,那么國家就不免會發生災禍和混亂。說明任用什么樣的人,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安危治亂??V(yì義):德才兼備的人?!渡袝?amp;middot;皋陶謨》:“俊義在官。”疏:“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義。”奸佞:邪惡奸詐之人。干政:涉足國政;當政。干,涉。作:發生。
【須識成城惟眾志,稱雄不獨恃群山】語出清代愛新覺羅·玄燁《入居庸關》詩。要知道,形成一座堅固的城池,只能依靠眾人的同心協力;強國稱雄不能僅僅憑借幾座險要的大山。意謂要使國家富強,天下無敵,就必須充分調動起群眾的力量,山險是不足恃的。恃:倚仗。
【劍不徒斷,車不自行,或使之也】語出《呂氏春秋·用民》。劍不會徒然砍斷東西,車不會自己行走,是有人叫它這樣啊。比喻用人要掌握一定的規律,因為人不會無緣無故地為我所用。徒:徒然。
【帝王用人,度世授才:爭奪之時,以策略為先;分定之后,以忠義為首】語出三國桓范《薦徐宣》。帝王用人,都是根據時代的需要選任賢才:爭戰的時候,首重智謀之士;天下安定以后,則以忠誠守義為首要條件。度世授才:度(duó奪),推測。授,除官,任命。分定:平定。
【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語出《戰國策· 燕策一》。稱帝于天下的人是與老師相處,稱王于天下的人是與朋友相處,稱霸于天下的人是與大臣相處,亡國之君是與仆人相處。意謂領導者任用強于自己的人就能建立最偉大的功業,任用與自己相仿的人事功為其次,任用僅次于自己的人事功為再次,任用只知聽從支使的人不免亡國。役:仆人。
【養壽之士,先病服藥;養世之君,先亂任賢】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 思賢》。想使壽命久長的人,總是不等疾病發作起來就服上藥;想使江山穩固的君主,總是不等混亂發作起來就任用賢才。說明任賢方可以避免混亂、保固江山。養壽:使壽命久長。養,長養。養世:使江山穩固。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語出《論語·為政》。謂提拔正派而耿直的人掌權,則得民心:如果重用邪曲不正派的人,就會失民心。直:指正直的人。錯:放置。諸:“之于”的合音。枉:指邪曲不正派的人。
【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語出《詩·大雅·文王》。有眾多的能人賢臣,所以文王才得以安寧。濟濟:眾多的樣子。
【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語出《史記·汲鄭列傳》。陛下任用群臣就像堆放柴草一樣,后放的堆在上面。漢武帝時的汲黯,因為好直言,故而不得信用,一直不能晉升,比他官職低的人許多都提拔上來,并且超過了他。汲黯不服,就對漢武帝講了這句話。說明資格淺的新進居資格老的舊臣之上。后以“后來居上”稱后來的人或事物勝過先前的。陛下:對帝王的尊稱。薪:柴草。
【都蔗雖甘,殆不可杖;佞人悅己,亦不可相】語出漢代劉向《杖銘》。甘蔗雖然甜,大概不能制成手杖;善于巧言諂媚的小人,雖然能取悅于自己,也不可為相。說明國君應當警惕甜言蜜語的小人,防止其竊權。都蔗:甘蔗。殆:大概。佞人:善于巧言諂媚的人。相:當宰相。
【逐長路者,必在于駿馬之力;理天下者,必求于賢臣之用】語出唐代羅隱《兩同書·得失第七》。趕長路的人,必須依靠駿馬的腿力;治理國家的人,必須求得賢臣的輔助。逐:趕。
【稱其仇,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語出《左傳·襄公三年》。稱揚他的仇家,不是為了諂媚;任命他的兒子,不是為了勾結;舉薦他的下屬,不是為了結黨。此句說明薦舉人才應當不避親仇、任人唯賢的道理。晉國大夫祁奚在告老退休的時候,晉侯叫他薦舉人才,他便薦舉了自己的仇人、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下屬。他的公道無私和唯賢是舉的作法,值得稱贊。仇:仇人。諂:討好。比:勾結。偏:下屬。黨:宗派小集團。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語出唐代張九齡《感遇》詩之七。只是一味說栽種桃樹和李樹,難道丹橘就沒有樹蔭供人乘涼嗎?二句詩是作者針對賢才不能受到任用的社會現實發出的不平之鳴。徒:只是。樹:栽種。桃李:桃樹和李樹,喻趨時媚俗之人。此木:指丹橘,首二句詩說:“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難道。陰:同“蔭”。
【愛人多容,可以得眾】語出《三國志·吳志·孫皎傳》。愛護眾人,多所寬容,就可以團結起眾多的人來。二句談得眾之道。容:寬容。
【逢蒙雖巧,必得良弓;圣主雖知,亦待英雄】語出三國曹植《矯志詩》。逢蒙雖然善射,但沒有好的弓箭,也無法表現其射箭的巧妙;圣明的君主雖然有很高的智慧,也要靠英雄的輔佐。說明要想把事情做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也說明個人的力量單薄,不能自成大事。逢蒙:夏代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巧:靈巧。知:通“智”,智慧。待:依靠,憑借。
【資格為用人之害】語出宋代葉適《資格》。以年資提拔官吏是用人的一大弊端。說明用人不能搞論資排輩,而應以真才實學為本。資格:官吏以年資升遷之制。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語出《管子·形勢解》。大海不排斥水流,所以能成為大海;高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成為高山。喻指領導者只有廣納天下英才,才可以成為圣君明王。辭:排斥。
【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語出《墨子·親士》。謂國君親近諂媚阿諛的人,阻塞了言路,聽不到好的意見,國家就會處于危險境地。諂諛 (chǎn yú產愉):諂媚阿諛。善議:好的意見、主張。議,意見、主張。障塞:阻塞。
【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忠貴》。意謂能力小而居官高,才能和官位不相稱,必會帶來極大的災禍。說明應量才用人;力小任重,會給國家帶來危害。稱(chèn趁):相稱。殃:災禍。
【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語出《三國志·吳志·孫權傳》注引《江表傳》。意謂能充分發揮和利用眾人的智慧和力量,就會所向無敵。圣人:指智慧最高超的人。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語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能實踐的人不一定會說,會說的人不一定能實踐。說明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
【理道資任賢,安人在求瘼】語出唐代高適《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詩。用正道治理國家就要靠任用賢才;安定百姓關鍵在于找到并解除他們的疾苦。理道:以正道治理國家。理,治。資:憑借。瘼(mò莫):病痛。
【救時須國手,支廈豈輪囷】語出明代瞿式耜《送孫二如三十二韻》詩??锓鰰r局,必須要有超世之才;支撐高樓大廈,哪能依靠彎彎曲曲的柱子?說明必須任用大賢之才,才能為國家排患解憂,奠固邦基。救時:解救危難的時勢。國手:一國中技藝出眾的人,此指逸世之才。支廈:支撐大廈。廈,大屋子。輪囷(qūn逡):彎曲貌,此比喻邪惡人。
【得賢則昌,失賢則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五。得到賢人,國家就會昌盛;失掉賢人,國家就會衰亡,從古到今,沒有不是這樣的。謂任賢使能方可使國家昌盛強大。昌:興盛。
【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語出戰國屈原《九章·涉江》。鸞鳥鳳凰,越飛越遠;燕雀烏鴉,在堂上筑巢。比喻賢士遠去,小人當政。鸞鳥:鳳凰類的神鳥。鳳皇:同“鳳凰”。堂壇:殿堂庭院。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語出《漢書·武帝紀》。要想建立非同一般的功業,必須等待非同一般的人才。說明只有任用非凡的人才,才能為國家建立大功業。
【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尊賢》。朝廷中沒有賢人,就像天鵝沒有翅膀一樣,雖然有飛至千里的愿望。還是不能到達自己心中想要到的地方。謂只有任用賢人,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鴻鵠(hú胡):鳥名,即天鵝。
【朝有諤諤盡規之臣,無不昌也;任用阿諛唯唯之士,無不亡也】語出《晉書·段灼傳》。朝廷中有敢于直言、善于勸諫的大臣,國家就不會不興盛;如果任用那些阿諛奉承、唯唯諾諾的人,國家肯定要衰亡。說明任用什么樣的人,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
【循理之代,務求不可見不可聞之材;澆危之代,務取可聞可見之材】語出《亢倉子·君道》。社會風氣純正的時代,務于求任難以見到也難以聽說的人才;世風衰頹的時代,務于取用易于聽說也易于見到的人才。意謂圣明之世注重選任那些潛心于道德學問的人,昏暗之世則熱衷于選任那些嘩眾取寵、沽名釣譽的人。循理:人人遵循公理,謂社會風氣純正。澆危:世風衰頹。
【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空Z出《晏子春秋·內篇問上》。謂不能親近好人,不能疏遠壞人的人,會有危險。說明君主親君子,遠小人,國家才會太平。戚:親近。
【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佚于治官】語出《墨子·所染》。意謂善于做國君的人,只有把精力放在選拔人才上,才能從繁雜的政務中超脫出來。說明一個好的國君,應致力于選拔人才,發揮賢臣的作用,自己就不會困乏于政務之中而不能自拔了。論:通“掄”,選擇。佚:同“逸”,安逸。
【善為政者,務在于擇人而已】語出三國杜恕《體論·君》。善于執掌國政的,只不過是能致力于選任人才罷了。說明選任人才是治理好國家的關鍵所在。務:致力。擇人:謂選任人才。
【善進則不善無由人矣,不善進則善無由入矣】語出《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好人得到進用,那么不好的人就無法被進用了;不好的人得到進用,那么好人就無法被進用了。說明用人關鍵是要選好第一個人。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語出《戰國策·燕策二》。善于興辦事情的人,不一定善于成就事情;善于開始的人,不一定善于收尾。說明人各有所長,必須用其長,避其短,而不可求全于人。作:指發起興辦。成:完成。
【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尊敬賢人,使用能人,叫杰出的人物有官職,這樣才能使天下的士人喜悅,而樂意在朝廷任職??〗埽褐覆诺陆艹龅娜宋?。
【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語出《墨子·親士》。怠慢賢人和不能任用賢人,而能使他的國家存在,這種情況還沒有過。說明任用賢人對國家的重要。緩:怠慢。
【搆大廈者先擇匠然后簡材,治國家者先擇佐然后定民】語出晉代傅玄《傅子·授職》。建造大廈的都是先確定工匠然后才去挑選材料,治理國家的都是先確定輔佐然后才去安定民眾。說明選任賢才是治理國家的一大急務。搆:“構”的異體字,建造。選:挑選;確定。簡材:挑選材料。
【置不肖之人于位,是為虎傅翼也】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四。把不賢的人提拔起來做官,等于替老虎加上翅膀。謂用人不當將助長惡果。傅:添附。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語出唐代魏征《諫太宗十思疏》。選擇有才能的人加以任用,擇取正確的意見加以實行。簡:選擇。
【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語出三國曹植《求自試表》。再慈善的父親也不能喜愛毫無用處的孩子,再有仁德的君主也不能留養沒有能力的臣子。說明于家于國有益之人,方能受到愛惜和重用。畜(xù 蓄):留養。
【疑則勿用,用則勿疏】語出唐代自居易《君不行臣事策》。不信任就不要任用,任用了就不要對之冷淡。疏:疏遠,冷淡。
【疑則勿用,用則勿疑】語出宋代陳亮《論開誠之道》。認為可疑的人就不要任用,既任用了就不要懷疑。意謂對人才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語出明代劉基《郁離子·德量》。恩德不崇高,則不能招攬人才;氣量不宏大,則不能安定人才。說明只有厚德大量,才可以獲得賢才的鼎力協助。廣:大,指崇高。宏:寬大。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語出《易·系辭下》。德行不厚而地位高,智力低下而謀劃大事,能力小而承擔責任重大,這樣,很少有不及于禍難的。此引孔子言。知:同“智”。鮮:少。及:“及于禍難”之省語。
施政·論政/名言辭典
【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施則百惡結】語出《三略·下略》。一道政令違背了民意那么許多政令就會隨之得不到執行,一個很糟糕的辦法實施了那么許多糟糕的辦法就會隨之出籠。說明施政出令必須慎之又慎,不可造次。
【十羊九牧,其令難行;一國三公,適從何在】語出唐代劉知幾《史通· 忤時》。十頭羊九個人放牧,那么號令勢必難以通行;一個國家有三個主公,那么人們到底該聽誰的?意謂官吏太多只能妨害治政,說明必須裁汰冗官,以免政出多門,事權不一。公:主公。適從:跟從。
【下有余則上何患于不足,下不足則上何可以有余】語出明代朱棣《圣學心法序》。老百姓富裕了那么處于上位的人還用擔心自己不富裕嗎,老百姓不富裕那么處于上位的人又怎么能夠富裕呢!說明民富則國富,民貧則國貧,富民方可以富國。
【上無煩亂之治,下無怨望之心】語出《淮南子·泰族訓》。處于上位的人如果不搞煩擾雜亂的政舉,老百姓就不會有怨憤不滿的態度。說明領導者為政應當注意不妄興作,這樣才不致激起民眾的對立情緒。煩亂:煩擾雜亂。怨望:怨憤不滿。
【上多故則下多詐,上多事則下多態】語出《淮南子·主術訓》。上面的人多機巧那么下面的人就多詭詐,上面的人多變故那么下面的人就多反復。意謂領導者的言行舉止對群眾具有非常直接的行為導向作用。多故:多機巧。多事:多變故。多態:謂態度反復不定。
【上好貨則下死利也】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錯幣》。在上位的人喜好財物,那么下面的人就會為爭利而拼命。說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貨:財物。
【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語出《茍子·大略》。處于上位的人看重正義,那么人們對正義的追求就會超過對財利的追求;處于上位的人看重財利,那么人們對財利的追求就會超過對正義的追求。說明領導者的態度對民眾起著非常直接的行為導向作用??耍簞龠^。
【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語出《史記·陸賈列傳》。騎著馬打下了天下,豈可以騎著馬治理天下?意謂用武力可以打天下,但不能治理天下,言下之意是要想治理好天下,必須講究治術,不能魯莽。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語出《宋史·王安石傳》。天象的變異不值得畏懼,先輩的做法不值得效法,眾人的議論不值得屬意。意謂為政貴在因時因事制宜,而不能拘泥于故制,為天變和人言所惑。天變:天象的變異。祖宗:此指先輩的治政方法。法:效法。恤:顧惜;屬意。
【無益于治而有益于煩者,圣人不為;不益于用而有益于費者,智者弗行也】語出《淮南子·泰族訓》。無助于治理國家而只能增加煩勞的,圣人不會做;無助于實際使用而只能增加花費的,智者不會干。說明施政貴在能做到不滋事、不枉費。益:增益,幫助。煩:煩憂,煩勞。費:花費。
【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語出《戰國策·趙策二》。違反古制未必應當指責,而遵循舊禮未必應當稱贊。意謂治理國家貴在能因事制宜,而不可拘泥于古法舊禮。反古:違反古制。非:非議,指責。循禮:遵循舊禮。多:稱贊。
【為人君者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君就好比是個盂,老百姓就好比是些水,盂是方形的,水也就呈方形,盂是圓形的,水也就呈圓形。喻指領導者的作為對被領導者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和導向作用?!盾髯?amp;middot;君道》:“君者槃(通“盤”)也,槃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盂:一種盛湯漿或食物的容器。圜:通“圓”。
【為存政者,雖小必存;為亡政者,雖大必亡】語出《淮南子·兵略訓》。實行能使國家安全存在的政治的,即使是小國也能保全;實行能導致國家衰亡的政治的,即使是大國也不免覆滅。意謂政治舉措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存政:使國家得以保存的政治措施。
【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語出《戰國策·趙策二》。照著書本上說的來御馬不能明曉馬的情況,用古人的做法處理當代的事務不能通達時事的變化。說明治國應注意因時因事制宜,不能死守教條。盡:弄清,明曉。達:通達。
【世質則官少,世文則吏多】語出晉代傅玄《傅子·官人》。社會風氣質樸那么官員就少,社會風氣浮華那么官員就多。意謂從官僚機構人員多寡上即可測知社會風氣的好壞。質:質樸。文:浮華。
【主貴多變,國貴少變】語出《商君書·去強》。君主貴在善于靈活變通,國家貴在保持政策穩定。多變:謂善于靈活變通。少變:謂不朝令夕改,亦即保持政策的相對穩定。
【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官長以為官,非立官以為官長也】語出《慎子·內篇》。設置天子是為了天下,而不是設立天下以為了天子;設置國君是為了國家,而不是設立國家以為了國君;設置官長是為了官府,而不是設立官府以為了官長。意謂天子、國君、官長的設置是基于治理天下、國家和官府事務的需要,并不是為了他們個人?!秴问洗呵?amp;middot;恃君》:“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長非以阿官長也。”
【弗躬弗親,庶民弗信】語出《詩·小雅·節南山》。國君如果不親自處理政務,那么老百姓就不會信賴他。說明領導者應當在其位謀其政,勤政才能為人民所信賴。躬:親自。庶民:老百姓。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語出《三略·下略》。利一人而害百人,老百姓就會離開城郭;利一人而害萬人,全國人就會想著離散。說明領導者施政絕不能損害多數人的利益,否則只會落個孤家寡人的下場。去:離開。城郭:城邑。內稱城,外稱郭。
【佚政多忠臣,勞政多怨民】語出《三略·下略》。實施寬惠政治的人民大都忠順,實施煩苛政治的人民大都哀怨。說明民心的得與失主要取決于領導者的政治舉措是安民還是擾民。佚政:指寬惠而使人民安逸的政治。佚,通 “逸”。忠臣:忠順的臣民。勞政:指煩苛而使人民勞困的政治。怨民:哀怨的臣民。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語出《老子》五十八章。政治寬厚,人民就淳樸;政治苛察,人民就狡詐。說明為政不能過于苛察。悶悶:渾噩,暗昧,此謂寬厚多容。淳淳:淳樸。察察:分析明辨,此謂苛察。缺缺:狡詐。
【茍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語出《戰國策· 趙策二》。如果能夠給人民帶來便利,就無須采用同一種措施;如果能夠對事情帶來便利,就無須采用同一種禮制。意謂臨民治政貴在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用:治理;治策。禮:禮制。
【貪殘必黜矣,而小過宜寬;法律必嚴矣,而人情當順】語出明代張元忭《答呂新吾書》。貪婪殘忍之人一定要廢黜,但是細微的過錯還是應當寬??;國家的法律一定要嚴格執行,但是眾人的情緒還是應當依順。說明治理國家,在關系重大的問題上必須嚴格依法辦事,至于細枝末節的問題還應靈活掌握。貪殘:指貪婪殘忍之人。黜:廢黜。寬:寬恕。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語出《淮南子·汜論訓》。治理國家有不變的法則,而讓人民獲得利益是其根本;政治教化有固定的體式,而使政令暢行無阻最為緊要。常:固定不變的法則。政教:政治教化。經:意同“常”。上:極至。
【政煩苛則人奸偽,政省一則人醇樸】語出《亢倉子·政道》。政令繁雜苛細,人們就奸詐虛偽;政令簡單劃一,人們就敦厚樸實。說明領導者不能繁為政令,繁為政令徒使民心不樸。煩苛:繁雜苛細。省一:簡單劃一。醇樸:敦厚樸實。
【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政策寬大人民就會輕忽,輕忽了就要用嚴厲的政策來糾正;政策嚴厲人民就會受到傷害,受到傷害了就要改行寬大的政策。用寬大輔助嚴厲,用嚴厲輔助寬大,這樣政治就能平和。說明為政貴在寬猛相濟,不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寬:寬大。慢:輕忽。猛:嚴厲。殘:傷害。濟:輔助,補充。
【虐之則仇,撫之則親】語出宋代王禹偁《端拱箴》。當權者對老百姓施以暴政必然引起他們的仇恨,施以仁政則可以得到他們的擁護。二句謂統治者對人民應實行仁政,如此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虐:殘暴,侵害。撫:體恤,撫慰。
【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語出《資治通鑒·晉武帝咸寧五年》。減少吏員不如減少官員,減少官員不如減少事務。意謂為政以減少事務,不妄興雜役、攪擾百姓最為切實。吏:指職位較低的官吏,吏員。
【莫言萬木死,不因一葉秋】語出唐代邵謁《論政》詩。不要說大片樹木的枯死,不是因為一片樹葉的黃枯。喻指國家政治形勢的惡化,往往導源于某一政治舉措的失當。說明臨民治國應謹慎行事,不可隨意地發號施令,不然,就會造成極為嚴重的結果。秋:黃枯。
【智者量涂而后負,明君視民而出政】語出《鄧析子·無厚》。聰明的人根據路途遠近確定背多重的東西,英明的君主根據人民的態度頒布政令。涂:同“途”,路途。負:以背載物。出政:頒布政令?! 鹃T音(原文為)君之所輕,蓋明主之所重也;亡國之所棄,則治世之所行也】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廣譬》?;杳恋木魉p視的,也正是英明的君主所看重的;衰亡的國家所舍棄的,也正是興隆的國家所實行的。意謂明主與暗君的不同的政治舉措鑄成了各自相反的結局。門音(原文為)君:昏昧的君主。門音(原文為),“暗”的異體字。
【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申韓》。善于當政的人,發現弊端就及時補正,看到缺口就立即堵塞。弊:壞。補:修補,補正。決;出現缺口。塞:堵塞。
【道失于近則禍及于遠,政繆于上而民困于下】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廣譬》。謀劃錯在近處而災禍卻會綿延很遠,上面政舉不當,人民就會在下面吃苦受困。說明領導者施政出令必須慎之又慎。道:政治主張,此指謀劃??姡和?amp;ldquo;謬”,乖錯?! 揪徏杭比?,雖令不從】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酒誡》。對自己要求很寬而對別人要求甚嚴,即使你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聽從。說明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這樣才能使政令暢行無阻。緩:寬緩。急:急迫;嚴格。
【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語出《孟子·離婁上》。暴虐人民太過分,自己就會被殺,國家就會滅亡;暴虐人民不太過分,自己會很危險,國家不免削弱。說明統治者切不可殘民以逞,否則便會以害民為起始,以害己為終結。暴:暴虐。甚:過分。弒:古指臣殺君或子殺父。
【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德政的推行,比驛站轉送教令還要迅速。意謂德政最得人心、最易通行?!秴问洗呵?amp;middot;上德》:“德之速,疾乎以郵傳命。”德:指德政。流行;傳布,推行。置郵:驛站。傳命:轉送教令。
興亡·述政/名言辭典
【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語出《商君書· 農戰》。國君所用來勉勵百姓的,是官職和爵位;國家之所以能夠強大,是因為重視農業生產和用兵作戰。此句說明國君應用官爵鼓勵人們在農戰中立功。這樣國家才會強盛。人主:指國君。勸:勉勵。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語出唐代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人事總在不停地變化發展著,冬去春來,時光荏苒,構成了從古到今的歷史。二句詩淺顯如話,但道出了一個偉大的真理。人事:人們的活動等等。代謝:交替。
【乃知國家事,成敗因人心】語出宋代王禹偁《唱山歌》詩。于是知道,國家的興亡和盛衰,取決于人心。意謂人心向背是國家盛衰興亡的關鍵。乃:于是。因:根據,取決于。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語出唐代李商隱《隋宮》詩。眼下隋宮廢墟上的腐草中已經沒有螢火了,隋堤上的垂柳在日沒之后倒經常有烏鴉來棲息。二句詩寫隋朝的破敗,高妙絕倫。于今:如今,現在。腐草無螢火:《禮記·月令》稱,“腐草為螢”(腐草變成螢火蟲)?!端鍟?amp;middot;煬帝紀》記載: “上于景華宮征求螢火,得數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巖谷。”終古:經常。垂楊:即隋堤垂柳。唐代自居易有《隋堤柳》詩云:“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至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隋煬帝曾詔令民間獻柳,植于隋堤,并賜柳樹姓“楊”。
【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語出《荀子·大略》。大事不會做,小事不去做,這是亡國滅身的道路。捐:舍棄。道:道路。
【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語出《后漢書·徐稺傳》。大樹將要倒的時候,不是一根繩子就能系住的。比喻大勢將去,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所能挽回的。顛:倒下。維:系,結。
【才子總緣杯酒誤,英雄只向棋盤鬧】語出清代鄭燮《滿江紅·金陵懷古》詞。才子往往因貪戀杯酒而荒廢了事業,英雄常常你爭我奪不斷地喧鬧。二句概話了千古興亡的歷史,作者認為,歷代的更迭莫不如此。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語出宋代辛棄疾《南鄉子》詞。千百年來,朝代更替經歷了多少次?征事連綿,就像這滾滾東流的長江一樣,永無盡期!現常用后句比喻社會總在不斷地向前發展。悠悠,連綿不斷的樣子。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語出唐代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干尋長的鐵鎖沉失在江底,一片投降的白幡從石頭城內舉了出來。二句詩借回憶三國東吳歸降西晉的往事,說明了千尋鐵鎖并不能保住國家,國家興亡在德不在險。尋:古時的長度單位,八尺為尋。鐵鎖:《晉書·王浚傳》記載:“吳人于江險磧要害之處,并以鐵索橫截之,又作錐長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降幡(fān翻):投降的旗子。石頭:石頭城。
【亡國之主自謂不亡,然后至于亡;圣賢之君自謂將亡,然后至于不亡】語出《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亡國之君都是自以為不會亡國,然后才致于亡國;圣君明王都是自以為國家面臨滅亡的危險,然后才不致于亡國。意謂國家的興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最高統治者的態度和作為。自謂:自以為。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語出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天下的勢態總是,分裂的時間長了,必然歸于統一;統一的時間長了,必然歸于分裂。意謂社會狀況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合:指統一。
【天道無親,唯德是授】語出《國語·晉語六》。上天沒有自己的好惡,它只把國家傳授給大德之人。說明有德得國,無德亡國是客觀規律。天道:天理。無親:沒有私呢。
【無教逸欲有邦】語出《書·皋陶謨》。不使人們貪圖安逸,滋長私欲,國家就會長存。逸:安逸。欲:欲望。
【不義而強,其斃必速】語出《左傳·昭公元年》。沒有道義卻很強大,它的滅亡一定很快。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語出唐代杜甫《憶昔》詩之二。想當年的開元盛世,小鎮也有不下上萬戶的人家。作者是借回憶昔日的人民眾庶景象,提醒當時的統治者,實現國運中興。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七一三年起,止于公元七四二年,凡二十九年,這是唐朝的鼎盛時期。小邑:小城鎮。藏:容納,擁有。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強,以宿治者削】語出《商君書·去強》。當天的政務當天處理完的能稱王天下,當天的政務到夜晚處理完的能使國家強盛,當天的政務過了夜才能處理完的不免使國家削弱。日:指當天。夜:指當夜。宿:隔夜。
【古今國家之亡,兆之者夷狄盜賊,而成之者不肖之官吏也】語出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叔世官吏》。古往今來國家的滅亡,開始于外來敵人的進攻和內部造反者的暴亂,而因為邪惡的官吏當政而最終成為事實。意謂官吏不良是導致國家衰亡的一個重要因素。兆:開始。夷狄盜賊:前者指境外民族,后者是對起義者的誣稱。不肖:邪惡。
【四海變秋氣,一室難為春】語出清代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詩之二。天下都已經秋氣濃重,一室之內也就難以保持春色了。喻指整個社會一旦顯露出衰敗的跡象,那么朝廷也便不會久保統治地位了。說明必須關注天下形勢,一有問題,及時設法解決,這樣才能保有天下。四海:普天下。秋氣:秋天的氣象,比喻衰敗景象。
【失之乎勢,求之乎國,?!空Z出《呂氏春秋·慎勢》。失掉了君主的權力,而想占有國家,結果是會危亡。勢:權力。
【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語出《左傳·宣公十六年》。老百姓多存僥幸心理,是國家的不幸。
【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語出《列子·說符》。意謂圣明的人不理會國家是存在還是衰亡這些現象,而是透過這些現象去考察其原因。說明考察國家所以存、所以亡是尤為重要的。圣人:智慧最高的人。察:仔細看。所以然:為什么是這樣的原因和道理。
【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語出唐代白居易《辨興亡之由策》。國家的興盛,在于得到了人們的廣泛支持和擁護;國家的衰亡,在于失去人們的支持和擁護。意謂人心向背是國家興亡的關鍵。邦:國家。得人:得人心,得到人們的好感和擁護。失人:失去人們的好感和擁護。
【有道之世,以人與國;無道之世,以國與人】語出《淮南子·繆稱訓》。政治清明的時代,看到賢人就把國家交給他;政治昏暗的時代,不得不把國家拱手交給別人。意謂圣君在位則見賢讓權,昏君在位則不免見奪于人。有道:謂政治清明。與:給。無道:謂政治昏暗。
【有諤諤爭臣者其國昌,有默默諛臣者其國亡】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十。國君有敢于直言規諫的大臣那么他的國家就能昌盛,有不思言諫專事逢迎的大臣那么他的國家就將衰亡。說明領導者應當選用直言之士并且虛心納諫,這樣才能確保國家長治久安。諤諤:直言貌。爭臣:敢諫之臣。默默:無聲無息貌。諛臣:阿諛逢迎之臣。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語出唐代羅隱《西施》詩。如果西施可以被解釋為使吳國滅亡的禍因,那么越國的滅亡又是因為誰呢?二句詩說明國家的衰亡,并不是個別人的作用,而是有著深刻和復雜的原因、背景。西施:傳說是春秋末期越國的一位美女,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將西施獻給了后者。若解:如果解釋。吳國:春秋一國,在今江蘇、安徽、浙江一帶,公元前473年為越國所滅。越國:春秋一國,在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一帶,公元前306年為楚國所滅。
【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語出《淮南子·汜論訓》。國家的安存在于合乎道義而不在于幅員廣大,國家的危亡在于失去道義而不在于疆域狹小。得道:符合道義。失道:失去道義。
【同氣者帝,同義者王,同力者霸,無一焉者亡】語出《淮南子·泰族訓》。氣類相同的能稱帝,道義相同的能稱王,同心協力的能稱霸,一樣也不具備的必定滅亡?!秴问洗呵?amp;middot;應同》:“帝者同氣,王者同義。”同氣:氣類相同。同義:道義相同。同力:同心協力。
【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語出《書·牧誓》。母雞不會早晨打鳴,假如母雞早上打鳴,這個家庭就會衰敗。比喻婦奪夫權,婦女亂政,國家就會衰敗。牝(pìn聘)雞:母雞。牝,雌的。索:盡,這里有衰敗的意思。
【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二。從古到今,耗盡下民筋力而能不危困的,還從來沒有過。意謂殘民以逞的絕沒有好下場。窮:困厄,此指過度地耗費民力。下:下民,老百姓。
【危亡不可以怨天,微弱不可以尤人】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君道》。國家危墜滅亡不能抱怨上天,國家衰微頹弱不能責怪下民。意謂領導者胡作非為是導致國家衰敗滅亡的關鍵性原因。尤:責怪。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語出唐代劉禹錫《金陵懷古》詩。國家的興亡取決于人之所為,山川的險要是不足為恃的。二句詩可謂揭示了國家興亡的真諦,發人深思。興廢:國家興亡。由:緣于,取決于。人事:人之所為??眨和饺?。地形:指地勢險要。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語出《易·系辭下》。在平安的時候不能忘記危難,在生存的時候不能忘記滅亡,在安定的時候不能忘記混亂。安:平安,太平。治:安定。
【觀其君子之眾多如林,則知其國之盛;觀其君子之落落如晨星,則知其國之衰】語出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病柟詩》??吹揭粋€國家君子之人多得就像森林中的樹木,便可知道這個國家非常強盛;看到一個國家君子之人寥寥無幾,便可知道這個國家十分衰弱。落落:寥落,稀少。晨星:清晨的星星,形容稀少。
【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語出唐代陸龜蒙《吳宮懷古》詩。吳王夫差的所作所為哪一件都足以導致亡國,并不是因為西施容貌出眾。二句詩駁斥了吳國滅亡是因為西施以其美貌迷惑了吳王夫差的偏見。吳王:指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夫差。西施:春秋末期越國的一位美女,被越王勾踐獻給了吳王夫差。勝六宮:指容貌比六宮嬪妃都要漂亮。六宮,皇后嬪妃居住的地方,此指全部嬪妃。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語出唐代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吳國王宮已成廢墟,叢叢花草掩沒了幽靜的小道,東晉文武個個骨朽,留下來的只有堆堆墳丘。這是兩句吊古的名句,現用來說明封建舊王朝被歷史埋葬,永遠成為歷史陳跡的情形,和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不可遏止的巨大氣勢。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今南京),造有王宮,這里指王宮遺址。晉代:指東晉。衣冠:豪門貴族的衣著,借指豪門貴族。丘:墳堆。
【身莫不惡死,而未嘗有不死;國莫不惡亡,而未嘗有不亡】語出宋代李覯《慶歷民言·開諱》。意謂人之生老病死,國之盛衰興亡都是不可避免的。惡(wù誤):憎恨。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語出唐代盧照鄰《長安古意》詩。過去的豪華宅第已經成為廢墟;現在所能看到的,只剩下了古墳上的青松。二句詩喻指權臣貴族只能逞行一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成為歷史的陳跡。金階白玉堂:指貴族家的豪華住宅。即今:如今。青松:古時于墓地上種松樹。
【茍我不弱,天下無強兵;茍我術周,天下無險地】語出明代海瑞《治黎策》。如果自己不軟弱,那么天下就不會有強大的敵軍;如果自己辦法齊全,那么天下就不會有不可涉足的艱險之地。說明事情成功的關鍵在于自己力量的強大,必須奮發圖強,這樣就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茍:如果。術:辦法,技能。周:齊全,應有盡有。
【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語出《左傳·哀公元年》。國家興起,看待老百姓就像看待受傷者,十分愛護,這就是它的福德;國家滅亡,把老百姓當作糞土草芥,這就是它的禍根了。意謂國家的興亡,取決于民心。土芥:糞土、草芥。
【國之將興,貴在諫臣;家之將盛,貴在諫子】語出三國桓范《世要論· 諫爭》。國家將要強盛,貴在有直言敢諫的大臣;家族將要興盛,貴在有直言敢諫的后人。說明有沒有直言敢諫的大臣,關系到國家的盛衰興亡。
【國無小,不可易也;無備雖眾,不可恃也】語出《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一個國家無論多么弱小,也不可輕視;沒有準備,即使國大人多,也不足依仗。易:輕視。恃(shì士):依仗。
【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后枝葉從之】語出《左傳·閔公元年》。國家將要滅亡,就像.一棵大樹,樹干一定先倒下,然后枝葉跟著倒下。本:樹干。顛:倒。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語出《荀子·大略》。國家將要興盛,一定得尊敬老師,敬重師傅。貴:敬愛;崇尚。重:尚;貴。傅:師傅。
【國將興,聽于民;國將亡,聽于神】語出《三國志·吳志·孫權傳》注引孫盛語。國家將要興盛,總是注意傾聽民眾的意見;國家將要滅亡,總是注意傾聽神靈的啟示。意謂重民意國家就興盛,輕民意國家就衰亡。
【國家之將興也,君子自以為不足,其亡也,若有余】語出《國語·晉語九》。國家將要興盛的時候,君王總以為自己的賢德還不充足;國家衰亡的時候,君王總覺得自己賢德無量。意謂君謙則國興,君驕則國亡。君子:君王。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孳】語出《禮記·中庸》。國家將要興盛的時候,必定會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必定會有妖孽作怪。這是一種充滿迷信色彩的唯心主義思想,后來的“天人合一”思想本此。禎(zhēn真)祥:吉祥。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語出《三國志·吳志·孫奮傳》。對照明鏡是為了看清自己的面容,研究古事是為了知道今天的時勢。說明必須研究并借鑒古代的經驗教訓,這樣才能更好地作出政治決策,求得國泰民安的大好形勢。形:面容。
【炎炎者滅,隆隆者絕】語出漢代揚雄《解嘲》?;鸸鉄胧⒘司鸵?,雷聲隆隆不斷,則最終也要停止。比喻盛極必衰,威勢炬赫者不能持久。炎炎:火熾盛的樣子。隆?。盒稳堇茁晞×?。絕:停止。
【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語出《三略·上略》。國家安泰,在于贏得了人心;國家衰亡,在于失去了人心。意謂國家的興亡取決于人心的向背。
【空嗟覆鼎誤前朝,骨朽人間罵未銷】語出宋代劉子翠《汴京紀事》詩之四。奸臣敗壞了國事,葬送了北宋王朝,人們只能空白嘆息;這些奸臣就是尸骨腐爛了,老百姓的罵聲依舊會不絕于耳。后句常用來表達對禍國殃民的反動人物的痛恨之情??锗?jiē階);白白地嘆息。覆鼎:弄翻寶鼎,喻指敗壞了國家大事。前朝:指北宋王朝。銷:消散。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語出唐代李白《江上吟》詩。屈原的作品像天上的太陽和月亮一樣,光輝永照,而楚王當年游樂的臺榭,如今只剩下了小小的山丘。言外之意:屈原以他的作品不朽萬古,楚王隨其游樂的臺榭的傾坍而名滅于世。這是對歷史上的賢才的頌揚,也是對那些作威作福的昏君的貶斥。屈平:即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楚王臺榭(xiè謝):戰國時楚王游樂的場所。榭,臺上的房屋。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國喪失了政權,天下的人都去爭奪它,于是才能高、跑得快的人首先得到。說明才能高行動快的人首先達到目的。后用“逐鹿”,比喻爭奪天下。鹿:這里比喻政權、地位。逐:追趕。疾:速,捷。
【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語出《詩·大雅·蕩》。意謂殷朝應引以為戒的是,不久前亡國的夏朝。鑒:警戒或教訓。夏后;指夏朝。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語出《列子·說符》。符合時勢的就會昌盛,不符合時勢的就會滅亡。說明客觀的時勢不可違背。時:時勢,時機。昌:興盛。
【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語出《商君書·修權》。蛀蟲多,木頭就會被咬斷;墻壁內的空隙大,墻就會倒塌。這里以蛀蟲喻指貪官污吏,以空隙喻指百姓對昏君的背離,說明國家有眾多的蛀蟲和大的漏洞,就沒有不滅亡的。蠹(dù杜):蛀蟲。
安危·述政/名言辭典
【馬不調,造父不能超千里之跡;民不附,唐虞不能致同天之美】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君道》。馬如果不馴服,即使是造父也不能駕御著它奔馳千里;人民如果不親附,即使是唐堯虞舜也不能造就全天下的人們和睦相處的美好治局。意謂讓人民歸心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前提和保證。調:畜養訓練;馴服。造父:古之善御者。附:親附。唐虞:唐堯和虞舜,二人均為上古時期的圣明君王。同天:謂彼此和睦相處。
【用天下人旡心(原文為)者則天下安,用主獨旡心(原文為)者則天下?!空Z出《亢倉子·君道》。任用為天下人所喜愛的人天下就安定,任用為君主自己所喜愛的人天下就危急。說明領導者任用什么人對國家安危至關重要。旡心(原文為)(ài艾):“愛”的古字,喜愛。
【有為人主之勤,無為人主之欲,故天下各得濟其欲;有為人主之位,無為人主之心,故天下各得肆其心】語出《亢倉子·君道》。有做君主的勤苦,沒有做君主的奢欲,因而天下人都能滿足自己的欲望;有做君主的勢位,沒有做君主的尊心,因而天下人都能疏放自己的心志。說明領導者就應當節嗜欲,去尊心,在其位而勤其政,這樣才能使人民康樂,國家安寧。濟:成就;滿足。肆:放縱;疏放。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語出《史記·楚元王世家》。國家的安危取決于發布的政令,國家的存亡取決于任用的大臣。說明領導者必須慎于出令和任人。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語出《漢書·賈誼傳》。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得到的;危亂,不是一天形成的,它們都是逐漸積累造成的,這種情形,不可不明察。說明事物都有一個從小到大,從量到質的發展變化過程,故而細微之處,不可不察。察:明察,了解。
【明君舍己而從人,故其國治以安;門音(原文為)君違人而專己,故其國亂以?!空Z出漢代徐干《中論·慎所從》。英明的君主不固執己見而樂于按別人的意見做,因而他的國家就治理得好、就安定;昏昧的君主拒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而一意孤行,因而他的國家就混亂、就岌岌可危。舍己:謂不固執己見。從人:聽從別人的意見。以:而,和。門音(原文為)君:昏君。門音(原文為),“暗”立的異體字。違人:指違逆人言。專己:專任己意。
【貧生于富,弱生于強,亂生于治,危生于安】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 浮侈》。貧窮從富貴中產生,弱小從強大中產生,混亂從太平中產生,危險從安全中產生。說明對立物能互相轉化,君主治國應注意防微杜漸。
【學于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語出《書·說命下》。學習古人的教誨,才有收獲。做事不效法古代,而能夠使國家長久,這樣的道理還沒有聽說過。訓:教誨。師古:效法古代。師,效法??耍耗軌?。匪:通“非”。攸(yōu憂):所。
【信全則天下安,信失則天下?!空Z出《亢倉子·政道》。保全了信譽天下就安定,喪失了信譽天下就危亡。意謂信譽是關系到國家安危存亡的大問題,說明領導者必須誠實從政,取信于民。全:保全。
【根深則末盛矣,下樂則上安矣】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君道》。樹根扎得深樹葉才能茂盛,老百姓心情舒暢君主才能高枕無憂。意謂讓人民精神愉快是領導者求得天下安定的必要前提。末:指枝葉。
【據安而念危,則終不危;操治而慮亂,則終不亂】語出宋代宋祁《直言對》。處在安定的形勢下而憂念危亡,就永遠不會危亡;守著大治之局而思慮混亂,就永遠不會混亂。說明必須居安思危、處治思亂。據:憑借,處于。念:憂念。操:持有。
【得士則靖,失士則亂】語出《亢倉子·政道》。得到賢才國家就安寧,失去賢才國家就混亂。意謂賢才是國家安危之所系。士:賢才。靖:安,安寧。
【懼危者,常安者也;憂亡者,恒存者也】語出《晉書·段灼傳》。戒懼危難的,便是永遠安定的;憂慮衰亡的,便是永遠存在的。意謂居安思危、居存憂亡,必定常安、常存。懼:畏懼,戒懼。恒:經常,永遠。
治亂·述政/名言辭典
【人主誠明,以言取人,理也,以才取人,理也,以行取人,理也;人主不明,以言取人,亂也,以才取人,亂也,以行取人,亂也】語出《亢倉子·君道》。君主如果確實賢明,就是根據言論用人,國家也能治理好,根據才能用人,國家也能治理好,根據德行用人,國家也能治理好;君主如果不賢明,根據言論用人,國家也會混亂,根據才能用人,國家也會混亂,根據德行用人,國家也會混亂。說明領導者個人素質的好壞是國家治亂的直接的決定因素。
【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語出《荀子·大略》。人們對正義的追求勝過對財利的追求,便是治平之世;對財利的追求勝過對正義的追求,便是衰亂之世。義:正義。利:財利??耍簞龠^。
【凡欲為治者,無不欲其吏之清也】語出晉代傅玄《傅子·重爵祿》。凡是想使國家安定的,沒有不想使官吏清廉的。說明官吏清廉是實現國家安定的一個重要條件。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語出宋代呂祖謙《東萊博議·葵邱之會》。天下的形勢如果不強盛就必定會衰弱,天下的安定如果不發展就必定要倒退。說明建立安定的政治形勢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只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才會長盛不衰,長治久安。治:安定,太平。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語出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臣》。國家的安定或者混亂,不在于一姓的興亡,而在于天下人民是痛苦還是福樂。意謂國家興亡取決于人民。治亂:安定和混亂。一姓:指最高統治者。憂樂:痛苦和歡樂。
【天下治,則人上行;天下亂,則人上文】語出《朱子語類·論取士》。天下安定,人們就注重品行;天下混亂,人們就注重文辭。說明人們的行為取向為政治形勢和社會風氣所左右;也說明從人們的行為取向上即可見出社會政治狀況的好壞。治:安定。上行:注重品行。上,崇尚,注重。上文:注重文辭。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語出《宋史·岳飛傳》。文官們不貪取錢財,武將們不畏懼死亡,這樣的話,天下就太平了。意謂文臣武將如果都能奉公無私,國家就會安寧無事?!吨熳诱Z類·論官》:“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惜死:怕死。惜,吝惜,舍不得。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語出《老子》七十五章。老百姓之所以鋌而走險,是因為統治者過分地保養自己的生命,所以逼得老百姓鋌而走險。說明老百姓“輕死”,是由于統治者剝削太重、不顧人民的死活造成的。輕:不重視。厚:重,多。
【圣人之治,獨治者也;圣法之治,則無不治矣】語出《尹文子·大道下》。依靠圣明之人治理天下,只能使天下安定于一世;依靠至善至美的方法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安定。說明治國應當靠“圣法”而不能僅僅依賴“圣人”。獨治:一人治理;此指使當世安定。圣法:最完美的方法。
【堯舜之人,非生而治也;桀紂之人,非生而亂也,故治亂在上也】語出《管子·霸言》。堯舜時的百姓,不是天生就好治理的百姓;桀紂時的百姓,不是天生就愛作亂的百姓。所以,治與亂的根本原因是在上面。堯舜:唐堯和虞舜,古時相傳為圣明之君。桀紂:夏桀和商紂,古時暴君。
【至理之代官得人,不理之代人得官】語出《亢倉子·臣道》。天下大治的時代官署能得到適宜的人才來主持,天下混亂的時代人們能得到理想的官職來快意。意謂治世官得其才,亂世人得其官。至理之代:天下大治的時代。不理之代:天下治理得不好的時代。
【觀往事,以自戒,治亂是非亦可識】語出《荀子·成相》?;仡欉^去的事情,自己引以為戒,治亂、是非也就可以認識了。戒:警惕。識:認識。
【時移而治不易者亂,能眾而禁不變者削】語出《韓非子·心度》。時代變化了,但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改變,國家就會混亂;耍聰明的人多了,則禁令不改變的國家就會削弱。移:改變。能:才能,這里指耍聰明、玩弄智巧的人。
【亂極則治,暗極則光】語出清代洪秀全《原道醒世訓》?;靵y到了頂點,就會變為安定;黑暗到了極點,就會轉向光明。二句話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前途的堅定信念。治:安定。
【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圣則國安而民治】語出《六韜·文韜·盈虛》。君主不賢明,那么國家就危險,人民就混亂;君主很賢明,那么國家就安定,人民就守法。說明領導者的品質好壞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安危治亂。賢圣:賢良圣明。治:安定,此為守法之意。
【君使民慢,亂將作矣】語出《左傳·莊公八年》。國君使百姓放縱,容易發生禍亂。慢:放縱。作:發生。
【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語出《管子·治國》。社會安定的國家往往就富裕,而社會混亂的國家往往就貧窮。說明國家的貧富與國家的社會政治狀況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常:經常,總是。
【怨之所聚,亂之本也】語出《左傳·成公十六年》。怨恨聚集多了,是禍亂的根源。本:根本,根源。
弊政·述政/名言辭典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語出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一個人上了天,其雞犬也都跟著成了仙。二句話諷刺舊時一人得勢,附從者隨之發跡的黑暗政治?,F常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本漢代王充《論衡·道虛》所載漢之淮南王劉安舉家升天的傳說——“淮南王學道,……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云中。”
【一人在朝,百人緩帶】唐諺。見《全唐詩》卷八百七十七。一個人做了官兒,就有許多人洋洋得意。意近“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緩帶:放寬衣帶,從容自在貌。
【一人奉口腹,百姓竭膏油】語出宋代石介《汴渠》詩。一個人滿足了口腹之欲,眾百姓竭盡了脂膏。二句詩揭露反動的封建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殘酷敲榨。奉:進獻。膏油:喻指勞動人民用血汗換來的財富。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語出唐代自居易《買花》詩。一叢牡丹花,便值得上十戶中等人家一年所交的賦稅。二句詩諷刺統治階級的奢侈豪華。深色花:指紅牡丹。中人賦:即中戶賦,唐代按戶口征收賦稅,并根據家產多少將民戶分作上戶、中戶、下戶(見《舊唐書·食貨志》)。
【一邊載出一邊來,更衣不減尋常數】語出唐代王建《宮人斜》詩。一邊把死了的宮女的尸體運出,另一邊就把新挑選的宮女載進;侍奉皇帝的宮女數目從來不會減少。二句詩大膽地揭露了封建皇帝的荒淫生活。更衣:換衣服,指侍奉皇帝的人。尋常:平時。
【一飯中人產,千金匹馬裝】語出清代陳恭尹《所見》詩之一。一頓飯的價值抵得上一戶中等人家的財產,一匹馬的裝扮要費去上千斤黃金。二句詩尖銳揭露了封建特權階層窮奢極侈的生活。中人:中等人家。
【一粒紅稻飯,幾滴牛頷血。珊瑚枝下人,銜杯吐不歇】語出唐代鄭遨《傷農》詩。生產一粒紅稻米,耕牛就要磨破一層皮,滴下幾滴血。在珊瑚枝下濫飲的人,喝醉了酒,就不斷地把米飯嘔吐出來。四句詩把剝削者不珍惜勞動人民用血汗換來的糧食,恣意糟蹋的罪惡行徑,揭露得一針見血。紅稻:一種顏色發紅的優質稻米。頷(hàn汗):下巴。珊瑚枝:珊瑚骨骼相連,形如樹枝,很名貴。銜杯:飲酒。歇:停止。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語出唐代杜牧《過華清宮》詩之一。一匹驛馬飛馳麗來,后面揚起紅色的塵土,楊貴妃見狀欣然而笑;除了她,沒有人知道是傳送鮮荔枝的來了。二句詩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窮奢極欲的腐朽生活?!缎绿茣?amp;middot;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二句詩本于此事。紅塵:帶有紅色的塵土。妃子:指楊貴妃。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語出明代顧大典《青衫記·承璀授閫》。謂一旦掌了權,就發號施令。二句話揭露了舊時官場小人得志后的狂傲表現。語本唐代朱灣《奉使設宴戲擲籠籌》詩:“一朝權在手,看取令行時。”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語出唐代聶夷中《傷田家》(一作《詠田家》)詩。二月份蠶剛孵出,蠶絲卻已賣掉;五月份才長出谷苗,新谷也作價出售了。眼前的痛苦雖然解脫了,可是剜去了全家人的命根子!四句詩寫當時在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下,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糶(tiào跳):賣出糧食。眼前瘡:喻指眼前的困難。剜(wān彎)卻:用刀子挖去。心頭肉:喻指一年的勞動果實。
【人之亂也,由奪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語出宋代鄧牧《伯牙琴· 吏道》。老百姓叛亂,原因在于搶奪了他們的生計;老百姓鋌而走險,原因在于無情地驅使他們。幾句話把當時社會人民奮起反抗的社會政治原因深刻地揭露出來。食:生存所需,生計。危:不安,鋌而走險。
【人間行路難,踏地出賦租】語出宋代蘇軾《魚蠻子》詩。人世上出門走路都很困難,腳一踏在地上,就要交納租稅。二句詩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剝削的苛重。前句用唐代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詩“信有人間行路難”句。賦租:泛指租稅。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語出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當上三年的清廉知府,也要搜刮到十萬兩白銀。二句話至為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那種社會官吏貪污成風的事實。知府:官名,府一級行政長官。雪花銀:白銀。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語出《晉書·劉毅傳》。上品人才中沒有出身貧寒的人,下品人才中沒有世家大族出身的人。二句話指斥了九品官人法保護世家大族利益,壓抑庶族士人的反動本質。上品:士人中“才能”最優的一類,包括上上、上中、上下三個品級。寒門:指出身貧寒的士人。下品:士人中“才能”最差的一類,包括下上、下中、下下三個品級。勢族:指世家大族出身的人。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語出宋代林升《題臨安邸》詩。山外有山,樓外有樓,西湖上的歡歌樂舞什么時候才有個休止!二句詩揭露腐敗的南宋統治者醉生夢死、茍且偷安的丑惡嘴臉?,F常用前句形容風景一處比一處好,或比喻能人之外還有能人。西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休:停止。
【及第不必讀書,作官何須事業】唐人語。見《全唐詩》卷八百七十六??既∵M士不一定需要讀書,當官何必有所成就。系憤激之辭。及第:科舉應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事業:成就。
【馬蹄踏沙雖凈潔,牛領牽車欲流血】語出唐代白居易《官?!吩?。走在沙路上倒是使馬蹄子潔凈了,可是拉著車子的老牛卻要把脖子磨出血!二句詩揭露了官老爺為了一己之便,濫用民力,勞民傷財的惡行。牛領:牛脖子。
【女弟新承寵,諸兄近拜侯】語出唐代崔顥《相逢行》詩。做妹妹的剛剛蒙獲恩寵,各位兄長就要進官加爵。二句詩是當時少見的針砭時弊的佳言。女弟:指楊貴妃(楊玉環),最初她被冊封為壽王(唐玄宗的兒子李瑁)妃,后為玄宗自納。承寵:指楊貴妃得到玄宗的龐愛。諸兄:指楊貴妃的伯叔兄弟楊銛(官鴻臚卿)、楊錡(官侍御史)、楊釗(即楊國忠,官右丞相)。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語出《詩·唐風·鴇羽》。謂勞動人民負擔的公差無休止,以致連稷黍也顧不上種。靡(mǐ米);無,沒有。盬(gǔ古):停止。蓺:古“藝”字,種。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語出《老子》七十七章。意謂自然界是減少有余的來補給不足的;社會卻不是這樣,它是減少不足的來獻給有余的。說明“天道”是公平的,而“人道”是不公平的。后以“損不足以奉有余”說明反動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損:減少。奉:奉獻。
【天子好征戰,百姓不種桑。天子好年少,無人薦馮唐。天子好美女,夫婦不成雙】語出唐代曹鄴《捕魚謠》詩。意謂天下以最高統治者的好惡為好惡,以致生產荒廢、賢才見棄、夫妻離散。這首小詩痛斥了胡作非為的專制統治者,語言通俗但極其辛辣,具有很強的戰斗性。天子:專制統治者。種桑:泛指生產。馮唐:西漢文帝時人,頗有才能,敢于犯顏極諫,曾在文帝前為云中守魏尚辯解,指出“賞輕罰重”之失,因而受到重用,他受知于文帝時,年紀已經不小,此代指年老而確有才能的人。
【天地莫施恩,施恩強者得】語出唐代邵謁《歲豐》詩。上天切莫施加恩惠;施加了,也只是被有權有勢的人得去。二句話極其尖銳地揭露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掠奪。施恩:指使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強者:指富貴之家。
【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語出宋代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之三十五。沒有力量買得田地耕種,姑且種些水生植物吧;不曾料到,近來水上也開始收租了!二句詩把封建剝削的無孔不入揭露得至為深刻。聊:姑且。種水:指種水生植物。
【木有文章曾是病,蟲多言語不能天】語出清代龔自珍《釋言》詩之一。樹木有好的紋理,反被視為病害;善于鳴叫的昆蟲卻不能遂其自然之性。二句詩暗含了作者對于自己因議論時政而受到責難這一情形的憤慨,揭露了當時那種社會的黑暗政治。文章:花紋。
【木秀遭風折,蘭芳遇霰萎】語出唐代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詩。樹木出類拔萃就會被狂風摧折,蘭花飄溢清香就會被雪珠殘敗。喻指賢人在世便不免遭小人詆毀。前句本三國李康《運命論》:“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秀:特異于眾。蘭:蘭花,多年生草木植物,味清香。霰(xiàn線):雪珠,即雨點下降遇冷凝結而成的微小冰粒。萎:枯萎。
【不必直諫而險,直言亦險;不必臨戰而險,立朝亦險】語出清代唐甄《潛書·利才》。不一定只有犯顏強諫才算危險,說話剛直也很危險;不一定身臨戰場才算危險,在朝廷中做事也很危險。幾句話揭露了當時社會中官場生活的險惡。直諫:指不加諱護地犯顏力諫。直言:直接了當地發表意見。臨戰:身臨戰場。立朝:指在政府中擔任官職。
【不識農夫辛苦力,驕驄踏爛麥青青】語出唐代盂賓于《公子行》詩。紈绔子弟不懂得農民耕作的辛苦,任憑奔馬把綠油油的麥苗踏爛。二句詩活畫出了權豪子弟驕橫而又愚蠢的丑惡形象。農夫:農民。驕驄(cōng匆):驕縱不馴的馬。
【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曉事倒有人夸薦】語出元代無名氏《朝天子·志感》曲。不讀書,不識字,不諳于事,卻手中有權,囊中有錢,并且還受到人們的贊揚和舉薦。三句話揭露當時社會黑白顛倒的腐敗政治,可謂深刻。唐代聶夷中《公子行》詩之二:“一行書不讀,身封萬戶侯。”夸薦,夸獎和推薦。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語出元代《賺蒯通》雜劇第一折。天下太平的局面本來是將軍創造的,但是將軍卻不被允許看到天下太平的景象。二句話揭露封建統治者卸磨殺驢的兇殘本性。
【日中為樂飲,夜半不能休。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語出唐代白居易《歌舞》詩。富貴者們從中午開始宴飲,薊半夜三更尚不肯罷休??芍?,閿鄉獄中,已有囚犯凍死!一邊是富貴者的狂歡豪飲,一邊是囚犯寒凍致死,對比何等強烈!日中:太陽正當午。休:停止。豈:哪里。閿(wén文)鄉:舊縣名,在今河南省。
【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語出唐代杜荀鶴《再經胡城縣》詩。這次再來,縣太爺已經受到了特殊獎賞——佩戴上了朱紱,當然,這朱紱正是用無數百姓的鮮血染成的!二句詩說明封建官吏加官進爵是用壓榨、屠戮人民換來的。前二句是:“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縣宰:縣令,一縣之長。加朱紱(fú弗):加封系官印的紅絲帶,以縣官的官階,本沒有資格有朱紱,“加朱紱”是對功勞大的縣官的特殊賞賜。生靈:老百姓。
【風吹芳蘭折,日沒鳥雀喧】語出唐代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詩之一。惡風把芳花蘭草吹斷,鳥雀在暗夜中喧囂。喻指賢能之士受到權臣打擊,朝廷黑暗,奸佞囂張一時。
【風林無寧翼,急湍無縱麟】語出宋代陳亮《法深無善治》。在勁風吹刮的樹林中,沒有安寧的鳥兒;在湍急的水流中,沒有悠游的魚兒。喻指在嚴刑峻法之下。社會一定不能安寧。寧:安寧。翼:翅膀,代指鳥。急湍:急流??v:直。麟:當為“鱗”,代指魚。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語出唐代聶夷中《田家》詩。六月份禾苗還沒有開花吐穗,官府就已經修好了糧倉。言下之意是;又要征收賦稅了。二句詩含蓄而又深刻地寫出了反動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秀:莊稼抽穗開花。官家:官府。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語出唐代杜甫《天末懷李白》詩。好文章厭惡作者命運顯達,吃人的魑魅巴不得有人從自己身旁走過。前句系憤語,實謂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運多舛;后句喻奸佞小人總不忘加害君子。二句詩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人才受擠,奸邪橫行的黑暗政治。命達:命運顯達,官運亨通。魑魅(chī mèi吃妹):傳說為山林中的害人妖怪。
【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語出《后漢書·趙壹傳》。滿腹的學問,還不如一袋臭銅錢!諷刺東漢末年輕視知識學問,追逐財物權勢的社會風氣。文籍:文章書籍,指學問。囊:袋。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語出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天下最大的禍害不過是君主罷了。作者批判君主專制制度,可謂痛快淋漓,一針見血。
【為國忠臣者半死,而為國諫臣者必死】語出唐代陳子昂《申宗人冤獄書》。身為國家的忠臣,就已死了一半;而身為國家的諫臣,則必死無疑。二句話把封建社會忠直之臣不容于朝的事實揭露得至為深刻。諫臣:直言規勸之臣。
【為高臺者,必有洿池;為安乘者,必有繭足】語出清代唐甄《潛書·大命》。有高大的樓臺,一定就有低洼的水池;有乘坐車子的人,就一定有腳掌上長繭的人。喻指有奇富之人,就一定有至貧之家。洿(wū烏)池:池塘。洿,低洼之地。安乘(shèng剩):安車,古時的一種可以安坐的小車。繭足:長滿繭子的腳。
【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語出元代關漢卿《竇娥冤》雜劇第三折。為人處世心地善良的人貧苦困窮并且壽命短暫,心地險惡做盡壞事的人卻過著富樂尊貴的生活并且壽命久長。二句話把當時那種是非顛倒的社會本質一針見血地揭露出來。更:又。
【水銀為海接黃泉,一穴曾勞萬卒穿】語出明代高啟《闔閭墓》詩。用水銀澆注成大海,一直通到黃泉;僅一個墓穴就用了上萬個士卒挖掘。二句詩對揮霍無度,愚劣昏鈍的反動君主作了至為深刻的揭露和無情鞭撻。水銀為海:《吳越春秋》:闔閭墓“廣六十里,水深一丈,銅槨三重,傾水銀為池六尺,黃金珍玉為鳧雁”。黃泉:地下的泉水。穴:墓穴。穿:挖掘開鑿。
【未聞一語及民生,但言橋圮路不平;未知何以惠編氓,卻怪壺漿不遠迎】語出清代劉廷璣《勸農行》詩。沒聽到一句話談及人民生活,滿嘴都是抱怨橋梁倒塌、道路不平;沒得知究竟如何給人民以好處,反而聽到怪罪人民不攜帶物品高接遠迎。四句詩對當時社會中地方官根本不理會民間疾苦,虛應“勸農”故事的現象作了深刻地揭露。民生:人民生活。圮(pǐ匹):毀壞,倒塌?;荩菏沟玫蕉骰?。編氓:編入戶籍的普通人民。壺漿:酒漿,代指禮品。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語出唐代杜甫《兵車行》詩。剛去當兵時,還是里正替他裹頭;年老回家,不料再一次被征去戍守邊塞。二句詩寫唐玄宗的窮兵黷武,可謂一針見血。里正:《通典·食貨三》記載:唐制,“凡百戶為一里,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察是非,催驅賦役”。與:給。裹頭:包頭巾。
【世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語出戰國屈原《卜居》。意謂世道混濁不清,蟬的翅膀成了重的,千萬斤重的東西反而成了輕的。喻指是非顛倒,小人得重用,賢人被輕視。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古人欲達勤誦經,今世圖官免治生】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審舉》。古時候的人們想飛黃騰達就孜孜不倦地記誦經典,現在的人們為了謀取官職則根本不顧及家業。二句話乃漢桓帝、漢靈帝時廣為流傳的民謠,意在諷刺當時官府賣官鬻爵、富人傾囊捐官的黑暗政治。達:顯達。治生:謀生計;經營家業。
【古之仕也以行其道,今之仕也以逞其欲】語出隋代王通《中說·事君篇》。古時候做官是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現在做官則是為了實現個人的私欲。兩句話通過鮮明的對比,極其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官場作風。仕:做官。道:指一定的政治主張。逞:肆意地攫得,達到。
【古之仕者為人,今之仕者為己】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政篇》(程頤語)。古時候作官是為了別人,現在作官則是為了自己。仕者:作官的人。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語出唐代皮日休《讀司馬法》。古時候取得天下,靠的是民心歸附;現在取得天下,靠的是屠殺人民的性命。幾句話說得十分大膽、深刻。
【古之為政者,身任其勞,而貽百姓以安;今之為政者,身享其安,而貽百姓以勞】語出元代張養浩《牧民忠告·宣化》。古代臨民理政的,自己承擔著勞苦,而把安適留給百姓;現時的臨民理政的,自己享受著安適,而把勞苦留給百姓。任:承受,承擔。貽:留下。
【古之官人也,以天下為己累,故己憂之;今之官人也,以己為天下累,故人憂之】語出唐代皮日休《鹿門隱書》。古時候做官的,把天下人視為自己的負擔,因而心里時時憂念著他們;現在的做官的,把自己當成天下人的負擔,因而是天下人憂念著他。幾句話把當時統治階級的寄生、腐朽本性一下道破。累:累贅,負擔。
【古之置吏也,將以逐盜;今之置吏也,將以為盜】語出唐代皮日休《鹿門隱書》。古時候設置官吏,是用來驅逐盜賊;現在設置官吏,是讓他們充當盜賊。這幾句話,對于當時的反動政治,不啻當頭一棒。
【東屯平田秔米軟,不到貧人飯甑中】語出宋代范成大《夔州竹枝歌》詩之六。東屯平整的田地上出產的粳米十分綿軟,但它到不了窮人的飯鍋里!二句詩有力地揭露了剝削階級自私自利,殘民逞己的反動本性。東屯:地名,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平田:平地上的田,別于山田。秔(jīng精)米:粳米。杭,“粳”的異體字。甑(zèng贈):古代做飯用的一種瓦器。
【東風滿天地,貧家獨無春】語出宋代羅與之《商歌》詩。東風勁吹,綠滿大地,可窮苦人家唯獨領受不到一絲春意,仍在忍受冬寒。二句詩寫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深含著一種不平之氣。東風:春風。
【只手遮天曾幾時?萬人有口終能說】語出明代瞿式耜《送洪半石歸楚》詩。一手遮天的事情能維持多久?天下的人們誰都有一張嘴,到時候就會把一切是非全說清楚。意謂一手不能遮天,是非自有公論。只手:一只手。幾時:多長時間。
【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語出唐代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憑氣力勞動的人被人役使,憑心智勞動的人役使別人。這是剝削階級的傳統偏見。使于人:被人使用。使人:使用別人。
【鳥盡而弓棄,兔訖而犬烹】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良規》。飛鳥全打下來了弓箭也就隨之被拋棄,兔子全捉住了獵狗也就隨之被烹煮。喻指戰功赫赫的將領一旦天下安定了就遭統治者的殺害。訖:完畢,終了。烹:煮。
【寧逢惡虎,不逢善兵】語出清代唐甄《潛書·仁師》。寧愿碰上兇惡的老虎,也不愿意碰上哪怕是善良的軍隊。意謂再善良的軍隊也要比兇惡的老虎兇殘得多。二句話把當時那種社會反動軍隊殘殺人民的本性揭露得至為深刻。兵:軍隊。
【民之饑者,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饑】語出《老子》七十五章。意謂老百姓的饑荒是因為統治者吞食租稅太多造成的。譴責統治階級的苛政,主張不要對老百姓進行過分的剝削。上:指上層統治階級。稅:租稅。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語出《老子》六十五章。人民所以難統治,是因為他們富有智慧。這暴露了老子用愚民政策統治天下的主張。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語出《論語·泰伯》。老百姓只可以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愿做事,而不可以使他們知道這樣做的原因。這是一種“愚民政策”,顯然是反動的。由:順從,按照。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語出唐代杜甫《兵車行》詩。邊疆地區兩軍相殘早已血流成河,可漢武帝還在繼續拓展疆土,全然沒有收斂的意思。二句詩對當時統治者發動不義戰爭,毫不顧惜人民的生命的殘忍行徑作了深刻的揭露。邊庭:邊疆地區。武皇:漢武帝劉徹,此實指唐玄宗李隆基。意未已:沒有停止的意思。
【老農背脊曬欲裂,君王猶道深宮熱】語出宋代楊萬里《白纻歌舞四時詞》詩。老農頂著烈日種田,脊背都要曬裂了;君王深居宮中,還喊著熱得要命。農民的辛苦和統治者的安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語出元代關漢卿《竇娥冤》雜劇第三折。大地啊,你分不出好人壞人,有什么資格再作地?蒼天呀,你以賢為愚、以愚為賢白作天!幾句聲聲血、字字淚的控訴,徑直指向了昏愚透頂的封建統治者,具有震驚人心的強大力量???kān刊):復查并作出判定。枉:徒然。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語出唐代自居易《紅線毯》詩。地不辨寒熱人卻需要溫暖,少干那些搶人衣服織編地毯的惡事!二句詩對反動統治階級不顧人民死活,縱欲享樂的惡行給予憤怒的斥責。地衣:即地毯。
【西風戰艦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語出宋代劉過《登多景樓》詩。在西風習習的秋天,戰艦往返不停,到底是為什么事?原來只是在護送每年都要向金人進貢的船只!二句詩把南宋統治階級茍且偷安、屈辱事金的可恥行徑一針見血地揭露出來,表現了作者熾烈的愛國情懷。戰艦:指南宋王朝的艦船??眨和阶?。使客舟:出使客國的船只,指南宋向金人納貢的船只。
【百回殺人身合死,赦書尚有收城功】語出唐代王建《羽林行》詩。上百次地殺人害命罪該處死,可是皇帝的赦書上說其人還有收復城池的戰功。二句詩揭露了當時社會上羽林惡少行兇作惡而又逍遙法外的現實,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治者。合:應該。赦書:免罪的文書。
【夸愚適增累,矜智道逾昏】語出唐代陳子昂《感遇》詩之十九??湟珓诿駛數拇琅e,恰恰為自己添加了憂患;賣弄智巧,則政治更加昏亂。二句詩是作者對武則天濫用民力,大興佛事之舉的斥責?,F可用來說明夸耀愚見,只會給自己增加拖累;賣弄聰明,到頭來反而使自己糊涂無知??溆蓿嚎湟薮赖呐e動。愚,原指武則天廣建佛寺,勞民傷財的行為。適:正好。累:麻煩,《戰國策·秦策一》:“此國累也。”高誘注:“累,憂也。”矜智:賣弄智巧,原指武則天企圖利用佛教愚弄人民。
【堯行道德終無敵,秦把金湯可自由】語出唐代李山甫《上元懷古》詩之一。堯一意推行道德教化,最終也無人能夠取勝于他;秦朝把持得像金城湯池,自己是否萬事如意?意謂苛政并不能有助于鞏固統治。堯:傳說是我國上古時候的賢明的帝王。行:一作“將”。秦:指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建立的我國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把:把持。金湯:“金城湯池”的略稱,原指防守堅固的城邑,此喻苛暴政治。自由:隨意。
【當今之選,非錢不行】語出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卷一?,F在選任官吏,不用錢賄賂是不能中選的。二句話諷刺當時社會選以賄成的黑暗政治。選:指選任官吏。
【豈知兩片云,戴卻數鄉稅】語出唐代鄭遨《富貴曲》詩。豈不知,富家女子兩個發髻上的金銀飾品,值得上好幾個鄉的稅收!二句詩揭露了統治階級窮奢極侈的生活。兩片云:兩個發髻。云,喻頭發。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語出唐代李約《觀祈雨》詩。幾家朱門大院內,人們正在很有興致地觀賞著歌舞;他們甚至擔心,陰沉沉的天會使樂器的音響變得不那么清脆悅耳了。二句詩借對豪貴人家荒嬉生活的描寫,揭露了他們寄生、腐朽的階級本性。朱門:紅漆大門,代指豪富人家。春陰:春季里陰天。咽(yè葉):聲音阻塞。管弦:管樂和弦樂,泛指樂器。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語出宋代陸游《關山月》詩。高大森嚴的紅漆大門內,正按著節拍且歌且舞,馬棚里的戰馬整天不斷地吃食,都肥死了,長弓也因長時間閑置而斷了弦。二句詩深刻揭露了統治階級貪圖享樂,不思御敵的腐朽生活。朱門:紅漆大門,指達官貴人之家。沉沉:森嚴深邃貌。廄(jiù舊):馬棚。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語出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豪富人家的美酒珍饈漂散著香氣,野路上卻躺著一具具凍死者的尸骨。二句詩極其形象地揭示了當時的貧富不均和階級對立狀況。朱門:紅漆的大門,指豪富之家。臭:香氣。
【朱門粲燈火,歌舞臨酒池】語出宋代戴復古《元宵雨》詩。在元宵之夜,貴族豪門之家張燈結彩,燈火輝煌,輕歌曼舞,以酒為池,做長夜之飲。二句詩謂舊社會元宵節時豪貴之家的侈華。朱門:喻指豪門貴族之家。粲:鮮明。酒池:以酒為池。謂極其豪侈。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人漢家】語出唐代李頎《古從軍行》詩。每年都有許多戰死者的尸骨掩埋在邊遠之地,只是見到有葡萄進了漢家。二句詩畫龍點睛地寫出了反動統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惡行徑?;耐猓和膺h地方??眨和?,只是。蒲桃:即葡萄。漢家:中國,代指最高統治者。
【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語出唐代杜荀鶴《蠶婦》詩。年年都說我們采桑養蠶十分辛苦,可為什么我們總是穿著麻布衣裳?二句詩表達了蠶婦對統治階級剝奪她們勞動果實的罪惡行徑的強烈憤恨。道:說。底事:何事,為什么。著苧(zhù注)麻:穿苧麻布做的衣服。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語出唐代杜荀鶴《山中寡婦》詩。即使到了深山之中最僻遠的地方,也難以逃脫賦稅和徭役。二句詩將反動統治者殘酷剝削的無孔不入,勞動人民無路可走的現實一語寫盡。任是:任憑是。征徭:賦稅和徭役。
【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語出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七回。二句話原本是勞動人民對那些為所欲為、專橫跋扈的反動官吏的辛辣嘲弄,后也用以形容那些只許自己胡作非為,對他人的正常行為卻橫加限制的人。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宋代有個叫田登的州官,忌諱別人說與他名字同音的字,誰要違犯了,嚴加鞭打。于是整整一個州的人都稱燈為火。每逢正月十五燈節,官榜便宣布:“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現常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語出戰國屈原《九章·哀郢》。眾小人到處鉆營,天天接近君主,賢良的君子只能遠遠地離開并越來越被疏遠了。踥蹀(qiè dié妾蝶):行走,這里指小人到處鉆營。美:指賢良君子。逾邁越來越遠。逾,越。邁,遠行。
【農夫心內如湯煮,樓上王孫把扇搖】 語出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六回。莊稼人心急如焚,公子王孫卻在高樓上搖扇取涼。二句話揭露統治階級只顧自己舒服,不管人民死活的反動本性。前二句是“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王孫:泛指貴族子弟。
【盡瘁以仕,寧莫我有】語出《詩·小雅·四月》。鞠躬盡瘁地為國盡職,卻得不到好的待遇。意謂賞罰不公。瘁:勞累。仕:做官,任職。寧:而。有:親善。
【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語出唐代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富貴人家的那些花花公子從來不用為生計操心,讀書人卻常常窮困潦倒。二句詩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社會賢愚錯置的黑暗現實。紈绔(wán kù丸褲):紈,很細的絲織品。绔,同“褲”。紈绔指富家子弟的華美的衣著,此代指富家子弟。儒冠:儒生頭戴的帽子,此代指儒生。
【卻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語出《楚辭·九辯》。拋棄千里馬不騎,卻趕著劣馬上路。喻指拋棄賢才,而重用小人。卻:拋棄,拒絕。騏驥:良馬,喻賢人。策:古代稱馬鞭,這里用作動詞,“趕”的意思。駑駘(nú tái奴抬):劣馬,喻平庸小人。取路:上路。
【花下一禾生,去之為惡草】語出唐代聶夷中《公子家》詩?;ㄏ旅骈L出一株禾苗,很快就被當成野草而鋤掉了。二句詩諷刺紈绔子弟只知玩樂,不懂稼穡之難的寄生本性,隱含對以好為惡的腐敗政治的嘲弄。惡草:有害的野草。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語出《孟子·滕文公上》。從事腦力勞動的人統治人,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被人統治。這是孟子對國家管理分工的論述。管理國家,分工是必要的,但勞動人民只能被人統治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片面的。勞心者:指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勞力者:指從事體力勞動的人。
【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語出《孟子·梁惠王上》。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但不能舉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到鳥獸新長的細毛卻看不見一車柴禾。此句用一種不可能的自相矛盾的比喻,說齊宣王施仁政于百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后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人的眼光明亮、觀察入微。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明:眼力。秋毫:指秋天鳥獸新長的細毛。末:指細毛的末端。
【佞是福身體,忠是喪己源】語出唐代孟郊《吊比干墓》詩?;ㄑ郧烧Z是得福受益的根本,忠直賢良是喪身斃命的禍源。二句詩深刻揭露了腐敗政治下奸佞得勢、忠良淪沒的不合理現象。佞(nìng濘):用花言巧語謅媚人。本:本源,根據。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語出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朝廷賞賜群臣的絲織品,都是貧苦婦女所織。是地方官鞭打她們的丈夫,到處搜刮,然后進獻給了朝廷。四句詩無情揭露了封建統治者欺壓勞動人民、榨取其血汗的強盜行為。彤(tóng童)庭:彤,朱紅色,宮殿楹柱多以此色涂飾,故稱彤庭,此指朝廷。帛:絲織品。寒女:出身貧寒的婦女。聚斂:搜刮。貢:進獻。城闕:城門,此指京城。
【閑時故把忠臣慢,差時不聽忠臣諫,危時卻要忠臣干】語出元代鄭廷玉《楚昭公》雜劇第一折。平常時候慢待忠臣,出現問題時也不聽忠臣的規勸,到了形勢危急的時候卻要忠臣去奮力補救。三句話把昏庸的統治者的自大和無能揭露得十分顯明。閑時:無事時,平時。慢:怠慢。諫:規勸。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語出唐代王之渙《出塞》(一作《涼州詞》)詩。羌笛何必吹著《折楊柳》的曲調,傷嘆楊柳不青呢。要知道,春風是吹不過那玉門關的。二句詩暗喻統治者不關心出關戍守的士兵的艱苦生活,不給他們以溫暖。羌笛:羌族的一種竹制樂器。楊柳:指北朝樂府《折楊柳》曲。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古時是通西域的要道。
【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語出唐代白居易《澗底松》詩。珊瑚生在深不可見的海底,白榆星在天上卻清楚可見。謂寒士位卑才干不得施展,而貴族位尊卻都是些平庸之輩。沉沉:形容極深。歷歷:清楚。白榆:原指星,此借指榆樹,喻凡材。
【窮巷秋風起,先摧蘭蕙芳】語出唐代劉禹錫《萋兮吟》詩。從陰暗街巷里吹來陣陣秋風,劈頭摧折了蘭蕙兩種香草。這里以秋風代指反動勢力,蘭蕙代指賢能之士,揭露反動勢力對賢能之士恨入骨髓,必欲置之死地的險惡用心。窮巷:偏僻陰暗的小巷。蘭蕙:兩種香草。
【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意謂封建帝王創立功業,傳給子孫后代,是為了把基業繼承下去。垂統:把基業傳給后代。
【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語出唐代李白《玉壺吟》詩。我雖然能為君王喜歡,卻不容于朝廷中那些嫉賢妒能的權臣。二句詩表現了作者懷瑾握瑜卻不容于朝的處境。蛾眉:美女,系作者自比。宮中:后宮妃嬪,借指朝廷中的權臣。
【君王舅子三公位,宰相家人七品官】語出清代洪升《長生殿·賄權》。君王的舅子占據了三公的職位,宰相家的人則做了七品縣官。二句詩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封建社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腐敗政治。三公:輔助君王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各代有所不同。宰相:皇帝任用的總攬政務的官員。七品:古代官職分九個等級,七品為縣官。
【青青窗前柳,郁郁井上桐;貪烏占棲息,慈烏獨不容】語出唐代自居易《和大嘴烏》詩。窗前的青柳,井邊的茂桐,盡被大嘴烏霸占,嘴小的慈烏卻不為所容。喻指當時奸臣當道、忠良受擠的黑暗現實。貪烏:即大嘴烏,據說它“攫搏性貪癡”(唐代元稹《大嘴烏》詩)。慈烏:嘴小而白的一種烏,據說它很慈孝,總是覓食養母。
【表奏之文,下諛其上也;誥敕之文,上諛其下也】語出《朱子語類·論取士》。表奏一類的文字,是下級奉承上級的;誥敕一類的文字,是上級奉承下級的。幾句話道出了舊時官場的虛偽。表奏:舊時下級呈給上級的兩種文章體式。諛:奉承。誥敕(chì翅);古時上級下達給下級的文書。敕,詔命。
【苛政猛于虎】語出《禮記·檀弓下》。意謂苛刻的政治比老虎還厲害?!度龂?amp;middot;魏志·楊阜傳》:“苛政甚于猛虎。”苛:苛刻。
【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語出《后漢書·五行志一》。正直如弦的好人死在大路旁邊,而邪曲如鉤的人卻封侯當官。這是東漢末年在京都流傳的童謠。尖銳的對比,揭露了當時的黑暗政治。弦:弓弦。侯;封建社會貴族的一種爵位(共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垅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窗下拋梭女,手織身無衣】語出唐代于潰《苦辛吟》詩。田地里扶犁耕種的男子,手上不停地忙碌,肚子里卻饑腸轆轆;屋窗下投梭織布的女子,手在不斷地織線成布,身上卻衣不遮體。四句詩描寫剝削制度下耕者不得食、織者不得衣的不合理現象。垅:田埂,代指田地。
【林園手種惟吾事,桃李成陰歸別人】語出唐代耿湋《代國中老人》詩。在果樹園里親手拾掇,是我一個人的事;桃樹李樹長大成蔭后,果園卻成了別人的。二句詩揭露了剝削制度下勞動果實不能為勞動者所有的不合理現象。手種:下手種植栽培,泛指全部管理。陰:同“蔭”。
【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語出《后漢書·趙壹傳》。有權勢的人不論做什么事情都順當,他們說的話自然句句都像寶貴的珍珠。揭露當時權貴們的專橫跋扈。宜:合適??韧伲罕扔髡勍?。
【賢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無道;賤者不得行禮,貴者得行無禮】語出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末日風俗》。賢良的人不能推行道義,不肖之人卻能肆行無道;卑賤的人不能奉行禮制,高貴的人卻能肆行非禮。四句話慨嘆衰敗之世的污濁風氣。無道:不合道義之事;暴虐之行。無禮:不合禮制之事;邪枉之行。
【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勝栽禾】語出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百二十三。國家規定的賦稅額是三升米,農民實際上卻得交納一斗;這樣一來,干屠牛的行當怎么不比種莊稼強呢?二句詩揭露了當時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恣意勒索。那:通“哪”,怎么。勝:強于。栽禾:種莊稼。
【憑君英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語出唐代曹松《已亥歲》詩之一。請你不要再說封侯的事了,一個將軍功成名就,就會有上萬百姓犧牲生命。二句話極其深刻和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的成員靠犧牲人民的生命來換取自己的加官進爵的罪惡行徑。
【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語出《詩·小雅·雨無正》。統治者放走那些有罪的人,并完全隱瞞他們的罪惡。諷刺當時的權貴利用手中權力,包庇壞人。既:盡,完全。伏:隱藏。辜:罪。
【狐裘龍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語出《左傳·僖公五年》。狐皮袍子散亂、蓬松,一個國家有三公,我究竟該聽從誰?意謂政出多門,不知所從。狐裘:狐皮袍子。龍茸(lóng róng蒙榮):散亂、蓬松的樣子。三公:指晉獻公與二公子夷吾、重耳。適:往。從:聽從。
【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語出戰國屈原《九章·懷沙》。把白色的說成黑色的,把上顛倒過來作為下。說明黑白顛倒,是非混淆,賢愚不分。
【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亦不走】語出唐代曹鄴《官倉鼠》詩。官府糧倉里的老鼠個大如斗,看到有人來開倉門,也不遁逃。二句詩借官倉老鼠,暗刺那些吮吸人民血汗的貪官污吏?!妒酚?amp;middot;李斯列傳》:“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二句詩本意于此。
【官家但恨倉廩貧,不知淮南人食人】語出明代邊貢《運夫謠送方文玉督運》詩。官府只怨恨國家的糧倉里糧食不多,卻不知道淮南地方已經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二句詩極其尖銳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只知道盤剝人民,不管人民死活的萬惡本性。官家:官府,政府衙門。恨:怨恨。倉廩(lǐn凜):儲藏米谷的倉庫。貧:空乏?;茨希夯此阅系胤?。
【試問豐狐人,豈知寒觳觫】語出清代魏源《偶然吟十八首呈婺源董小槎先生為和師感興詩而作》詩之十二。請問穿著厚實的狐毛大裘的人,你們可知道世界上還有凍得直打哆嗦的人?二句詩表現了作者對富而不仁者的痛恨之情和對勞苦大眾的無比關心。豐狐人:穿狐裘的人。豈知:難道不知道。觳觫(hú sù胡速):發抖。
【駑馬馳,駿馬悲;駿骨朽,駑馬肥】語出清代梁佩蘭《金臺吟》詩。劣馬得意洋洋地奔馳,千里馬卻在一邊悲傷;千里馬的骨頭都朽爛了,劣馬卻養得膘肥體壯。四句詩以駑馬和駿馬的不同命遠,揭露了當時社會上人才受擠、愚人得勢的反?,F象。駑(nú奴)馬:跑不快的馬,劣馬。駿骨:駿馬之骨。
【建官以利民,有害民而得官;用人以立國,有誤國而得用】語出宋代楊萬里《庸言》。設立官職是為了便利人民,可是有的人因為坑害人民而得到官職;選任官吏是為了治理國政,可是有的人因為荒誤國政而得到任用。幾句話慨嘆黑暗社會是非顛倒的用人之道。立國:謂治理國政。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語出唐代李商隱《隋宮》(一作《隋堤》)詩。春風乍起,全國各地都忙著剪裁宮錦,—半做成御馬的障泥,一半做成龍船的風帆。二句詩將隋煬帝出游時的勞民傷財、窮奢極侈,揭露得淋漓盡致。宮錦:專供宮廷使用的錦。障泥:墊馬鞍的馬韉兩旁垂下去用來障蔽泥土的東西。
【荒山半寸無遺土,田父何曾一飽來】語出宋代楊萬里《發孔鎮晨炊漆橋道中紀行》詩?;纳缴戏N滿了莊稼,連半寸空地也沒留下;即使這樣,農民又有哪個時候吃過一頓飽飯?封建剝削的苛重,由此可見一斑。田父:老農,農民。
【拼卻老紅一萬點,換將新綠百千重】語出宋代楊萬里《又和風雨》詩之二。除去枝頭上的萬片殘花,換來成百成千的新生綠葉。二句詩寫暮春時節花飄葉綠景色,原是諷刺當時朝中正臣遭受排擠,奸佞之人一時得勢情況。后常反用其意,喻指前輩不遺余力地引薦新人,拼卻:舍棄掉。老紅:衰敗的花。換將:換得。
【輕則鴻毛沉水,重則磐石凌波】語出北周庾信《擬連珠》之三十六。輕物當浮,但鴻毛卻能沉入水中;重物易沉,但大石頭卻能浮在水面。比喻有權勢者為所欲為,指鹿為馬。鴻:大雁。磐石:重而厚的石頭。凌波:超渡水波。
【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語出三國阮籍《詠懷八十二首》詩之三十一。戰士吃的是酒渣和糠皮,賢人則淪沒草野之中。批評魏王不體恤士卒,不重用賢人。蒿萊:野草,引申指草野。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語出唐代自居易《杜陵叟》詩。殘民生奪民物的便是豺狼,何必非是長有尖如鉤子的爪子、利如鋸齒的牙齒、直接飲血食肉呢!二句詩表達了作者對反動統治者的無比憤怒。
【貴有風雪興,富無饑寒憂】語出唐代自居易《歌舞》詩。富貴者只有吟風賞雪的雅興,哪里用得著為忍饑受寒擔憂!二句詩既揭露了富貴者尋歡作樂的奢靡生活,又畫龍點睛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對比強烈,催人深思。
【貴者恒有余,賤者常不足】語出清代梁佩蘭《雜詩》。高貴之人永遠有享用不盡的珍饈美味,低賤之人一直苦于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二句詩十分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那種社會的階級對立。恒:永遠。
【咳唾成珠玉,揮袂出風云】語出《晉書·夏侯湛傳》吐一口唾沫可以化成珠玉,揮一揮袖子可以生出風云?!逗鬂h書·趙壹傳》作“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唐代李白《妾薄命》有“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句。多喻權臣的專橫跋扈。后也有以“咳唾生珠”,比喻談吐精當、出口佳句的。袂(mèi妹):袖口。
【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語出唐代李白《妾薄命》詩。吐一口唾沫從天空極頂落下,便隨風化成珠玉。原是形容漢武帝劉徹的皇后阿嬌受寵時的氣焰之盛,后用來泛指得勢一時的權臣不可一世的丑態。九天:天的最高處。
【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語出《莊子·盜跖》。符合我的意思就叫你活,違背我的心意就叫你死。意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侯門一人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語出唐代崔郊《贈去婢》詩。進了權貴之家,就像是落入了深不可測的大海,從這以后,蕭郎便成了陌生的路人。二句詩寫自己的戀人被劫奪的悲哀,含而不露地斥責了那些富貴的人家。侯門:有權勢的人家。蕭郎:原指梁武帝蕭衍?!读簳?amp;middot;武帝紀上》: “(王)儉一見深相器異,謂廬江何憲曰:‘此蕭郎三十內當作侍中,出此則貴不可言。’”后以泛指所親愛或為女子愛戀的男子,此處系作者自稱。路人:過路人,喻不相干的人。
【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狡猾的野兔死盡,好獵狗就要被烹食;高飛的鳥沒有了,好弓就要被廢棄不用;敵國攻破了,出謀劃策的大臣就要被殺?!痘茨献?amp;middot;說林訓》: “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強弩藏。”比喻事成見棄,舊多指功臣被殺。狡:狡猾。亨:同“烹”,燒煮。藏:收藏。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語出唐代劉禹錫《浪淘沙》詞之六。美人的首飾、王侯的金印,都是從浪底沙中淘金制成的。二句詩贊揚了勞動人民創造物質財富的巨大功績,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上層社會的奢侈生活與下層人民的艱苦勞動的鮮明對比。
【將回日月先反掌,欲作江河唯畫地】語出自唐代李賀《榮華樂》詩。要使太陽、月亮倒轉,事先翻一下手掌即可;想開江鑿河,只需在地上一畫。二句詩寫盡東漢梁冀獨攬朝權時專橫跋扈、為所欲為的囂張氣焰。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語出《樂府詩集·雜歌謠辭·后漢桓靈時謠》。推舉上來的才學優異的“秀才”,卻沒有學問;選拔上來的孝悌廉潔的“孝廉”,卻和父母分居。諷刺漢代選舉制度名不符實,揭露其政治的腐敗。秀才:指才學優異的人,是漢代設立的選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察:選拔。孝廉:指孝順廉潔的人,為漢代設立的選舉科目之一。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語出晉代陶潛《飲酒二十首》詩之十七。覺醒了以后當辭官還鄉,因為就像飛鳥射盡、良弓無用一樣,統治者會把為其出過力的人除掉。說明功臣往往遭受不幸,應當歸隱避禍。“鳥盡”句:本古歌諺。飛鳥盡,良弓藏”?!妒酚?amp;middot;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比喻功成見棄。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勇武謀略使君主感到威脅的,就會危險;功勞壓倒天下的,就不會得到應有的獎賞。說明智謀功勞過高的人,會受到猜忌。震:震驚。蓋:勝過,壓倒。
【耕牛無宿料,倉鼠有余糧】語出元代關漢卿《王閨香夜月回春園》(一作《錢大尹智勘緋衣夢》)雜劇頭折。拉犁耕地的老牛沒有過夜的草料,官倉的老鼠卻有吃不完的糧食。二句話通過耕牛和倉鼠的鮮明對比,深刻揭示了勞動人民與統治階級的對立。宿料:過夜的草料。
【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語出唐代李白《古風》詩之十五。伎人的歌笑可以用重金買取,賢能之士只配以粗劣食物蓄養。二句詩將反動統治者沉湎于聲色,不關心國家大政,糟踏人才、虐待賢能的本性揭露得可謂淋漓盡致。糟糠:酒糟、米糠,泛指粗劣食物。
【莫言山積無盡日,百尺高樓一曲歌】語出唐代王建《織錦曲》詩。不要說織錦堆積如山永遠不會用完,到那高樓上聽歌伎唱一支歌就要浪費凈盡。二句詩深刻地揭露了統治階級荒淫侈靡的生活。山積:堆積如山。
【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火盡灰亦滅】語出唐代崔顥《長安道》(一作《霍將軍篇》)詩。不要說火焰盛烈炙手可熱,用不了多久火就會熄滅,余燼也蕩然無存。二句詩喻指權貴們專橫跋扈不會長久。炙(zhì治):烤。須臾:一會兒。
【惡波橫天山塞路,未央宮中常滿庫】語出唐代王建《海人謠》詩。采珠的大海中惡浪滔天,運珠的陸路上山嶺重重;即便是這樣,未央宮里仍然是珠寶充盈。二句詩通過對海上人采珠納稅的艱辛的描述,譏刺統治階級的貪暴無已。前二句是:“海人無家海里住,采珠役象為歲賦。”未央宮:西漢宮殿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內,此指唐朝皇宮。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損害仁德的人叫他“賊”,損害道義的人叫他“殘”。既“殘”又“賊”的人,叫他“獨夫”。后概括為“獨夫民賊”,形容殘暴不得民心的統治者。一夫:即獨夫,指不得民心、失掉百姓的孤立者。
【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語出三國曹植《贈白馬王彪》詩。鴟梟在車前喧囂,豺狼在大路中間把持。比喻邪惡小人受重用而伺機害人。鴟梟(chī xiāo 癡消):似黃雀而小,其喙尖如錐,惡鳥,一說如貓頭鷹一類的鳥,喻小人。衡軛(è厄):車轅前端的橫木壓在牲口頸上的部分。衢(qú渠):大路。
【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語出宋代楊萬里《宿靈鷲禪寺》詩。流進山前小溪后,山泉沒有一點聲息;可它還在山上的時候,卻是叮冬作響!二句詩諷刺當時的士大夫,野居時滿口高論,當官以后卻了無建樹。
【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語出唐代曹鄴《讀李斯傳》詩。意謂一個人的手再大,也難以遮住天下人的眼睛。喻指手段再高明,只要是做了壞事,也會被人發現。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語出唐代杜荀鶴《山中寡婦》詩。桑柘早已毀滅,還要交納絲稅;田地早已荒蕪,還要征收青苗稅。二句詩將反動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深刻而又具體地揭露出來。桑柘(zhè 這):桑樹和柘樹,這二種樹的葉子可以喂蠶。廢:廢棄。后:一作“盡”。尚:還。征苗:征收青苗稅。青苗稅是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始設的田賦附加稅。
【絹未脫軸擬輸官,絲未落車圖贖典】語出宋代戴復古《織婦嘆》詩??棾傻募毥佭€沒從機軸上卸下來,就已打算好把它交給官府;蠶絲還沒紡成線,就已指望著用它贖回當掉的東西。二句詩反映了繁重的封建剝削下勞動人民的貧苦生活。擬:打算。輸官:繳納給官府。圖:打算。贖典:贖回當掉的東西。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語出宋代梅堯臣《陶者》詩。陶者陶制屋瓦,用盡了自己門前的全部積土,可自己的房頂上還片瓦不掛;雙手不沾泥的人,卻住在瓦如魚鱗般整齊排列著的高樓大廈里。四句詩把勞動人民與剝削者的對立尖銳地展示出來。陶:制作陶器。鱗鱗:如同魚鱗細密整齊排列的樣子。
【駿馬以抑死,直士以正窮;賢者擯于朝,美女擯于宮】語出《淮南子· 說林訓》。駿馬因為受壓抑而老死,直士因為舉止端正而困窮;賢才被排擠出朝廷,美女被擯除出后宮。抑:壓抑。擯:擯棄,排擠。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語出戰國屈原《卜居》。樂器黃鐘被毀壞拋棄,瓦鍋卻響如雷鳴。喻指賢人被棄,小人得勢。黃鐘:古代的一種樂器。瓦釜 (fǔ):瓦鍋,用粘土燒制而成的陶器。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語出唐代李白《古風》詩之三十九。燕雀安巢于梧桐,鸞鳳一類的良鳥卻棲宿于荊棘叢中。比喻是非顛倒,庸人當權,賢者見棄。巢:作窩。枳棘(zhǐ jí止吉):荊棘叢。鴛鸞:泛指鸞鳳一類的鳥。
【猛虎雖猛猶可喜,橫行只在深山里】語出明代高啟《猛虎行》詩。猛虎雖然兇猛,但還可以讓人欣慰:它只是在深山里逞兇狂。二句詩意在言外,說明人世間還有比猛虎更兇猛的東西。作者這里隱指苛暴的政治。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語出《左傳·僖公十年》。謂要給別人加上罪名,不怕找不到借口?,F常用作“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指以莫須有的罪名故意陷害好人。辭:言辭,指借口。
【鸞鳳巢枳棘,鴟鸮集瑯玕】語出元代王冕《寓意十首次敬助韻》詩。鸞和鳳寄宿在荊棘叢中,鴟和鸮卻聚集在美竹上邊。喻指有才德的人處境惡劣,邪惡之人卻處境優越。鸞鳳:鸞鳥和鳳凰,比喻賢俊之士。巢:作窩,寄宿。枳棘(zhǐ jí紙吉):多棘的樹木,比喻險惡的處境和地位。鴟鸮(chī xiāo吃肖):鴟和鸮,鴟為猛禽,鸮食母,皆為惡鳥,比喻奸邪之人?,槴\(láng gān 狼甘):竹子。
【竟舉窺天管,爭燃煮豆萁】語出宋代王禹偁《謫居感事》詩。終日仰著頭,看著皇帝的臉色行事;彼此之間卻像豆萁燃燒煮豆子一樣互相殘害。二句詩極為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勾心斗角的事實。竟:終日。舉:仰著頭。窺天管:從管孔中窺視皇帝。天,指皇帝。后句化用三國曹植《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原喻兄弟相殘,此喻同僚相害。萁(qí奇):豆子的秸稈。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語出唐代杜牧《泊秦淮》詩。歌女不知道亡國的悲恨,在江的那邊依舊唱著《玉樹后庭花》的曲子。二句詩借商女辛辣地諷刺了那些醉生夢死、茍且偷安的上層人物,表達了作者可敬的愛國情懷。商女:以賣唱為職業的人,歌女。隔江:在江(即秦淮河)的對岸。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它是南朝荒淫的陳后主創作的歌曲。陳后主每天都要和寵臣、嬪妃飲樂,終至亡國,故而后人稱之為“亡國之音”。
【裁此百日功,唯將一朝舞】語出唐代韋應物《雜體》詩之三。把這需用上百天的功夫才能織成的春羅裁制成舞衣,只是供一次歌舞之用。二句詩深刻揭露了豪門權貴荒淫奢靡的生活。此:指春羅(唐代一種絲織品)。將:供。
【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語出宋代辛棄疾《木蘭花?!吩~。一天到晚,金兵總是飛騎揚塵,不斷尋釁;秋風吹起,邊塞守軍依然安坐不動,徒令戰馬肥壯!二句詞對南宋政權茍且偏安的無能和可恥行為表示了極大的憤慨。胡塵:金騎兵所揚起的塵土。西風:秋風。塞馬:邊防軍的戰馬??眨喊装椎?。
【朝中有人好做官】語出《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朝廷里有可以依賴的人就容易當官。此句話揭露封建社會任人唯親的黑暗政治,可謂一針見血?!妒幙苤尽返谄呤呋兀?amp;ldquo;朝里無人莫作官。”
【晶晶云子飯,生世不下咽;食者定游手,種者長流涎】語出宋代范成大《勞畬耕》詩。晶瑩透亮的云子飯,有生以來不曾吃點;享用它的從不勞動,種植它的白白眼饞。四句詩寫吳中地區農民耕不得食的社會現實,痛斥了政治制度的黑暗和不平。晶晶:明亮貌。云子飯:精美的飯食。云子,神仙服食之物。生世:平生。下咽:吞食。游手:不勞動的人。流涎:淌口水。
【智者可卷愚者豪】語出唐代李白《梁甫吟》詩。有才干的人不能施展抱負,不學無術的人反而為所欲為,肆行無忌。這句詩寫出了腐敗政治賢愚不分這一普遍現象。卷:卷曲,使不能伸展。豪:強橫,無所拘束。
【貂不足,狗尾續】語出《晉書·趙王倫傳》。貂尾不足,用狗尾代替。本指官爵太濫。古代近侍官員用貂尾做冠飾,但因濫封官,貂尾不夠用,就用狗尾代替。后以“狗尾續貂”比喻以壞續好,前后不相稱?,F多指亂續前人的作品,或亦謙稱自己的續作為續貂。
【富人懶行而使人肩輿,貧人不得不行而又肩輿人】語出宋代晁說之《晁氏客語》。有錢人懶得自己行走而讓人抬著,窮人不得不自己行走而又抬著別人。兩句話揭露當時社會的貧富對立,十分深刻。肩輿:用人力抬桿的代步工具,其制為二長竿,中設軟椅以坐人。
【富者田連仟伯,貧者亡立錐之地】語出《漢書·食貨志上》。富裕人家的田地緊連著田間的小路,貧窮的人卻沒有豎一只錐子的地方。二句話一針見血地揭露了當時貧與富兩極分化的社會現實。仟伯:同“阡陌”,田間小路。亡:無。立錐之地:極言地方之小。
【富家一席酒,窮漢半年糧】語出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富貴人家置辦一桌酒席的花費,抵得上窮苦人半年的口糧。二句詩極其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統治階級窮奢極侈的荒淫生活。
【富豪役千奴,貧老無寸帛】語出宋代陸游《歲暮感懷以余年諒無幾休日愴已迫為韻》詩。豪富之家役使著上千的奴仆,貧窮困老的人們卻連一寸絲帛也沒有。二句詩揭露當時的貧富對立,至為深刻。役:使喚。帛(bó博):絲織品的總稱。
【祿厚而稅多,食口眾者,敗農者也】語出《商君書·墾令》。官吏的俸祿高,國家收稅太多,又有一大群吃閑飯的,這些都是危害農業生產的。食口:指吃閑飯的人口。
【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語出唐代李賀《老夫采玉歌》詩。藍溪水厭恨活人,死去的采玉人即使在千年之后也仍然怨憤溪水。二句詩委婉揭露了當時的統治者逼迫老百姓去險惡的藍溪采玉,致使無數采玉人喪生的惡行,也將采玉人對統治者的憤恨,蓄藏在字里行間。藍溪:在今陜西省藍田縣藍田山中,出產玉石。
【蓬萊有路教人到,亦應年年稅紫芝】語出唐代陸龜蒙《新沙》詩。蓬萊仙山如果有路可使人前去的話,那里每年也得交納紫芝作為賦稅。二句詩極其生動有力地揭露了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無所不至。蓬萊:傳說為海外的三座仙山之一,是常人難到的地方。教:讓。紫芝:傳說為紫色的靈芝草。
【德薄者惡聞美行,政亂者惡聞治言】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賢難》。品德不好的人厭惡聽贊揚美好行為的話,使政治混亂的人厭惡聽使國家太平的話。說明賢才難以被昏君所用。?。何⑸?。惡(wù誤):憎恨。
【磐石千里,不可謂富;象人百萬,不可謂強】語出《韓非子·顯學》。有千里的石頭地,不能說是富有;有上百萬的假人,不能說是強大。磐(pán盤) 石:大石頭。象人:古代陪葬用的木制或陶制偶人,即俑。
【凝云鼓震星辰動,拂浪旗開日月浮】語出唐代許渾《汴河亭》詩。鼓聲震天簡直要使行云凝滯,令星辰不住地搖動;旌旗拂浪,在其閃動時可使人見到水中日月的浮影。二句詩夸張而生動地寫出了隋煬帝龍舟東游的赫赫聲勢,暗刺晚唐統治者生活奢靡、不修政事的現實。凝云:云凝而不流,形容鼓聲之響亮。
善政·述政/名言辭典
【一寸甘膏一寸金】語出宋代石介《喜雨》詩。一寸濕潤松軟的田地抵得上一寸黃金貴重。甘膏:喻指雨水滋潤過的田地。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語出《禮記·雜記下》:“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不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意謂只是為了把弓弦拉緊而不放松,這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所不能做的;只是為了把弓弦放松而不拉緊,也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所不能做的;有拉緊弓弦的時候,也有放松它的時候,這才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國的方法。這里以弓弦的張弛,比喻對老百姓應該有勞有逸,或治理天下應該有嚴有寬。張:張開,指把弓弦拉緊。弛:放松。文武:指周朝的兩位國君周文王和周武王。
【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語出《書·洪范》。意謂凡是人中有才能、有作為的,都要使他們施展自己的才能,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你的國家就會昌盛。羞:進獻。而:通“爾”,你。昌:昌盛。
【幾時拓土成王道?從古窮兵是禍胎】語出唐代李商隱《漢南書事》詩。什么時候有過靠開疆拓土建成仁義政治的事情?喜兵好戰自古以來就是招禍致患的根由。二句詩反映了作者的非戰思想。王道:我國古代指君主以仁義治天下的政策。窮兵:竭力發動戰爭。禍胎:禍之所由生。
【下流壅則上溢,上源窒則下枯】語出明代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下面的水道堵塞了,水就會從上面溢淌出來;上面的源頭封住了,下面的水道就會干涸。喻指必須保持上下暢通,這樣才能遵守法令,達到社會安定。下流:下游。壅:堵塞。窒:堵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語出《禮記·禮運》。意謂治國之道的施行,是使天下的人都為公利著想。天下為公,實現世界大同,是儒家的社會理想,這種理想在古代是無法實現的。大道:指儒家的治國之道。
【上一則下一矣,上二帽下二矣;辟之若草木,枝葉必類本】語出《荀子·富國》。上面政令統一,下面就會行動一致,上面政令不統一,下面就會有二心;這就像草木一樣,枝葉必定和根的種類相稱。二:兩樣,別的。辟:通 “譬”。類:類似。本:根。
【凡欲變風改俗者,其行賞罰也,必使足驚心破膽,民乃易視】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三式》。凡是想改變社會不良風氣習俗的人,他實行獎罰的時候,一定要厚獎重罰,足以使人感到驚心破膽,才容易引起老百姓的重視。意謂改變社會風氣,要下大決心,采取嚴厲措施。
【小不忍,則亂大謀】語出《論語·衛靈公》。小事不忍耐,就會壞大事。這句話告誡人們,應在小事上謙讓忍耐,不要因計較小事而影響大局。忍:忍耐。大謀:大計劃,指大事。
【天下之事,茍善處之,雖悔,可以成功;不善處之,雖利,反以為害】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事篇》(程頤語)。天下的事情,如果能妥善處理,即使是災禍,也可以變為有利;不能妥善處理,即使本來很有利,也會成為禍害。茍:如果?;冢簽牡?。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語出《論語·季氏》。如果世上政治清明,那么平民百姓就不會說三道四。說明從人民的言語中即可見出社會政治的好壞。有道:謂政治清明。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議:議論,指說三道四。
【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語出《墨子·兼愛上》。人們互相愛護,天下就會太平;互相憎恨,天下就會混亂。兼相愛:互相愛護。治:太平;安定。交相惡(wù務):互相憎恨。
【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語出明代張居正《論時政疏》。天與地接合,然后就能成就生成萬物的事功;上與下通氣,然后就能成就和睦同心的政治。說明上級必須與下層的人們保持思想暢通,這樣才會造成良好的政治局面。語本《易·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聲同也。”交:接合,通氣?;夯宛B育,指大自然生長萬物。和同之治:指萬眾一心的理想政治局面。
【無政事,則財用不足】語出《孟子·盡心下》。沒有良好的政治,那么財政開支就會不足。說明國家的政治直接影響國家的財力。政事:施政辦事。
【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語出《詩·大雅·抑》。沒有強于能得到賢人的,得到賢人,四面八方的人就會歸順。競:強。維:于。訓:通“順”,順從。
【無赦之國,其刑必平;多斂之國,其財必削】語出隋代王通《中說·王道篇》。用不著赦免罪犯的國家,其刑罰一定很公平;橫征暴斂的國家,其財富一定要減少。說明公平用刑,薄取于民,國家就會安定、富強。赦(shè射):有罪而放免。平:公平。削:減損。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語出《書·洪范》。不偏私,不結朋黨,治國的道路是寬廣的。偏:不公正,有偏向。黨:朋黨。蕩蕩:廣大,寬闊。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語出《孟子·離婁上》。不施行仁政,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仁政:指以愛民、保民為核心的善政。
【不去慶父,魯難未已】語出《左傳·閔公元年》。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就沒有完。慶父:魯莊公之弟,是魯國的公子,曾殺害國君,制造內亂。后來常把慶父比之為制造內亂之人。已:停止。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語出《論語·泰伯》。意謂不在那個職位,就不參與考慮它的政務?,F多反其義而用之,人人關心國家大事,所謂“不在其位,亦謀其政”。謀:參與謀劃。
【不期修古,不法???,論世之事,因為之備】語出《韓非子·五蠹》。不期望完全按古代的辦法,不效法陳規,而是研究當代的事情,從而制定相應的措施。意謂制訂政策應因時制宜。期:期望。修古:指遵循古制。法:效法。??桑河肋h適合。論:論述,研究。備:準備,指措施。
【仁而不武,無能達也】語出《左傳·宣公四年》。意謂只講仁義而不用武力,是不會行得通的。達:通達。
【仁者無敵】語出《孟子·梁惠王上》。有仁德的人是天下無敵的。仁者:指有仁德的人。
【公私之分明,則小人不嫉賢,而不肖者不妒功】語出《商君書·修權》。公私界限分明,小人就沒法嫉妒賢才,不賢的人也就沒法嫉妒有功的人。不肖者:不賢的人。功:指有功勞的人。
【公道達而私門塞,公義明而私事息】語出《荀子·君道》。秉公辦事的道路暢通,就會使私人門路堵塞;為公的原則明確,就會使為私的行為停止。謂應以提倡為公來抵制私情的滋長和泛濫。公道:至公至正之道。達:暢通。義:原則。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語出《管子·牧民》。糧倉充實,百姓就會懂得禮節;衣食充足,百姓就知道榮辱。倉廩(lǐn凜):糧倉。實:滿,充實。榮辱:指光榮、恥辱。
【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語出《左傳·隱公六年》。治理國與家的人,看到壞事,就要像農夫看到雜草而務必除去它一樣,把除去的雜草積聚起來用做肥料,鋤去雜草的根,不使它生長,那么好的事情就可以發展了。意謂要抑惡揚善。芟 (shān山)夷:除去雜草。蘊(yùn韻)崇:積聚,指把鋤掉的草堆積起來。
【為謀為毖,亂況斯削】語出《詩·大雅·桑柔》。謂謀劃謹慎,禍亂的情況就可以減少。毖(bì必):謹慎。況:情況。斯:就。削:減少。
【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語出《茍子·大略》。涉水的人要先把水的深度標出來,使人不致于陷入水深的地方;統治者要先標明治與亂的界限,使人不致于犯錯誤。水行者:涉水的人。表:標記。失:過失。
【水濁無掉尾之魚,土確無葳蕤之木,政煩無逸樂之民】語出北齊劉晝《劉子·愛民》。河水渾濁,就沒有大魚生長;土地瘠薄,就沒有茂盛的樹木;政令煩苛,就沒有安居樂業的人民。說明必須簡以行政,不可苛責于民。掉尾之魚:形容大魚。確:貧瘠。葳蕤(wēi ruí微綏):形容枝葉繁盛。逸樂:安樂。
【以殺去殺,雖殺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語出《商君書·畫策》。用殺人來制止殺人,即使要判人死刑,也是可以的;用刑罰來消除刑罰,即使是動用重刑,也是可以的?!端抉R法·仁本》:“殺人安人,殺之可也。”
【以法服人,其外若密,其中實疏;以德結人,其外雖疏,其中實密】語出宋代呂祖謙《史說》。用刑法制服人們,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縝密,實質上卻很疏散;用恩德來連接人們,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疏散,實質上卻很縝密。說明治理國家,德治比法治更為根本。
【以德行仁者王】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依靠道德施行仁政的人可以統一天下。行:施行。行仁者:指施行仁政的人。王:統一天下。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依靠道德使人歸服,才會使人心悅誠服。悅:喜悅,高興。誠:真心實意。
【古之王者,蓋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古之仕者,蓋以宮行其義,不以利冒其官也】語出三國李康《運命論》。古時候做帝王的,都是運用自己的能力治理天下,而不是用天下來奉養自身;古時候當官的,都是利用官職推行其道義,而不是為了求取財利竊據官職。奉:侍奉,奉養。仕:做官。冒:假充。
【古之明君,錯法而民無邪,舉事而材自練,賞行而兵強】語出《商君書·錯法》。古代英明的君主,施行法令,百姓中就不會有奸邪;興舉事業,就可以使人才練達;實行獎賞,就能使軍隊強大。錯:同“措”,施行。邪:指奸邪之人。材:人才。練:練達。賞行:實行獎賞。
【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語出《管子·立政》。有令就能執行,有禁就能制止,法令所至,風俗影響到的地方,就像身體各個部位都服從內心的意志一樣,這就是為政所期望的局面了。憲:法令。被:及。
【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美好的名聲,是裝載德行的車子;德行,是國家的基礎。令:善;美好。輿:車輛。
【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語出《禮記·樂記》。意謂音樂,是圣人所喜歡的,而且可以使民心向善。它感人至深,能移風易俗,所以古代帝王設立樂教來教化人民。著:立。
【主道得,賢材遂,百姓治】語出《管子·君臣上》。君主的治國之道正確,賢才就能得到進用,百姓就能得到安寧。遂:進,薦。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酌而應之,臨時之宜也】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政篇》(程頤語)。確立政務管理,有一定的規矩;施行政務管理,有一定的程序;根據情況決定如何具體地治理,這是臨時應當做的事情。治:管理。體:法式,規矩。酌:考慮、斟酌(具體情況)。宜:應該做的事。
【民勞思佚,治暴思仁】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六。百姓勞累了,就思念休息;政治暴虐了,就思念仁愛。謂治民治國應勞逸得宜,猛寬相濟。佚:同“逸”,安閑。仁:仁愛。
【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語出《國語·周語上》。老百姓在內心考慮好了之后而公開說出自己的意見,這都是想成了以后自然而然說出來的,怎么可以塞其口不讓說呢?假若堵住百姓的嘴,能有多少人擁護你呢?意謂為政應廣開言路。宣:談、說出來。壅:阻塞。與:親附,跟從。幾何:多少。
【弗慮胡獲,弗為胡成】語出《書·太甲下》。不思慮怎么會有收獲?不實行怎么會得成功?意謂常思慮道德則得道德,念慮善政則成善政。弗:不。胡:怎么。
【圣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語出《商君書·算地》。圣人治理國家,觀察民俗制定法令,則達到大治;考察國情,從事農戰則符合時宜。為國:治理國家。觀俗:觀察民俗。察國:指考察國家的各種情況。事本:從事根本。本,指農耕和作戰。
【圣人以功授官予爵,故賢者不憂;圣人不宥過,不赦刑,故奸無起】語出《商君書·賞刑》。圣人按功勞大小授予官職、爵位,所以賢人不擔憂;圣人不原諒過錯,不赦免刑罰,所以奸邪無從發生。宥(yòu又):寬宥,原諒。赦:赦免。
【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語出《商君書·農戰》。圣人知道治國的綱要,所以使百姓把精力集中到務農上。說明農業是治國的綱領,要使國家富強,就必須使百姓精力集中到農業上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語出《孟子·梁惠王上》。尊敬自己的老人,并把這種尊敬推及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并把這種愛護推及別人的孩子。說明推廣恩惠、愛護百姓的道理。老吾老:尊敬自己的老人。前一個“老”為動詞,尊敬、敬養的意思。幼吾幼:愛護自己的孩子。前一個“幼”為動詞,愛護的意思。
【百仞之松,本傷于下,而末槁于上】語出《呂氏春秋·先己》。高大的松樹,下面的根受到傷害,上面的枝梢就會干枯。比喻治國應治其本,根本的東西受到傷害,則難以功成名立。仞:古代長度單位,八尺或七尺為一仞。本:根。末:樹梢。
【有義則治,無義則亂】語出《墨子·天志上》。做事符合正義,國家就會太平;不符合正義,國家就會混亂。說明治理國家要實行“義政”,以義服人,國家才能得到治理;實行“力政”,亂用征伐,會造成天下大亂。
【有聲之聲,不過百里;無聲之聲,施于四?!空Z出《淮南子·繆稱訓》。能用耳朵聽到的聲音,至多不過能流傳百里;不能用耳朵聽到的聲音,卻可以傳遍天下。喻指寬舒的政治最得人心。有聲之聲:喻指苛擾之政。無聲之聲:喻指寬舒之政,德政。四海:天下。
【有覺德行,四國順之】語出《詩·大雅·抑》。有了正直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覺:正直。四國:四方的國家。
【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有了德行,就叫人快樂;快樂了,就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語出《左傳·僖公三十年》。憑借了別人的力量反而去損害人家,這是不仁義;失去了同盟者,這是不明智。敝:敗壞。與:同盟者。知:同“智”。
【網必挈其綱,繩先理其亂;求治毋太速,防微勿滋蔓】語出明代吳本泰《帝京篇》詩。提魚網一定得提網綱,順繩子一定要理出亂頭;求得安定不要操之過急,必須杜絕一切壞的苗頭,不要使之滋生蔓延開來。意謂治理國家要像提網、理繩一樣,先得找出關鍵部位,然后穩打穩扎,消除隱患,最終才能實現安定。挈(qiè怯):提。滋蔓:滋長蔓延。
【自古控御全在仁,何必窮兵兼黷武】語出宋代王禹偁《戰城南》詩。自古以來使人服順全是依靠仁愛,為什么非要用盡武力,動輒征討呢?意謂控制天下關鍵是實行仁政,窮兵黷武無濟于事??赜嚎刂?,使人就范。仁:仁愛。窮兵:竭盡兵力。窮,竭盡。黷(dú獨)武:濫用武力。黷,輕率,沒有節制。
【殺人不為暴,賞人不為仁者,國法明也】語出《商君書·賞刑》。殺死罪犯,不能說是殘暴,賞賜有功之人,不能說是仁愛,這是國法嚴明的緣故。
【名正則治,名喪則亂】語出《呂氏春秋·正名》。名分與實際相符,國家就能安定;名分不符合實際,國家就會混亂。名:名稱,名分。正:正當。喪:失。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強弱;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語出《韓非子· 安?!?。國家的平安和危險在于君主能不能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力量的強弱;國家的存在和滅亡在于君主是徒有虛名還是掌握了實權,而不在于手中人數的多少。意謂國家的安危在于國君能否以法治國。
【農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語出《后漢書·范滂傳》。農夫鏟鋤了雜草,禾苗必然茂盛;忠臣除掉奸臣,國家政治才會清明。說明要治理好國家,必須清除奸佞。嘉:美好。王道:儒家主張以仁義治理天下,稱為 “王道”。
【好惡不愆,民知所適,事無不濟】語出《左傳·昭公十五年》。意謂喜好所應當喜好的,厭惡所應當厭惡的,老百姓也就知道了行動的方向,這樣事情就沒有不成功的。愆(qiān遷):過失,過錯。適:歸向。濟:成功。
【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語出《荀子·王霸》。國家間的盟約已經締結,雖然看到了得失成敗,也不能欺騙其結盟締約之國。約結:國家之間締結盟約。與:指結盟締約的國家。
【足食足兵而人才足用,則天下不難理矣】語出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三足記》。糧食富足,軍隊強大,人才濟濟,那么國家就不難治理了。說明糧食、軍隊、人才三者是國家安定的基本保證。理:治理。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語出《商君書·更法》。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變更法令;沒有十倍的功效,不改換工具。利不百:利益不到百倍。功不十:功效不足十倍。易器:改換器具。
【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也】語出《左傳·哀公五年》。私仇不涉及公事,喜歡不放棄過失,厭惡不掩蓋善行,這是義理的常道。經:常道。
【何當撥去閑云霧,放出光輝萬里清】語出宋代朱淑貞《中秋夜不見月》詩。什么時候能撥開陰云迷霧,使月亮大放光彩,照亮整個世界?二句詩寄托了作者對清明政治的向往。何當:什么時候。閑:安閑。
【但得官清吏不橫,即是村中歌舞時】語出宋代陸游《春日雜興》詩。只要當官的清廉明正不強橫,這便是鄉村百姓載歌載舞,喜笑顏開的時候了。但:只。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語出《老子》八十章。相鄰的國家互相看得見,雞狗的叫聲互相聽得見,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來。這是描繪“小國寡民”政治理想的一句話,表明老子否定現實,主張倒退、復古的歷史觀。
【言心相離,而上無以參之,則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語出《呂氏春秋·淫辭》。說的和想的不一致,而君主又無法檢驗,那么下面就會有很多人說的不是他所做的,做的不是他所說的。謂對一切言行都應加以檢驗,才會使下面形成言行一致的風氣。參:檢驗。
【言者無罪聞者誡,下流上通上下泰】語出唐代白居易《采詩官》詩。說話的人沒有罪過,聽者可以從中受到警誡,下情上達,彼此相通,就會相安無事。二句話說明了讓人民說話,上下通氣對于社會平安的重要性。誡:意同 “戒”,防備,警惕。泰:安寧。
【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息作,失援必斃】語出《左傳·僖公十四年》。失去信用,背棄鄰國,一旦遇到災難,誰還同情你?不守信用而發生災禍,又沒有人援助,一定會滅亡。說明人必須守信用。孰:誰。恤:體恤,同情。作:發生。
【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語出《后漢書·嚴光傳》。心懷仁德輔助皇帝按道義行事的,天下人都會稱贊;一味阿諛逢迎皇帝旨意的,就應當斬首。表現對仁義之士的贊揚和對諂媚阿諛之徒的深惡痛絕。輔:輔助。順旨:迎合皇帝旨意。要領:指身首。要,同“腰”。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語出《呂氏春秋·貴公》。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首先做到公正,公正就能使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是因為公正。公:公平;公正。平:治。
【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語出《三略·上略》。杰出人物是國家的棟梁,黎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得到了棟梁,收攏起根本,那么政令就能通行天下而不致引起人們的不滿。干:基干,棟梁。
【茍正其本刑將措焉,如失其道議之何益】語出隋代王通《中說·關朗篇》。如果能夠在根本上端正了,刑罰也將棄置不用;如果違背了道義,每事必與眾人商議又有什么用呢。意謂治理國家關鍵是要把帶有根本性的問題解決好。茍:如果。正:端正。本:根本。措:廢棄。失其道:失道,無道,違背道義。議:商議。
【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語出《商君書·更法》。只要可以使國家富強,就不效法舊有的法令;只要可以有利于百姓,就不遵循古老的制度。茍:只要。故:舊,古老。循:遵照,遵循。禮:古代的道德規范,禮儀制度。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語出《韓非子·揚權》。政事分給地方官員來做,大權集中在中央。圣明的君主獨掌大權,四方的官員都來效力。要:關鍵,指國家的大權。效:獻力,效忠。
【事有大小,有先后;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后,后其所先,皆不可以適治】語出宋代程顥《論王霸札子》。事情有大有小,有先有后;注意了小的事情而忽視了大事,把本來應該在以后辦的事提到前面來做,而把應該先做的事推遲到以后去做,都不符合治國的需要。
【賢不肖不雜則英杰至,是非不亂則國家治】語出《荀子·王制》。賢人和不賢的人不是混雜不分,英雄豪杰就會到來;是與非不是混亂不清,國家就會安定。不肖:指不賢的人。
【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語出《孟子·梁惠王下》。全國的人都說某人應該殺掉,然后考察他,見他真應該殺掉,然后再殺死他。后以“國人皆曰可殺”形容對民憤大的罪大惡極之人,一定要繩之以法。察:考察,了解。
【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語出《孟子·盡心下》。國君喜好仁義,將會無敵于天下。
【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語出《商君書·農戰》。國家依靠農耕和作戰而得以安定,君主依靠農耕和作戰而得以尊顯。安:安定。尊:尊貴。
【明主之治天下也,緣法而治,按功而賞】語出《商君書·君臣》。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遵循法制進行治理,按照功勞大小來獎賞。緣:遵循。
【治久疾者不可速責以效,茍以悍劑暴藥攻之,死生未可知也】語出宋代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給長期患病的人治病,不能要求馬上就看到效果;如果用烈性藥劑治病,人是生是死就很難說了。喻指治理國家者對久已有之的弊端應該采取穩妥的辦法加以消除,否則,只能把事情辦得更糟。久疾:長時間患病。茍:如果。悍劑暴藥:烈性藥劑。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語出《商君書·更法》。治理國家沒有固定不變的方法,只要便利國家,就不必效法古代。一道:一種方法,指固定不變的方法。法:效法。
【治世者若登丘矣,必先躡其卑者,然后乃得履其高】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衰制》。治理天下的人就像登山一樣,一定要先從山的低處登起,然后才能上到山的高處。比喻治國要先從基本的方面著手。躡(niè聶):登上。卑:低。履(lǚ旅):踩、踏。
【治國者若鎒田,去害苗者而已】語出《淮南子·說山訓》。治國的人清除壞人,就像農夫鋤地,不過是清除雜草罷了。說明除惡必須務盡。鎒(nòu):同“耨”,除草的農具,這里用作動詞。
【治國者譬若乎張琴然,大弦急則小弦絕也】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一。治理國家就像緊琴弦一樣,粗弦上緊了,細弦就會緊斷。比喻治國應有張有弛,寬嚴相濟。張琴:緊琴弦。絕:斷。
【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创傩站拖袷亲约旱暮⒆?,看見不仁的人,誅殺他,就像鷹鹯追捕鳥雀一樣。鹯(zhān沾):一種猛禽。
【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語出《荀子·王制》。政令適時,百姓就能齊心,有才德的人就會歸服。時:適時。一:指一心。
【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為政好像務農,要日夜思考它,思考它的開始又思考怎樣使它取得圓滿的結果,天天從早到晚去實行它。應按所思考的去做,不能超出考慮好的,就像農田有界限一樣,這樣過失就少了。行無越思:行動不超出思考。越,超出。畔(pàn判):田界。
【政貴有恒,辭尚體要,不惟好異】語出《書·畢命》。意謂為政貴在以愛民、講求仁義為常,文詞要崇尚具體概括,不要喜好標新立異。體要;猶精要、具體、充實、概括。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語出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政令通達,人民和樂,一切廢弛了的事情都興辦起來。形容形勢大好。和:和悅快樂。百廢:一切廢弛不辦的事情。具:同“俱”。
【政教積德,必致安泰之福;舉錯數失,必致危亡之禍】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慎微》。為政施教,積累德行,必然會得到平安之福;措施經常失誤,必然會招致危亡之禍。說明制定國策必須慎重。安泰:平安。舉措:這里統指措施。錯,通“措”。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語出宋代辛棄疾《太常引》詞。聽人講,要是砍去了搖曳起舞的桂樹,那月亮的光輝就會更加多起來。喻指只有除去那些禍國殃民的奸人,國家才會重現光明。斫(zhuó茁):砍。桂:傳說月亮上有高五百丈的桂樹。婆娑:搖曳的舞姿。
【逆取而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語出《漢書·陸賈傳》。用武力奪取暴君的帝位,而用修明文教來治理天下,文武并用,這是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方法。說明奪取天下須用“武功”,而鞏固天下則用“文治”。逆?。褐赣梦淞Z取暴君的權力。順守:偃武修文。
【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語出漢代賈誼《新書·無蓄》。積存糧食,是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如果糧食很多并且錢財有剩余,那么辦什么事情還能辦不成呢?說明積貯糧食是國家的命脈。積貯:積存。大命:命脈。茍:如果。
【息火當息薪,弭兵當弭饑】語出明代錢嶪《憫黎詠》詩之六。要想滅掉火,首先應當除去柴草;要想平息戰亂,首先應當消除饑餓。意謂要實現國家的安定,必須消除造成混亂的根源。息:止息。薪:柴草。弭(mǐ米)兵:平息戰爭。弭,平息,消滅。
【調瑟在張弦,弦平音自足】語出唐代劉禹錫《調瑟詞》詩。彈奏瑟這種樂器的關鍵在于緊好弦,各根弦調和得當,奏出的聲音就悅耳動聽。二句詩原是以調瑟為喻,說明治理國家應當采取寬緩平和的政策,不能橫征暴斂。也可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各個方面,安排得當。瑟(sè色):古時一種類似琴的弦樂器。張:繃緊(弦)。平:均勻。
【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語出隋代王通《中說·周公篇》。根據情況靈活行事,天下就不會有弊陋的法規;墨守成規,天下就不會有良好的教化。說明治理國家必須善于通達權變,而不能墨守成規。通:知曉。變:變通。弊法:壞法。執:堅持,遵行。方:指常規。善教:美善的教化。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語出《韓非子·有度》。能夠去掉偏私阿曲的行為,遵循國家的法度,民眾就會安居,國家就會安定。私曲:指偏私阿曲的行為。公法:國法。
【教訓成俗而刑罰省,數也】語出《管子·權修》。教誨成為風氣,刑罰就會減少,這是自然的道理。?。簻p少。數:指自然之理。
【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空Z出《左傳·僖公十三年》。救濟災荒,撫恤鄰國,是符合道義的。施行道義,就有福祿。恤(xù序):撫恤,救濟。
【救荒不如備荒,備荒莫如急農時】語出清代魏源《吳農備荒議》上。災荒來了才想辦法挽救不如防備災荒,防備災荒最好的辦法就是抓緊農時。備荒:防備災荒。急:抓緊。農時:指春耕、夏耘、秋收三時。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語出《孟子·公孫丑下》。施行王道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王道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后用以說明正義的事業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倒行逆施,必將遭到人民的反對。得道者:指施行王道仁政的人。
【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農不得力本穡以資商,則商病】語出明代張居正《贈水部周漢浦榷竣還朝序》。商人不能溝通有無以便利農民,那么農民就會受害;農民不能專心生產以便供給商人,那么商人就會受害。說明農與商相互依存,不可缺一。?。菏艿轿:?。力本穡(sè嗇):全力從事農業生產。
【善為事者,先量其國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強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語出《戰國策·燕策一》。善于舉事的人,首先掂量自己國家的大小,并再進一步計算自己兵力的強弱,這樣,戰功就可以建成,大名就可以樹立起來了。說明做事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可能出發,不可盲目亂干。量:掂量。揆(kuí 奎):估量,測定。
【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于農】語出《商君書·農戰》。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糧倉即使滿滿的,對于農業生產也毫不松懈。倉廩(lǐn凜):糧倉。偷:茍且。
【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語出《左傳·襄公十四年》。有了善行就贊揚它,有了過失就糾正它,有了危難就救助它,有了錯就改掉它。賞:宣揚??铮杭m正。革:改變。
【善知射者不貴其中,貴其所以必中也;善知理國理身者亦不貴其存,貴其所以必存】語出《列子·說符》唐代盧重玄解。對射箭之術十分精通的人不以射中目標為可貴,而以知道為什么必定射中為可貴;對治理國家修養自身十分精通的人不以求得國家和自身的存在為可貴,而以知道為什么必定存在為可貴。說明知道國家興盛等的“所以然”是至為重要的。中(zhòng 眾):正對上。
【善政得民財】語出《孟子·盡心上》。良好的政治才能使老百姓獲得財富。說明天下大治,國家安定才能使百姓富足。
【善政者,恤民之患,除民之害也】語出三國桓范《世要論·兵要》。所謂美善的政治,也就是體恤老百姓的苦難,消除他們面臨的危害人民的政治。意謂善政就是重民、恤民、愛民的政治。恤:體恤。
【尊賢任能,信忠納諫,所以為安也】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思賢》。尊重賢良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聽信忠臣的話,接受別人的規勸,才能使國家安定。說明治國應任賢使能,信忠納諫。任:任用。納諫:接受規勸。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語出《論語·為政》。全句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強調用道德、禮法教民,不主張用政法、刑罰治理百姓,這樣,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并且人心歸服。道:治理,教導。齊:整頓。免:免于罪過、刑罰。格:來,歸順。
【道不拾遺,民不妄取】語出《戰國策·秦策一》。意謂沒有人拾取丟失在路上的東西,老百姓也不拿自己不該拿的財物。遺:丟失;失物。妄:非分。
【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語出《韓非子·說疑》。禁止邪惡詐偽之人的辦法,最好是禁止他們奸邪的思想,其次是禁止他們的言論,再次是禁止他們奸邪的行動。奸:邪惡詐偽的人。太上:最上,最好。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語出《孟子·梁惠王下》。百姓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盛著酒漿,來迎接國君的軍隊。后用以形容軍隊受到熱烈的歡迎或百姓犒勞正義之師。簞(dān丹):古代盛飯的竹器。食(sì寺):飯食。漿:濃汁湯水,用以代酒。
【德惟治,否德亂】語出《書·太甲下》。意謂用德來治理國家,就會天下大治;不用德來治理國家,就會天下大亂。否:不。
君臣·述政/名言辭典
【一馬之奔,無一毛而不動;一舟之覆,無一物而不沉】語出北周庾信《擬連珠》之十九。馬奔跑的時候,全身沒有一根毛不振動;船傾覆以后,船上的東西沒有一樣不沉沒。比喻國君對于百姓、國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覆:傾覆。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語出《韓非子·功名》。一只手單獨拍,雖然快速但沒有響聲。意謂君臣、上下應互相配合,才能奏效?! 疽恍目梢允掳倬?,三心不可以事一君】語出《晏子春秋·內篇問下》。只要一心一意為國,不管更換多少個國君,也能在朝中做事;三心二意,就是侍奉一個國君,也不能至終。謂人臣應當忠心為國。事:侍奉。
【一言僨事,一人定國】語出《禮記·大學》。意謂國君說一句錯話就可以使事業失敗,謹慎處理就可以使國家安定。說明治國者必須謹言慎行。僨 (fèn奮)事:敗事。
【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于宰相,可不慎歟】語出宋代王禹偁《待漏院記》。一個國家的大政,數以萬計的人的性命,掌握在宰相一個人的手里,說話辦事,不謹慎行嗎?意謂宰相之職十分重要,凡事不可馬虎。懸:吊掛,牽系。宰相:封建社會輔助皇帝、統領群僚、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歟(yú 余):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或感嘆。
【人無賢不賢,賢不賢惟君;政無善不善,善不善惟君】語出清代唐甄《潛書·遠諫》。常人并沒有好不好的問題,好不好只在于君主;政治本身并沒有好不好的問題,好不好只在于君主。意謂君主賢否決定著常人賢否和政治善否,亦即君主好,則常人好,政治清明;君主不好,常人亦不好,政治昏暗。
【人帷幄之中,參廟堂之上,不能為主盡規以謀社稷,君子所恥也】語出《顏氏家訓·誡兵》。在軍帳中謀事,朝廷上參政,不能盡心規勸君主,來為國家出謀劃策,這是君子認為恥辱的事情。說明在其位,而不能盡其職,是可恥的。帷幄:軍帳。廟堂:宗廟和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地方,引申為朝廷。規:規勸,諫諍。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地神和谷神,后用作國家的代稱。
【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于人,故明君務力】語出《韓非子·顯學》。力量強大,別人就來朝見,力量弱小,就要朝見別人,所以圣明的君主就致力于加強自己的實力。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語出《荀子·大略》。一個人有好嫉妒他人的朋友,那么賢德的朋友就不會來親近他;國君有好嫉妒他人的臣子,那么賢良的人就不會來輔佐他。交:朋友。
【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語出《禮記·緇衣》。下級對待上級,不是順從他的命令,而是順從他的行動。說明上級領導應當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事:奉事,對待。從:順從。
【下無言則吾謂之瘖,上無聞則吾謂之聾。聾瘖,非害國家而如何也】語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下》。臣子不發表意見我認為這是“啞”,國君聽不到下面的意見我認為這是“聾”,又“聾”又“啞”,是危害國家的。說明國君濫用威嚴,會阻塞言路,“一言堂”會給國家造成危害。瘖(yīn音):啞。
【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語出《荀子·大略》。最下等的大臣是以聚斂珍異來事奉君王,一般的大臣是以奉公盡職來事奉君王,最好的大臣是以引薦賢人來事奉君王。說明薦賢賢于賢。貨:指奇珍異寶。身:自身,指奉公守職。人:指賢人。
【大臣法,小臣廉】語出明代黃綰《明道編》卷四。朝中大臣能奉公守法,地方官吏就會清明廉正。說明吏治完好的關鍵在于上層。
【萬民之主,不阿一人】語出《呂氏春秋·貴公》。萬民的君主,不偏袒某一個人。謂君主待人應公正,處事應以公心。阿(ē):偏袒,庇護。
【與民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空Z出《三國志·魏志·曹昂等傳》注引《魏氏春秋》。與人民一起享受自己的快樂的,人民一定會為他的憂愁而憂愁;與人民一起享受自己的安逸的,人民一定會在他困于危難的時候全力拯救。說明統治者一定要與人民共命運。拯(zhěng 整):解救。
【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無不具,各知其極】語出《左傳·成公十六年》。上下親近,彼此互不抵觸;所需要的無不具備,各人都知道行事的準則。睦:親近。周旋:相處。逆:抵觸。求:需求。極:準則。
【上之所為,民之歸也】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上層人物所做的,百姓會跟著那樣做。歸:歸附,趨向。
【上之所好,下必從之】語出《北史·李彪傳》。處于上位的人喜好什么,下面的人一定跟著喜好什么。說明領導者必須節制自己的嗜欲,不給下屬帶來不好的影響。語本《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從:仿效,跟從。
【上之變下,猶風之靡草也】語出漢代劉向《說苑·貴德》。處于上位的人之影響改變下屬,就像風吹草伏一樣。意謂處于上位的人的作為,對其下級有著一種直接的行為導向作用。變下:改變下屬。靡草:使草倒伏。
【上無驕行,下無諂德】語出《晏子春秋·內篇問上》。謂國君沒有驕傲的行為,臣子就不會有諂媚的作風。諂:巴結,奉承。
【上不正,下參差】語出晉代楊泉《物理論》。處于上位的人行為不端正,下面的人就會跟著為非。說明領導者應當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參差(cēn cī):不齊貌,不正貌。
【上為下效,君行臣甚】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審舉》。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怎么效法;君主做到什么地步,大臣則會在其基礎上更進一步。說明領導者必須端正自持,為下屬做出表率,這樣才能對下屬形成好的影響。為:做。效:仿效,效法。甚:更進一步。
【上為之,下效之】語出漢代班固《白虎通·三教》。處于上位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怎么仿效。說明領導者應當潔身自愛,不給下面的人做出壞的榜樣。成語“上行下效”本此。為:做。效:仿效。
【上用目,則下飾觀;上用耳,則下飾聲;上用慮,則下繁辭】語出《韓非子·有度》。國君用眼睛看,臣下就粉飾外觀;國君用耳朵聽,臣下就說好聽的話;國君用腦子思考,臣下就用繁多的言論來附會。飾觀:裝飾外表。飾聲:指說好聽的話。慮:思考。繁辭:繁多的言辭。
【上樂施,則下益寬】語出《孔子家語·王言解》。國君樂施恩惠,在下位的人就會更加寬厚。施:施舍。益:更加。
【上主以師為佐,中主以友為佐,下主以吏為佐,危亡之主以隸為佐】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五。上等的國君是以堪做自己老師的人為輔佐,中等的國君是以堪做自己朋友的人為輔佐,下等的國君是以堪做自己僚屬的人為輔佐,亡國之君是以堪做自己奴隸的人為輔佐。說明根據領導者用什么樣的人做助手即可判定該領導者是賢是惡是智是愚。師:老師。此指道德才能堪為老師。友:朋友。此指道德才能堪為朋友。吏:指守法守職而唯命是從的僚屬。隸;奴隸。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語出《孟子·滕文公上》。上面有喜好什么的人,下面一定有喜好它喜好得更厲害的人。此句說明領導者的作風對下面影響很大。班固《白虎通·三教》“上為之,下效之”和《舊唐書·賈曾傳》 “上行下效,淫俗將成”,與此句意義相近。
【上好紫則下皆女服,上好劍則士皆曼胡】語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四》?;噬舷矚g華貴的衣服,人們就個個穿漂亮的女裝;皇上喜歡掛刀佩劍,人們就個個佩帶長戟。喻指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說明居高位者必須慎其所好。上:指皇上,最高統治者。好(hào號):喜歡。紫:指華美的衣服。女服:女裝,俏麗的衣服。曼胡:長戟。
【上有毫發之意,則下有丘山之取】語出宋代蘇轍《久旱乞放民間積欠狀》。處于上位的人一旦想得到如同毛發一樣細小的東西,那么下面的官吏就會向老百姓征收多如山丘的東西。說明領導者應當節制欲念,不給下屬造成敲剝人民的借口。毫發:毛發,比喻細小。丘山:山丘,比喻眾多。
【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干谷】語出《淮南子·說山訓》。君主想得到木材,臣下就要去殘壞樹林;君主想得到魚,臣下就要去淘干河谷。喻指君主一起嗜欲,臣下就會采取過分的行動來予以滿足。說明領導者必須注意節制自己的嗜欲之心。
【上求楫,而下致船;上言若絲,下言若綸】語出《淮南子·說山訓》。君主想得到船槳,臣下就會獻上一條船;君主說像是絲,臣下就會說像是綸。意謂臣下往往持附益、逢迎君主的態度,說明領導者應當清醒冷靜,不為所惑。楫:船槳。綸:青絲綬。凡粗于絲者為綸。
【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語出《孔子家語·王言解》。國君是百姓的表率,表率端正了,還有什么能不端正呢?表:表率。
【上枉下曲,上亂下逆】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上面不正直,下面就彎曲;上面混亂,下面就叛逆。說明地位在上的必須以身作則。晉代楊泉《物理論》:“上不正,下參差。”《綴白裘·鐵冠圖夜樂》:“上梁不正下梁歪。”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二回:“上梁不正下梁蹲。”枉:彎曲,比喻不正直。參差(cēn cī):不齊貌,比喻百丑俱全。蹲(dūn噸):曲腿似坐,比喻彎曲。
【上惡貪則下恥爭】語出《孔子家語·王言解》。國君厭惡貪財,下面的人就會以爭奪私利為恥。強調在上位的人的表率作用。
【上能同甘苦,下必同安?!空Z出宋代梅堯臣《送周介之學士通判定州》詩。上級能與下屬同甘共苦,那么下屬也會與上級同安共危。上:地位高的人。下:下屬。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語出唐代柳宗元《送薛存義序》。所有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們的職責是什么嗎? 他們是老百姓的仆役,而不僅僅是役使老百姓。吏:做官。若:你。役:仆役。役民:役使百姓。
【義人在上,天下必治】語出《墨子·非命上》。有道義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說明在上位的國君應實行“義政”,所作所為要符合“道義”,這樣國家才能安定。義人:主持道義的人。
【王顧左右而言他】語出《孟子·梁惠王下》。齊王回顧他的左右,避開正題而說其它的事情。后用以形容對主要問題故意避而不答。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語出《孟子·離婁上》。天下的根本是國家,國家的根本是家庭,家庭的根本是個人。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語出《淮南子·人間訓》。天下有三種危險:好的品德少而受到的恩寵多,這是第一種危險;才能低而官位高,這是第二種危險;自己沒有立過大功而得到的俸祿豐厚,這是第三種危險。說明人所享用的福祿應該和自身的品德、才能、貢獻相稱,否則,福祿就會帶來災禍。祿:俸祿。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語出《荀子·大略》。上天化育人民,不是為了君主;上天設立君主,卻是為了人民。意謂君主是上天安排、用以服務于人民的,不應該是人民的壓迫者。這個尊民抑君的提法在當時是非常新穎和可貴的。
【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夭能罰之】語出《墨子·天志中》。國君做好事,上天能夠獎賞他;國君做兇殘的事,上天能夠懲罰他。說明即使貴為天子,也應以行善為本;為非作歹,天理不容,同樣會受到應有的懲罰。暴:兇殘。
【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語出《書·益稷》。意謂國君做事細碎繁瑣而胸無大略,輔助他的臣子就會懈怠,這樣,任何事情也做不成功。元首:國君。叢脞(cuǒ):細碎;繁瑣。股肱(gōng工):喻指輔助國君的臣子。惰:懈怠。墮:落,這里是失敗、不成功的意思。
【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語出《孟子·滕文公上》。沒有當官的就無法管理普通民眾,沒有普通民眾就無法養活當官的。意謂在一個國家中官吏和民眾缺一不可。君子:指官吏。治:管理。野人:庶民,老百姓。養:供養。
【無怨無惡,率由群匹】語出《詩·大雅·假樂》。沒有人怨恨沒有人憎惡,能夠聽從群臣的意見。率(shuài帥):循。由;從。群匹:群臣。
【不以堯舜之心為君者,具君也;不以伊尹、周公之心為臣者,具臣也】語出唐代皮日休《鹿門隱書》。不懷著唐堯和虞舜那樣的心境做君主的,就是不稱職的君主;不懷著伊尹、周公那樣的心境做大臣的,就是不稱職的大臣。堯舜:上古時期兩位賢明的帝王。具君:備位充數、不稱職守之君。伊尹:商朝初期的大臣,曾輔佐商湯伐滅夏桀。商湯死后,其孫太甲破壞商湯法制,伊尹將他放逐,三年后迎他復位。周公:即姬旦,曾輔佐周武王伐滅商紂。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作亂,周公將其平定。周朝的禮樂制度相傳都是周公制定。具臣:備位充數、不稱職守之臣。
【不任舟楫,豈得濟彼巨川?不藉鹽梅,安得調夫五味】語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公平》。不使用舟船,怎么能渡過大河?不憑借鹽梅,怎么能做出五味俱全的羹湯?喻指要把國家大事辦好,必須充分利用群臣的力量。語本《書·說命下》:“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任:任用,使用。舟楫(jí集):舟船。楫,槳。濟:渡過。藉:通“借”,憑借。鹽梅:咸鹽和酸梅,調味之品。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種味道,泛指各種味道。
【不棄狂夫之言者,然后嘉謨可聞也】語出唐代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一首》。無知妄為之人的言論也能虛心聽取,那么良計善策也就可以聽到了。意謂只要真正虛心聽取意見,就能得到好的計策??穹颍簾o知妄為的人。嘉謨:良計善策。謨,計策。
【不解于位,民于攸暨】語出《詩·大雅·假樂》。意謂各級官員對于職守都不懈怠,老百姓因而能夠安居樂業。解:通“懈”。攸(yōu優):所。塈(xì 戲,又讀jì既):休息。
【牛躅之洼,不生魴鱮;巢幕之窠,不容鵠卵】語出北齊劉晝《劉子·妄瑕》。牛蹄子踩出的小坑,不能生長魴魚與鱮魚;在帷幕上筑成的窩巢,不能容納鴻鵠的卵蛋。喻指心胸狹窄,就不能容得下賢能之士。說明為政者必須氣度宏大,有容人之量。牛躅(zhuó濁):牛足踩出的痕跡。洼:蹄涔,牛馬足跡之水。魴鱷(fáng xù房序):均為魚名,比喻賢才。巢幕:筑巢于帷幕。窠 (kē科):巢穴。鵠(hú胡):鴻鵠,天鵝。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語出《墨子·兼愛中》。具有仁德的人處理政事,一定是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情,革除對天下有害的事情。說明為政應遵循為天下興利除害的原則。事:指政事。
【公生明,偏生暗】語出《荀子·不茍》。意謂公正能使人明白事理,偏見會叫人愚昧糊涂。公:公平;公正。生:產生。明:指明白事理。偏:偏私。暗:愚昧;糊涂。
【公則生明,廉則生威】語出清代朱舜水《伯養說》。公正,就會心明眼亮,廉潔,就會威望崇高。說明為政必須用心公、持身廉。公:公正。威:威望。
【公則說,信則人任焉】語出清代顧炎武《郡縣論》之五。做事公正,人們就會喜悅;講信用,人們就會信任。說明為政必須公正守信。說(yuē曰):通“悅”,喜悅。信:守信用。任:信任。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語出三國曹操《短歌行》。明月當空,星星稀稀疏疏地掛在天際,烏鴉喜鵲向南飛去,它們繞樹飛了幾圈,還不知哪根樹枝可以棲息。比喻賢人要選擇明主而事。三匝:幾圈。
【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語出清代顧炎武《秋山》詩之二。勾踐臥薪嘗膽,棲居會稽山中,越國的老百姓便情愿效死。說明領導者只要有堅持斗爭的決心,群眾就會踴躍跟從,不惜流血喪生。勾踐:春秋時期越國的國君,曾被吳王夫差打敗。此后,他臥薪嘗膽,奮發圖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滅掉了吳國。棲(qī妻):歇息,住。國人:全國的人民。致死:獻出生命。
【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語出漢代賈誼《新書·大政上》。做臣子的,把使老百姓富??鞓纷鳛楣?,把使老百姓貧窮痛苦視為罪責。說明為官者應當為民著想。
【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為謀,辯者不為使,勇者不為斗】語出漢代劉向《新序·雜事》。當君主的不敬重臣子,有智慧的人不為他出謀劃策,有辯才的人不為他充當出國使節,勇敢的人不為他去戰斗。謂國君應當尊重臣子,否則會給國家帶來危害。辯者:能言善辯的人。
【為上能自愛,群屬必畏鉗】語出清代愛新覺羅·玄燁《示江南浙江守土諸臣》詩。地位在上的如果能做到端端正正,其手下的人們一定會恭敬謹畏并且有所約束。說明上層必須要為下層做出表率。自愛:自己愛惜自己,指嚴守綱紀,不胡作非為。群屬:指其下屬。畏鉗:敬畏和約束。鉗,限制。
【為巨室者,工雖多必有大匠焉,非其畫不敢裁也;操巨舟者,人雖多必有舵師焉,非其指不敢行也】,語出明代劉基《郁離子·主一不亂》。要建造一座大房子,做工的人雖然很多,但必須有一個大匠,沒有他畫線,誰也不敢亂裁木料;要駕駛一艘大船,操作者雖然很多,但必須有一個舵手,沒有他導航,誰也不敢隨便動作。喻指一個國家只有政令劃一,才能把事情辦好。巨室:大房子。大匠:手藝高超的木工。裁:切割。舵(duò惰)師:舵手,掌舵的人。
【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語出《國語·齊語》。當國君的不像國君,做臣子的不像臣子,這是國家混亂的根源。
【為國者,反民性,然后可以與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勞,民欲生而教以死】語出《管子·侈靡》。治理國家的人,要先違反人民的習性,然后才可以與民親近。人民貪圖安逸就要他們勞動,人民貪生就教他們不怕死。戚:親近。
【為國家厘細務百,不若定大計一;為國家得能吏百,不若得碩輔一】語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一》。替國家做好一百件微小的事情,不如決定一項重大的計策;替國家尋得一百名能干的一般官吏,不如尋得一名賢良輔佐之臣。意謂應當為國家謀大事、舉大才。厘:整理,治理。細務:瑣事,無關緊要的事務。大計:重大的謀畫。能吏:能干的小官吏。碩輔:賢良的輔佐之臣。
【為政,通下情為急】語出明代薛瑄《薛子道論·下篇》。執掌政事,最急迫的問題是通曉下層的情況。通:通曉,熟知。
【以一人勞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語出清代朱舜水《伯養說》。以自己一個人為全天下的人們憂勞,而不以全天下的人們奉養自己一人。二句話講君子的胸懷。勞:為……憂勞。奉:侍奉,奉養。
【以公共為心者,人必樂而從之;以私奉為心者,人必咈而叛之】語出唐代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胸懷天下的人,人民必定滿意并順從他,顧念一己私利的人,人民必定心有抵觸并背叛他。公共:社會,天下。私奉:私利。砩(fú扶):抵觸,違逆。
【以有余補不足,以長續短之謂明主】語出《韓非子·觀行》。用剩余的彌補不足的,用長的來接續短的,這可以叫做英明的國君。
【以眾者,此君人之大寶也】語出《呂氏春秋·用眾》。意謂依靠眾人,這是治理人民的人之最重要的方法。大寶:指最寶貴的東西。
【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尊賢》。水深廣,就會長出大魚;君主賢明,臣子就會盡忠。謂君主賢明,賢才才能為其所用。
【去好去惡,群臣見素】語出《韓非子·二柄》。不表現出個人的愛好,也不表現出個人的厭惡,群臣就會顯現出自己的本來面目。見(xiàn縣):同 “現”,顯現。素:本色的,本來的。
【節欲而聽諫,敬賢而勿慢,使能而勿賤,為人君能行此三者,其國必強大】語出漢代劉向《說苑·說叢》。節制私欲而聽從臣子的規勸,尊敬賢人而不怠慢他,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輕視他,做國君的能做到這三點,他的國家一定會強大起來。說明國君“節欲”、“敬賢”、“使能”對國家的重要意義。諫:規勸。賤:輕視。
【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語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古代賢明的君主,自己吃飽了能想到別人的饑餓,自己穿暖了能想到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了能想到別人的勞苦。謂能推己及人,體恤下情,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才能成為賢君。逸:安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語出《禮記·大學》。意謂古代要向天下顯示完美道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先要治理好他的家庭;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首先要加強自己道德品質的修養;要加強自己道德品質的修養,首先要使自己心地純正;要使自己成為心地純正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意誠實;要使自己成為心意誠實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獲得一定的知識;而獲得知識在于把握事物的原理。這段話論述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其中強調個人品質道德的修養,有一定借鑒意義。明德:美好、崇高的道德。齊:整治。格物:傳統解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左右為社鼠,用事者為猛狗,則術不行矣】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左右近侍如社鼠,掌權的人像猛狗,那么治國的方法就不能實行了。社鼠:社廟中的老鼠,指有所依托的小人。術:指治國方法和手段。
【處君位而令不行,則?!空Z出《商君書·君臣》。處在國君的地位,其命令卻不被執行,就危險了。處:居。令不行:命令得不到執行。
【務在獨樂,不顧眾庶,忘國家之政,貪雉兔之獲,則仁者不繇也】語出漢代司馬相如《上林賦》。只知自己享樂,而不顧百姓的疾苦,荒廢了國家的政務,只貪圖獵取野雞野兔,有仁德的人是不這樣做的。意謂統治者不要只顧自己玩樂享受,而應關心國家的政事和百姓的疾苦。眾庶:百姓,平民。雉 (zhì志):野雞。繇:同“由”,從。
【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語出《詩·大雅·蕩》。你的德不顯著,因而沒有輔臣沒有卿相。陪:輔佐。卿:古代高級長官或爵位的稱謂。
【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語出《荀子·王霸》。如果君主善于抓要領,那么各種事情都會被處理得細密完備;如果君主喜好樣樣都抓,那么什么事情都會荒廢。要:指要領,綱要。詳:細密;完備?;模夯膹U。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語出《荀子·大略》。做君主的職責是選用賢才,做大臣的職責是處理份內事務。知人:指選用賢才。知,主持,掌管;人,指賢才。知事:處理份內事務。事,指職事。
【立朝何必無纖過,要在聞而遽改之】語出清代鄭燮《立朝》詩。在朝廷做事不可能一點細小的過錯也不出,關鍵在于聽說后立即改正。意謂犯錯誤、辦錯事是難免的,但必須知過即改。立朝:立身朝廷,指在中央作官。纖:細小。要:關鍵。遽(jù巨):急速,立即。
【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剛讒諂面諛之人至矣】語出《孟子·告子下》。以驕傲自滿的樣子發出的聲音,表現的面色,會把別人拒之于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之外停下來,那進讒言阿諛的人就來了。訑訑(yí宜):自滿的樣子。距:通“拒”。面諛:當面奉承。
【民之觀也察矣,不可遁逃以為不善】語出《管子·小稱》。人民看問題最清楚了,任何人也不能避過他們的眼睛而干壞事。察:明顯。遁逃:逃避。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語出《禮記·大學》。老百姓喜歡什么,當權者就喜歡什么,老百姓厭惡什么,當權者就厭惡什么,這才稱得上老百姓的父母。意謂當權者關心人民疾苦,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好(hào號):喜愛。惡(wù誤):憎恨,厭惡。
【民不富,士不榮;君不勝,國不壯】語出宋代黃晞《聱隅子·文成篇》。人民不富裕,作官的就不光榮;君王能力不強,國家就不能昌盛。說明強國富民,關鍵在于官吏的能力和責任心。士:泛指官吏。榮:光榮。勝:力能擔任。壯:強壯,強大。
【圣人明君者,非盡能其萬物也,知萬物之要也】語出《商君書·農戰》。圣人和英明的君主,并非全能了解社會上的各種事物,只是能知道萬物的綱要。此句說明圣明的君主應以“農戰”為綱,才能使國家強盛。要:綱要,指農戰。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語出《詩·大雅·思齊》。國君能示范于其嫡妻,至于兄弟也是如此,以此來治理天下。刑:通“型”,典范,引申為示范。御:治。
【吏者,平法者也,治國者不可失平也】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官吏就是公正執行法律的人,治理國家不可以不公正。意謂公正執法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一個基本保證,是官吏必備的素養。平法:公正執法。
【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官吏,是老百姓的根本和綱,所以圣明的君主管教官吏而不管教老百姓。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語出《禮記·中庸》。處在上位,不欺凌下級;處在下位,不攀附上級。意謂領導者應當端正自持,無論是討好上級,還是欺凌下級,都是不足取的。陵:通“凌”,欺凌。援:攀附。
【百官各處其職,治其事,以待主,主無不安矣。以此治國,國無不利矣;以此備患,患無由至矣】語出《呂氏春秋·圜道》。官員們都各自處在自己的崗位上,治理自己份內的事,以此對待君主,君主沒有不安寧的,以此來治理國家,國家沒有不富強的,以此來防備禍患,禍患就不會到來了。
【有所舉措,不我賢愚,一因其人;有所可否,不我是非,一準于理】語出明代張居正《翰林為師相高公六十壽序》。有舉薦出來的人,不根據自己的主觀好惡妄加評論,一律看其人的具體情況;有反映上來的意見,不用自己的成見妄加決斷,一律拿理去衡量,看看是否合乎道理。意謂做領導者,不能感情用事,而必須遵照客觀標準來判定人之賢愚、事之是非。舉措:推舉出來,并加安置。因:根據??煞瘢褐缚隙ɑ蚍穸ǖ囊庖?。準:依據。
【有道之君,以樂樂民;無道之君,以樂樂身】語出《三國志·吳志·陸凱傳》。圣明的君主,把快樂讓給人民享受;昏庸的君主,把快樂全部留給自己享受。說明以民為重還是以己為重,是區分明君和昏主的重要標準。有道:指有德政。無道:沒有德政。身:自己。
【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語出《漢書·楚元王傳》。心中多疑的人.容易招致壞人的讒言;優柔寡斷的人,容易讓惡人的邪說鉆空子。說明領導者應當不胡亂猜疑并善于決斷。狐疑:多疑。讒賊:好進讒言的壞人。不斷:猶豫不決。群枉:種種邪說。
【過舉不匿,則官無邪人】語出《商君書·墾令》。官吏的錯誤行為不能隱瞞了,那么做官的人中間。就沒有奸邪不正派的人了。過舉:錯誤的舉止行動。匿(nì逆):隱瞞。邪人:奸邪的人。
【邪之與正,猶水與火,不同原,不得并盛】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慎微》。邪惡和正直,就像水和火一樣,其本源不同,不能同時兩立。喻指邪惡和正直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說明治國者應扶正去邪,才能使國家昌盛。原:本源,根源?! 境剂x而行,不待命】語出《左傳·定公四年》。臣子做事,符合道義就去做,不必等待命令。義:道義。此處作動詞,符合道義的意思。
【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語出朱代呂祖讖《官箴》。當官的大法是只需要做好這樣三個方面的事,一個是清廉.一個是謹慎,一個是勤苦。
【興王賞諫臣。逸王罰之】語出《國語·晉語六》。使國家振興的君王獎賞敢諫之臣,貪圖安逸的君王則懲罰敢諫之臣。說明從對待諫臣的態度上即可區分君王的品類。興王:使國家振興的君王。逸王:貪圖安逸的君王。
【安得天下之吏廉且循,庶政如水無冤民】語出元代揭傒斯《燕氏救兄》詩。怎樣才能使天下的官吏清廉守法。行政像水一樣平正,不再有蒙冤受屈的人呢?二句詩表現了作者對弊政的憎惡和對廉明政治的企盼。安得:怎樣才能得到。循:守法。庶政:各種政務。
【觀國者觀君,觀軍者觀將】語出《管子·霸言》。觀察一個國家要看國君如何,觀察一支軍隊要看將帥如何。
【導臣誅,阿臣刑,尸臣絀】語出漢代荀悅《申鑒·雜言上》。引導君主做錯事的太臣殺頭,慫恿君主做錯事的太臣治罪,看到君主做錯事不加以勸阻的大臣廢黜。導臣:指引導君主做錯事的大臣。阿臣:指慫恿君主做錯事的大臣。尸臣:指看到君主做錯事而不予勸阻的大臣。絀:通“黜”,廢黜。
【財匱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語出《管予·君臣下》。財力匱乏和法令暴虐,是失民心的原因。匱:缺乏,不足。
【位在十人之上者,必處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處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處夭下之下】語出清代唐甄《潛書·抑尊》。地位在十人之上的,一定要身在十人之下;地位在一百人之上的,一定要身在一百人之下;地位在全天下的人們之上的,一定要身在天下的人們之下。意謂無論是一般官吏還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都必須謙以待眾,絕不能自視高貴。處:置身。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廢,有功而不能賞,有罪而不能誅,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語出《管子·七法》。意見正確而不能采納,意見錯誤而不能廢止,有功的人不能給予獎賞,有罪的人不能加以懲罰,像這樣而能治理好百姓的,還未曾有過。是:正確。非:錯誤。誅:懲罰。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語出《論語·顏淵》。君子的道德好像風,小人的道德好像草。風吹向哪邊,草就倒向哪邊。這是孔子回答季康子問政的話??鬃硬煌饧究底佑脷⒙镜霓k法理政,而主張用道德來感化百姓。他把“風”比作當政者的道德,把“草”比作老百姓的道德,當政者引向哪里,老百姓就會走向哪里。偃(yǎn演):倒下。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語出《易·系辭下》。君子要不斷積蓄才智,等待有利時機而行動。此引孔子之言。器:指才能、才智。時:時機。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語出《易·系辭上》。國君不能保密就會貽害臣子,臣子不能保密就會喪失生命,細微的事情不能保密就會對成功造成危害。幾:細微。成:成功。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語出《孟子·離婁下》。國君有仁德了,便沒有人不仁德;國君講仁義了,便沒有人不仁義。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語出唐代李白《遠別離》詩。君主沒有賢臣作輔助,也就像龍變成了魚一樣,威嚴和力量全無;假若奸臣竊取權柄,他們就會像老鼠變成了老虎,殘民以逞,不可一世。為政者,遠小人,近君子——這是二句詩的言下之意。
【君圣則臣忠,上明則下直】語出唐代自居易《論制科人狀》。做君王的圣明了,做臣子的就會忠誠;上級通達了,下級就會剛直。說明開明政治的出現,關鍵在于君王,在于上層。圣:圣明。
【君臣同心,其利斷金】語出漢代袁康《越絕德序外傳記》。君臣同心同德,其銳利足可以截斷金屬。說明君臣一心一意,就沒有做不成的事。語本《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利:銳利,鋒利。斷金:截斷金屬。
【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語出《晏子春秋·外篇》。國君喜歡穿的衣服,臣子也喜歡穿;國君愛吃的食物,臣子也愛吃。比喻上面喜好的東西,下面會仿效著做。嗜(shì試):喜好,愛好。
【君好則臣為,上行則下效】語出唐代白居易《人之困窮由君之奢欲策》。君王喜歡什么,臣下就做什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也就學著怎么做。言下之意是上面的人應當戒奢戒欲。好(hào號):喜歡。為:做。效:仿效。
【君戒專欲,臣戒專利】語出漢代荀悅《申鑒·雜言上》。做君主的切忌專求滿足自己的物欲,做大臣的切忌專謀自己的利益。意謂君主不能沉溺于逸樂,大臣不能以權謀私。戒:防備;禁忌。專欲:只圖私欲。專利:專謀私利。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五。國君是人民的源頭,源頭清澈水流就清澈,源頭渾濁水流就渾濁。意謂領導者的行為對被領導者具有非常直接的影響。
【君賢者其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語出《荀子·議兵》。君主英明,國家就能安定;君主沒有才能,國家就會混亂。
【君貴明,不貴察;臣貴正,不貴權】語出宋代晁說之《晁氏客語》。做君主的以明辨為貴,而不以洞察一切為貴;做臣子的以正直為貴,而不以善于權變為貴。意謂君主應當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心明眼亮,不必事無巨細全都弄清;臣子應當心懷剛直,切忌隨機應變,胸無直節。察:仔細看,洞察。正:正直。權:權變。
【君能制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君主能夠制定命令就是道義,臣子能夠接受君主的命令就是信用。制命:制定命令。承命:接受命令。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語出《韓非子·有度》。意謂君主執行法度堅決有力,國家就會強盛;君主執行法度軟弱無力,國家就會衰弱。奉法者:指執行法度的君主。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語出《資治通鑒·漢順帝陽嘉二年》。標桿彎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頭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潔潔凈凈的。原喻指上梁不正下梁歪,上級清廉明正了,下面的自然端正無邪。也可喻指品質不好,做事為人就必定有邪惡;品質好,做事為人必定得宜適當。表:古時測量日影以計時的標桿。景:同“影”。邪:同“斜”。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語出《禮記·中庸》。謂執政者在時,他的政治主張能實行;執政者死去,他的政治主張也就停止實行了。舉:實行。息:止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語出《論語·子路》。統治者本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動;其言行不正者,縱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會跟著行動。意謂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為人表率。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家認為好的,我就去施行它;大家所厭惡的,我就改正它。惡(wù誤):討厭。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語出《書·盤庚上》。好像網結在綱上,才能有條理而不紊亂。比喻臣民要按君主的總則辦事,才能使政務有條不紊。綱:網上的總繩,比喻起統帥作用的總則。紊:亂。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語出宋代晁說之《晁氏客語》。服事君王的辦法,最好莫過于忠心耿耿;對待下臣的方法,最好莫過于虛懷大度。二句話談君臣之道。事:侍奉。上:指君王。莫若:沒有能比得上。?。簩捤?,大度。
【事君貴于興國】語出三國曹植《求自試表》。侍奉國君最可貴的是使國家強盛。說明大臣的根本職責在于治國安邦。事:侍奉。
【抱火措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偷安也】語出漢代賈誼《新書·數寧》。把火種放在成堆的柴草下面,而在柴草之上睡覺,在火還沒有燒起來的時候,就認為安全,這是只顧眼前的安全啊。比喻君主治國不可茍且求安,應重視正在醞釀著的危機。薪:柴草。寢:睡。偷:茍且。
【擇子莫如父,擇臣莫如君】語出《左傳·昭公十一年》。挑選兒子誰也不如父親,選擇臣子誰也比不上國君?!豆茏?amp;middot;大匡篇》作“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與此意相近。
【非賢者莫能用賢】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五。不是賢明的君主就不能任用賢才。說明根據君主能不能任用賢才就可以判斷他是不是位賢君。
【賢君無私怨】語出《列子·力命》。賢明的君主沒有個人怨仇。意謂賢明的統治者不計較個人的怨仇,而是事事出于公心。私:個人的。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語出《孟子·盡心下》。賢人總是把問題弄明白了再去教別人,使其明白:現在的人自己對問題還糊糊涂涂,卻去教訓別人,使別人明白。今用此句說明領導者應首先學習,才能領導正確,不出錯誤。昭昭:明白?;杌瑁汉?。
【明主好要,暗主好詳】語出《荀子·王霸》。英明的君主善于抓要領,愚昧的君主喜歡樣樣都抓。要:指要領,綱領。詳:細密;完備。
【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語出《韓非子·有度》。英明的君主用法度來選擇人才,不按自己的私意來提拔;用法度來衡量功績,不憑自己的私意來推測。自舉:按照自己的私意來薦舉人。度(duó 奪):推測,估計。
【忠臣安于心,諛臣安于身】語出漢代荀悅《申鑒·雜言上》。盡忠輸誠之臣要求的是內心的安寧,阿諛奉承之臣要求的是自身的安寧。意謂忠臣意在無愧于心,諛臣意在保全自身。諛臣:阿諛奉承的大臣。
【敗不可處,時不可失,忠不可棄,懷不可從】語出《國語·晉語四》。政事敗壞的地方不可以居住,有利時機不可以丟失,忠誠的人不可以拋棄,眷戀私欲的情緒不可以依順。處:居住。懷:指眷戀私欲。從:依順,聽從。
【侈將以其力斃,專則人實斃之】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奢侈將會使其自行滅亡,專制則會被別人消滅。說明治國者不能窮奢極侈,專橫自用。
【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何況一國之事兮,亦多端而膠加】語出戰國宋玉《九辯》。那日月明亮地照耀著,尚且有昏暗和有斑點的時候;何況一個國家的事情,又是那樣紛繁復雜千頭萬緒。喻指圣明的君主日理萬機,有時難免出錯。黯黮(tàn探):昏暗不明。膠加:糾纏牽涉。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語出《史記·商君列傳》。法令不能實行,是由于在上位的人帶頭犯法。俗語“上梁不正下梁歪”與此意相近。說明領導者應起表率作用。
【治天下者惟君,亂天下者惟君】語出清代唐甄《潛書·鮮君》。使天下太平無事的是君王,使天下動蕩不安的也是君王。說明君王是國家治亂的關鍵,必須言行舉止十分謹慎。治:安,使安定。
【治天下國家,必體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國家者,無之】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先從自身做起。自身不端正,而能把國家治理好,這樣的事是不會有的。本諸身:求之于自身,從自身做起。
【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語出《史記·韓長孺列傳》。治理國家始終不能由于私情而擾亂國家大計。說明治理國家的人應一心為公,以國家利益為重。天下:全國。終:始終。
【治平而忽危亡,未有不危亡者也;高位而忘顛覆,未有不顛覆者也】語出宋代蘇舜欽《乞納諫書》。形勢安定而忽視危亡之可能,沒有不危亡的;地位崇高而想不到失位之可能,沒有不失位的。忽:忽略,不經意。顛覆:翻跌,喻失去官位。
【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語出《書·伊訓》。居上位的人能夠體察下情,在下位的人事上就能夠竭盡忠誠???;能夠。
【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陳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語出《顏氏家訓·涉務》。在長期太平的社會中生活,不知道有滅亡戰亂的災禍;在朝廷中任職,不知道有戰爭的緊急;只知道保住自己的俸祿資財,不知道有耕種的辛苦;只知道在差役百姓上作威作福,不知道有勞役之苦,所以這樣的人很難適應時世而把事情辦理好。說明只有居安思危,體恤下情,才能適應社會,有所成就。廟堂:宗廟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地方,代指朝廷。陳(zhèn陣):同“陣”,交戰時的戰斗隊列。肆:放縱。勤:苦。應世:適應時世。經務:辦理事務。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語出《墨子·公孟》。管理政務的人,嘴上說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說明為政者應言行一致,尤其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語出《樂府詩集·雜謠歌辭·城中謠》。京城中的人喜歡挽高發,其它地方的人就會挽得有一尺高。比喻上面的人喜歡什么,下面的人就會仿效,并且會有過之而無不及。與俗語“上行下效”意似。髻:挽在頭頂上的發結。
【雖有憂勤之心而不知致治之要,則心愈勞而事愈乖;雖有納諫之明而無力行之果斷,則言愈多而聽愈惑】語出宋代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雖然有憂愁勞苦之心但不知道達到太平盛世的要領,那勢必會心里越是憂勞,事情越是辦不好;雖然有采納眾議的明智,但缺乏盡力實行的堅定意志,那勢必會言論越多聽起來就越是困惑不解。說明治理國家不僅要憂勤國事,更要懂得治國之術;不僅要從諫如流,更要盡力實踐。憂勤:憂恐和勞苦,指憂思并勤于國事。致治:達到太平盛世。要:基本的道理和方法。乖(guāi):謬誤。果斷:堅定而不猶豫。
【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謂一心做好事可以消除怨恨,未有依仗權勢可以防止怨恨的。損:減少,消除。威:權威,權勢。
【聞學而后人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意謂學習以后才能做官從政,未有用做官從政來學習的。這是鄭國大夫子產論從政的話。說明做官從政應當是受過教育、有一定學識的人。
【聞謗而怒者,讒之由也;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語出隋代王通《中說·魏相》。聽到謗諫就怒氣沖沖,這是招來讒言的緣由;受到稱贊就喜形于色,這是引來媚語的媒介。說明領導者應當加強修養,不能聞譽則喜、聞諫則怒。謗:謗諫。由:因由,緣由。佞:花言巧語。媒:媒介。
【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語出明代海瑞《治安疏》。好就說好,一點也不掩飾其好;錯就說錯,一點也不夸張其錯。此為作者所恪守的奉上之道,今天,它同樣應該成為人們交往的信條。虛美:虛夸美好。諱:忌諱。
【將欲治人,必先治己】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經說·中庸解》。要去管別人,一定要首先把自己管好。治:管理。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納言》。雨水透過屋頂漏在地下,要制止住它,就得在屋頂上堵塞漏洞;屋頂堵不好,雨水滴漏不止,地下就不能夠居住。喻指下面有問題,必須從上面找原因;上面的問題克服不了,下面也就不可收拾了。
【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從可戮之士】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 喜怒》。發怒的時候不去侵犯沒有罪過的人,高興的時候也不放縱應該殺頭的壞人。意謂治國者必須喜怒有節,絕不能感情用事。犯:侵犯。從:通“縱”,放縱。戮(lù路):殺。
【除膚瘍,不除癥結者,其人必死;稱君圣,謫百官過者,其國必亡】語出清代唐甄《潛書·抑尊》。除去皮膚上的瘡癤,而不除去瘡癤因以生長的病根,這個人一定要死亡;一味頌揚君王圣明,每有錯誤總要斥責百官,這個國家一定要衰亡。說明國家在政務上有了問題,首先要從最高統治者那里找原因;否則,為尊者諱,一味拿眾人開刀,國家就只能衰敗、滅亡。瘍(yáng陽):瘡。癥結:腹中結塊的病,比喻病根。圣:圣明。謫(zhé哲):指責。百官:眾官。過:錯誤。
【驕主必不好計,而亡國之臣貪于財】語出《戰國策·燕策一》。驕傲的國君一定不會虛心聽納計謀,亡國的大臣無不貪取財寶。好計:樂聞計謀。
【病困乃重良醫,世亂而貴忠貞】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廣譬》。病情危急了便看重醫道高明的醫生,天下混亂了則看重忠貞不二的大臣。困:指生命垂危。
【海唯能下,故川澤之水歸之;人君唯能下,故天下之善歸之】語出清代唐甄《潛書·抑尊》。大海只是因為自甘低下,所以長江大河能紛紛匯入;人君只是因為自甘低下,所以種種善美能集其一身。說明統治者只有虛心待人,才會贏得天下人的贊美,從而才會使天下的人歸從自己。川澤:泛指江河流水。人君:君主。天下之善:天下人的贊美,引申為各種美德。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語出《資治通鑒·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家道困窮,則希望有一個會持家的妻子;國家混亂,則渴求有一個治國有方的宰相。意謂困難來了,就需要能解決困難的人出現。
【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語出《書·仲虺之誥》。意謂能夠自己求得圣賢為師的,可以成就王業;認為別人沒有比得上自己的,就會滅亡。莫己若:“莫若己”的倒裝,沒有人能比上自己。
【唯圣人能外內無患,自非圣人,外寧必有內憂】語出《左傳·成公十六年》。只有圣人才能使外部內部都沒有禍患,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寧了,一定會有內憂。
【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語出《孟子·離婁上》。要做君主,就要努力體行為君之道;要做大臣,就要努力體行為臣之道。意謂君主、大臣都應嚴格按照各自的持身行己之道做事,不能放任。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疾貪》。想要影子正,就必須端正投下影子的標桿;想要下面的人廉潔,首先自己要做到廉潔。說明要求別人做的事情,自己應該先做,要以身作則。表:標桿。廉:廉潔,方正。
【淵廣者其魚大,主明者其臣慧】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五。潭水深廣,里面才會生長大魚;君主賢明,他的臣子才會聰慧。謂只有賢君才能任用賢人。
【讒不自來,因疑而來;間不自人,乘隙而人】語出明代劉基《郁離子· 畏鬼》。讒言不會自己隨便到來,它是根據你心中對人有所疑而來;挑撥離間的話不會自己隨便進入,它是趁著人們之間的矛盾和隔閡而入。讒:讒言,中傷別人的話。間:間言,挑撥離間的話。隙:空子,指矛盾點、分歧點。
【禍福在君,不在天時】語出《六韜·文韜·盈虛》。國家是遭受災難還是獲致福祥,這取決于國君的作為,而不取決于天命。說明領導者應當恭謹為政,這樣才會使國家長治久安。天時:謂天命。
【騊駼騁遠,必以四足之力;鸑鷟翔遐,莫非六翮之用也】語出唐代羅隱《兩同書·得失第七》。騊駼馳騁千里,靠的是四條腿的力量;鸑鷟高飛萬里,離不開強健的羽翅。喻指賢君明主也離不了眾多輔臣的輔助。騊駼(táo tú逃途):良馬名。騁(chěng逞)遠:奔馳千里。鸑鷟(yuè zhuó岳濁):鳳的別稱。遐:遠。六翮(hé河):健羽。翮,鳥的翅膀。
【量足以容君子,識足以辨小人,可以為大臣矣】語出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達賢錄》。氣量大得足可以容下君子,見識強得足可以認清小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做大臣了。說明大臣應有包容賢才的氣量和辨清小人的卓識。量:氣量,度量。識:見識。
【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矯失而成德】語出唐代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有智謀的人往往能在危難的情況下實現安定,明達之人往往能糾正過失從而成就美德。
【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語出《左傳·宣公十六年》。有賢良的君主在上位,國中就沒有心存僥幸的百姓。幸:僥幸。
【善為人者能自為者也,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貧富》。善于為別人辦事的人,能夠做好自己的事;善于統治別人的人,能夠管理好自己。強調治理國家的人,首先應當善于“自治”,否則便治理不好國家。自為:指把自己的事做好。自治:管理好自己。
【善為天下者,計大而不計小,務德而不務刑,據安念危,值利思害】語出《新唐書·陳子昂傳》。善于治理國家的人,應該是思謀大事而不責細小,致力道德而不重刑罰,處在平安的環境中想著可能出現的危險,當著獲得成效的時候不忘或許會有的不利方面。為:治理。計:考慮。務:致力,從事。據:通“居”,處。
【善治國者,不尤斯民而罪諸己,不責諸下而求諸身】語出三國桓范《世要論·臣不易》。善于治理國家的人,不歸咎于眾人而問罪于自己,不苛責下屬而細求于自身。意謂治國者必須在出了問題時多從自身找原因,而不能遷怒于別人。尤:怨恨,歸咎。罪:問罪。
【善御者不忘其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為上者不忘其下】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四。善于駕駛車馬的人,不會忘記他的馬;善于射箭的人,不會忘記他的弓;能把君主的事做好的人,不會忘記他的百姓。意謂一個好的國君應以民為本,隨時想著百姓的疾苦。御:駕駛車馬。上:指國君。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語出《管子·小稱》。善于自責的,人民不會責備他,不肯自責的,人民才譴責他。罪:譴責,歸罪。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語出《詩·小雅·北山》。整個天下,沒有不是君王的土地;沿著國土的邊界,沒有人不是君王的臣下。四句詩謂國力強盛。溥(pǔ譜):通“普”,普遍。率:循。濱:水邊,此指邊界。
【群尚則愛,群棄則惡】語出清代唐甄《潛書·卿牧》。眾人都看好的就喜愛,眾人都鄙棄的就厭惡。意謂必須順同眾人的愛憎。群:眾人。尚:崇尚,看好。惡(wù誤):討厭,憎恨。
【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語出《書·皋陶謨》。意謂謹慎勤懇,天天處理上萬件政務。兢兢業業:恐懼的樣子,后形容做事謹慎勤懇。萬幾:又作 “萬機”,指紛繁的政務。
【擅國權以深索于民者,圣王之禁也】語出《管子·法禁》。獨攬國家大權來勒索人民,這是圣明的君主所要禁止的。擅:獨攬。索:求取。
【獺多則魚擾,鷹眾則鳥亂】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詰鮑篇》。水獺多了,魚群就會驚擾;鷹多了,眾鳥就會混亂。比喻貪官污吏魚肉百姓。獺(tǎ 塔):水獺,主食魚類。
【鱗介尊神龍,走獸宗麒麟】語出三國曹植《薤露行》詩。水中的魚鱉都敬重龍王,山中的野獸都尊奉麒麟。比喻志士愿為賢明的君主效力,為國家建立功勛。鱗介:泛指有鱗和介甲的水生動物。宗:尊奉。麒麟:傳說中的神獸,古代作為吉祥的象征。
其它·事理/名言辭典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語出唐代李白《蜀道難》詩。一人把守關口,多少人也打不開、攻不破。極寫劍門關形勢的險要。劍門關又名劍閣,在今四川省劍閣縣北,居于大、小劍山之間,古時有棧道溝通蜀與漢中。語本《淮南子·兵略訓》:“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過也。”晉代左思《蜀都賦》:“一人守隘,萬夫莫向。”晉代張載《劍閣銘》詩:“一夫荷戟,萬夫趑趄(zījū資居,‘前進不得’的意思)。”現常用這兩句話形容易守難攻的關隘。當:把守。開:攻破。
【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語出《左傳·僖公四年》。有香味的薰草和有臭味的蕕草放在一起,十年以后還會有臭味。喻指善和惡不同類,惡常會掩蓋善。薰(xūn勛):一種香草。蕕(yóu由):有臭味的草。
【三折肱為良醫】語出《左傳·定公十三年》。多次折斷胳膊的人,可以成為好醫生。說明久病成良醫,實踐出真知。三:喻多次。肱(gōng公):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也代指胳膊。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語出唐代白居易《琵琶行》詩。粗弦聲音沉重喧響,宛如大雨落地;細弦聲音輕細尖促,好似悄悄耳語。粗弦和細弦交替彈撥,聲音就像大大小小的珠子一顆接著一顆掉在玉盤里一樣。四句詩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高超技藝,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大弦:最粗的弦。嘈嘈:形容聲音沉重喧響。小弦:最細的弦。切切:形容聲音細碎輕尖。
【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語出晉代張茂華《鷦鷯賦》。比最強的差一些,比最差的還強一些。謂處于中等地位。語本漢代趙岐《三輔決錄》:“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余。”現常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方:比。
【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語出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原喻指家庭中的矛盾著的雙方,總有一方要占上風。后喻指進步勢力與反動勢力尖銳對立,不可調和?,F常說“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以隨侯珠彈千仞之雀】語出《莊子·讓王》。用明珠去打飛得很高的鳥雀。喻指舍重求輕,舍本逐末,得不償失。隨侯珠:一種寶珠?!痘茨献?amp;middot;覽冥訓》高誘注:“隋侯,漢東之國,姬姓諸侯也。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后蛇于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蓋明月珠也。“隨侯珠”,亦作“隋珠”。千仞(rèn認):極言高。仞,古時八尺或七尺為一仞。
【百尺之高,累于九棋之上;千鈞之重,懸于一木之枝】語出北周庾信《擬連珠》之三十二。百尺高臺,建在九顆棋子上面;三萬斤的重量,掛在一棵樹的枝條上。比喻形勢危險。累:積。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百足之蚿,不捷于一足之夔;百燈之光,不明于一燈之焰】語出明代莊元臣《叔苴子內篇》卷五。有一百只腳的蟲玄,并不比只有一只腳的夔跑得快;一百盞燈發出的光,并不比一盞燈的光焰照得亮。說明物不在多而在精,不在量而在質。蚿(xián弦):蟲名,即馬蚿,有百足。捷:快。夔(kuí奎):傳說為形狀像龍而只有一足的動物。
【權衡雖正,不能無毫厘之差;鈞石雖平,不能無抄撮之較】語出北齊劉晝《劉子·從化》。權衡雖然很準確,也不能沒有一點差額;鈞石雖然很平正,也不能沒有一點可計較的。喻指事情沒有絕對允當的,極小的不合理在所難免。說明評價事物優劣要從大的方面著眼,不可計較一時一事。權衡:稱量物體輕重的工具,即秤。權,秤錘。衡,秤桿。毫厘。比喻極微小。鈞石:指衡量東西多少的量器,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抄撮:比喻極微細。較:指可計較。
【名無因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語出《荀子·正名》。名稱沒有本來就恰當的,是由人們約定好而給它命名的,約定好了,習以為常了,便是合適,和約定好的名稱不一樣的就是不合適。固:本來。宜:恰當。命:命名。
【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語出漢代揚雄《法言·吾子》。本身是羊,即使披上虎皮,依然看見草就高興,看到豺狼就發抖,這是因為它忘了身上披的虎皮啊。比喻外表強大而內心虛怯?!逗鬂h書·劉焉傳論》:“羊質虎皮,見豺則恐。”與此意同。說:同“悅”,高興。戰:戰栗。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語出唐代自居易《琵琶行》詩。琵琶彈奏到高潮時突然停止,另有一番潛藏在心底的愁恨涌出,這個時候,寂靜比樂聲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二句詩描繪了一種余音裊裊,余味無窮的藝術境界。幽愁暗恨:內心的愁恨。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語出《左傳·僖公四年》。謂君王住在北面,寡人住在南面。即使馬牛奔逸,也絕不會到達對方境內。比喻事物間相差太遠,毫不相干。君:國君,指齊桓公。北海:泛指北方。寡人:楚成王自稱。風:放逸,走失。一說獸類雌雄發情相誘。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語出《莊子·養生主》。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薄得幾乎沒有厚度,用薄得像沒有厚度的刀刃在牛的骨節空隙下刀,那就會很寬綽,運轉刀刃就有余地了。后以“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練,解決困難很輕松。節:骨節。間:間隙?;只郑簩捑b。游刃:運轉刀刃。
【貪賈三之,廉賈五之】語出《漢書·貨殖傳》。謂貪心大的商人取厚利,故得利少而十得其三;而貪心小的商人薄利多銷,反得利多而十得其五。賈(gǔ古):商人。
【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語出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分文必較,并不能賺錢;誠實寬厚,決不會賠本。說明做買賣不能敲詐別人,而應當實在厚道??瘫。嚎量?,分文計較。折(shé蛇)本:虧本。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語出唐代白居易《放言》詩之一。草叢中的螢火蟲一到夜晚就閃光發亮,但這畢竟不是火光;荷葉上的露珠雖然也呈球狀,這哪里能認作珍珠!二句詩以螢耀非火、荷露非珠,說明真偽自然有別。耀:光亮。團:呈圓球狀。
【挾太山以超北?!空Z出《孟子·梁惠王上》。意謂用胳臂夾著泰山超越北海。喻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蚝喿?amp;ldquo;挾山超海”。太山:同“泰山”。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語出唐代韓愈《聽穎師彈琴》詩。琴聲宛轉纏綿,柔和輕細,好像男女竊竊私語,互訴衷腸。突然,一聲裂響,琴聲隨著變得昂揚激越,好像勇士揮戈躍馬沖入敵陣。四句詩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準確地描寫了穎師的優美琴聲。昵昵:親熱貌。相爾汝:彼此以你我相稱,表示關系親近。劃然:物裂發出的聲響。軒昂:雄壯激越。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馬鞭雖然很長,也不應該打在馬肚子上。原指晉國雖然強大,但不宜攻打楚國。后以“鞭長莫及”喻力量達不到。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語出《黃繡球》第一回。喻指前人為后人造福。清代翟灝《通俗編·俚語對句》:“今年種竹,來年吃筍;前人種樹,后人乘涼。”
【鹿死不擇音】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鹿在臨死的時候顧不上選擇動聽的聲音,因其身處危難。
【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語出《詩·小雅·小旻》。在大路上蓋房子,遇人就與之計議,路人之意不同,所以不能成功。意謂謀事應循正理。室:房屋。是用:所以。潰:遂。成:成功。
異同·事理/名言辭典
【一節見則百節知矣】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尊賢》。見到事情的一端就可以知道事情的全貌了。說明見微知著的道理。節:這里指事之一端。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語出三國曹植《泰山梁甫行》詩。東方西方南方北方各自的氣候是不同的,地隔千里那么刮風下雨也不會彼此一致。二句詩道出了氣候因地而異的特征。八方:東、西、南、北四方和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隅的合稱,此泛指各個方位。殊:不同。
【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語出《易·系辭下》。天下人有同一的歸宿但所走的道路不一樣,同到一處但各自的想法多種多樣。歸:歸宿,結局。殊涂:不同的道路。涂,同“途”,道路。慮:考慮。
【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語出《淮南子·說山訓》??匆娨黄~子凋落,就可以知道快到年底;看見瓶中的水結冰,就知道天下已經寒冷。說明以小可以見大,見微可以知著。暮:晚。這里指一年的盡頭。
【見出以知人,觀往以知來】語出《列子·說符》??匆姵鋈サ木椭缹⒁M來的;觀察過去,就知道未來。說明事物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知此可知彼,知一可知眾。
【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語出《茍子·非相》。從近處可以了解遠處,從少可以知道多,從隱微處可以得知顯著處。微:隱微。明:顯著。
【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語出《呂氏春秋·察今》。根據近的可以推知遠的,根據現代的可以推知古代的,根據看見的可以推知未看見的。
【以所見可以占未發,睹小節固足以知大體】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尊賢》。根據所看見的,可以推測沒有發生的;看見事物的一端,可以知道它的大體。謂以小可以知大,從事物的一點苗頭可以預見其發展趨向。節:這里指事情的一端。
【欲觀千歲,則數今日】語出《荀子·非相》。要觀察千年以前的情景,就看一看現在。說明歷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數:計算。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語出《呂氏春秋·察今》。明察自己就可推知別人,明察現代就可以推知古代。察:仔細看;調查。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語出《管子·形勢》。對當今世事有疑問,可以考察歷史;對未來不了解,可以察看過去。察:考察。來者:指未來的事。往:過去的。
博見·事理/名言辭典
【入井觀天,不過圓蓋;登峰眺目,極于煙際】語出北齊劉晝《劉子·通塞》。在井里觀看天空,所見不過圓蓋一樣大;站到山峰上放眼眺望,就會看到煙氣的盡頭。喻指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眺(tiào跳)目:極目遠望。煙際:煙氣的盡頭,比喻天邊。
【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牖,以知天道】語出《老子》四十七章。不出門,就能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看窗外,就能認識天象運行的規律。這是老子對“圣人”的歌頌。認為“圣人”不經過實踐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認識自然的規律。老子把人的認識看作是純粹主觀的東西,從而陷入了唯心論的先驗論的泥坑。窺(kuī虧):從小縫隙里看。牖(yǒu友):窗戶。天道:指天象的運行規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語出宋代王安石《登飛來峰》詩。不擔心浮云會遮住視線,這是因為自己站在山峰的最高點。二句詩說明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遮望眼:遮住視線。自緣:自然是因為。自,一作“只”。
【穴壁而窺,見不盈尺;我登泰巔,洞視八極】語出宋代張孝祥《吳春卿高遠軒銘》。在墻壁上鑿一個洞借以窺望,所見不過尺寸之地;登上泰山之巔,整個世界就會盡收眼底。意謂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穴壁:在壁上挖個洞穴。盈:滿。泰巔:泰山極頂。洞視:清楚地看到。八極:八方極遠的地方。
【百聞不如一見】語出《漢書·趙充國傳》。聽別人講一百次,也不如自己親眼看一下。意謂耳聽是虛,眼見為實?!墩f苑·政理》:“耳聞之不如目見之。”《魏書·崔浩傳》:“耳聞不如目見。”《舊唐書·辛替否傳》:“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眼見。”《陳書·蕭摩訶傳》:“千聞不如一見。”
【駕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語出三國曹植《鰕魚旦(原文為 )篇》詩。驅車登上高峻的五岳,然后才能感到丘陵的矮小。比喻有志之士蔑視仕途小人。駕:驅車。言:語助詞,無義。五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河米鲃釉~,以為小。
【欲窮大地三千界,須上高峰八百盤】語出宋代劉過《登白云絕頂》詩。要想把天下各個地方一覽無余,就得盤盤繞繞,登上最高的山峰。喻指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窮:窮盡,一覽無余。三千界:各個邊界。三千,系夸張而言,非實數。八百盤:許多層盤山道。八百,系夸張而言,非實數。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見“白日依山盡…”條。
【登泰山而小天下】語出《孟子·盡心上》。登上泰山,覺得天下也小了。比喻站得高,看得就遠。
規律·事理/名言辭典
【大德滅小怨,道也】語出《左傳·定公五年》。大的恩德消除小的怨恨,是符合道理的。
【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語出漢代劉向《新序·節士》。山坡太陡峭,山就不會很高,水面太狹窄,水就不會很深。銳:細尖。此指陡峭。狹:狹窄。
【千斤之石,置之立坂之上,一力可以落九仞;萬斛之舟,溯于急流之中,片帆可以去千里】語出宋代林逋《省心錄》。千斤重的石頭,放在十分陡直的山坡上,稍一用力就可以使其滾落到最低的地方;滿載的大船逆行于湍急的水流中,掛上一片帆布就可以一下子行千余里。立坂(bǎn板):陡直的山坡。坂,山坡。仞(rèn認):古時八尺(或七尺)為一仞。萬斛(hú胡):形容載糧極多。斛,量器名,古時十斗為一斛,后又以五斗為一斛。溯:逆水而行。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語出《老子》四十章。意謂天下的萬物從具體的事物中產生出來的,而具體的事物是從抽象里“道”產生的。這里老子把抽象的“無”(即“道”)當作第一性的,而把具體的“有”當成第二性的,所謂 “無中生有”,從而反映出他的唯心主義觀點。有:指看得見的具體事物。無:指抽象的“道”,屬于精神方面的東西。
【云厚者雨必猛,弓勁者箭必遠】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喻蔽》。烏云厚實的,雨一定下得大;弓弩強勁的,箭一定射得遠。猛:大。勁:強勁有力。
【牛蹄之涔,無尺之鯉;塊阜之山,無丈之材】語出《淮南子·俶真訓》。牛蹄洼的積水中,長不出一尺長的鯉魚;不起眼的小土丘上,長不出一丈長的木材。說明事物的發展受其環境條件的制約。涔:路上的積水。塊阜:小土丘。
【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語出唐代杜甫《秋野》詩之二。魚樂游深水,鳥樂往茂林。謂萬物各有其天性。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語出《莊子·秋水》。從自然規律來看,萬物沒有貴賤的差別。意謂物各有所長,人不應存有偏見。道:指自然規律。
【卉茂者土必沃,魚大者水必廣】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清鑒》?;ɑ苊⒌牡胤酵临|一定肥沃,魚兒大的地方水面一定寬闊?;埽夯ɑ?。沃:肥沃。
【目察百步,不能了了,而欲以所見為有,所不見為無,則天下之所無者,亦必多矣】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論仙》。用眼睛看百步以內的東西,還不能看得清清楚楚,而要把自己親眼看見的認為是存在的,看不見的認為是不存在的,那么天下不存在的東西也就很多了。說明人受條件的限制,不可能親眼目睹天下萬物,但天下萬物依然客觀存在。了了:清清楚楚。
【必然者有時而不然,而不必然者有時而或然也】語出明代莊元臣《叔苴子外篇》卷二。一定要發生的有時并沒有發生,不一定能發生的有時卻真的發生了。說明事物的產生有其偶然性?;蛉唬夯蛟S又成了那個樣子。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語出《莊子·大宗師》。人的死和生,是不可避免的,它就像晝夜交替的自然現象一樣,是永恒的,是自然的規律。夜旦:晝夜。常:永恒。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語出《莊子·駢拇》。野鴨的腿雖然短,續上一截就會使其憂傷;鶴的腿雖然長,砍去一段就造成悲痛。后以“斷鶴續鳧”比喻違反自然規律。鳧(fú服):野鴨。脛(jìng敬):小腿。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語出《老子》七十六章。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之類,柔弱的東西屬于生存之類。說明事物都會向它的對立面轉化的道理。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語出《莊子·刻意》。張口呼吸,吐出體內的渾濁氣體,吸進新鮮空氣。后以“吐故納新”比喻揚棄舊的,吸收新的。呴(xū 虛):張口吐氣。納:吸進。
【但為老去年道,盛固有衰不疑】語出晉代陸機《董逃行》詩。只是因為老已逼近,盛極而衰,這本是無可置疑的規律。遒:迫近。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語出唐代孟浩然《晚春》詩。林木間的落花掃去了,又接著落下;小道上的野草踩死了,又重新長出來。二句詩形象地說明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松柏不溉而尋丈,蘼蕪日溉而不盈尺】語出明代莊元臣《叔苴子內篇》卷五。松柏即使不澆灌也可長成好幾丈高的大樹;靡蕪即使每天都澆灌,其高也不足一尺。說明事物各有其特殊性。溉:澆灌。尋丈:八尺到一丈左右的長度,此形容高。尋,古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靡(mí迷)蕪:香草名。盈:滿。
【所種者谷,雖瘠土惰農,不生稗也;所種者稗,雖美田疾耕,不生谷也】語出宋代蘇軾《廣成子解》。你種的是谷子,即使是在貧瘠的土地上,人懶得管理,它也不會長成稗子;你種的是稗子,即使是肥沃的土地上,人勤于耕作,它也不會長成谷子。原喻指真正的好人在任何困難條件下也不會改變其正直的天性,邪惡之人即使有各種優越條件也難改變其邪惡本性。瘠(jí急) 土:不肥沃的土地。惰農:懶惰的種田人。稗(bài敗):雜草名。美田:肥美的土地。疾耕:勤于耕耘。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語出唐代李白《日出入行》詩。草木不因為春風的吹拂使之滋生、盛長而致謝,也不因為秋天的霜氣使之凋零、枯落而怨恨。意謂草木榮落、四季變化是自然規律。榮:茂盛。
【樹欲靜而風不止】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要靜下來而風卻不停地吹。比喻事不遂人愿,或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種麥得麥,種稷得稷】語出《呂氏春秋·用民》。種麥子,收獲的就是麥子;種谷子,收獲的就是谷子。比喻因、果一致。在哪方面下功夫,就會在哪方面有收獲。稷(jì計):粟,谷的一種。
【鉤曲之形無繩直之影,參差之上無整齊之下】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廣譬》。像鉤子一樣彎曲的東西不會有筆直的影子,上面高低不平那么下面就會雜亂不齊。鉤曲:像鉤子一樣彎曲。繩直:筆直。參差(cēn cī):不齊貌。
【盈把之木無合拱之枝,榮澤之水無吞舟之魚】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五。一只手能握起的樹不會有合抱粗的樹枝,坑洼里的水中不會有能吞進船只的魚。盈把:滿把,一手能握起。合拱:兩手合圍;合抱。榮澤:小水洼。吞舟之魚:比喻大魚。
【舉事有道,計其人多,其出少者,可為也】語出《韓非子·南面》。做事有一定的原則,要計算一下,凡是收益多而付出少的事情就可以辦。謂做事要權衡利弊得失。舉事:辦事。道:原則。計:計算。
【流水不腐,戶樞不螻】語出《呂氏春秋·盡數》。流動的水不腐臭,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被外物所侵蝕,可以歷久不壞。腐:臭敗。戶樞:門的轉軸。不螻:《意林》引作“不蠹”。蠹(dù渡),蛀蝕。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語出唐代李白《日出入行》詩。是誰揮舞著鞭子驅趕著一年四季不停轉換?沒有誰,世間萬物的興衰榮枯都是自然規律使然。二句詩反映了作者的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鞭策:馬鞭子。驅:驅趕使其前進。四運:指春夏秋冬四季。興歇:興盛衰敗。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語出唐代自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叢叢草木是野火永遠也不能燒絕的,一經春風吹拂,它們又會煥發生機,成長起來。二句詩極其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野草頑強旺盛的生命力,富于哲理意味。野火:荒山野地燃燒的火。
【著意栽花花不發,等閑插柳柳成陰】語出元代關漢卿《包待制智斬魯齋郎》雜劇第二折。用心種花,花卻沒有成活,隨便在地上插上一枝柳條,卻長出了柳樹,有了樹蔭。喻指成心辦的事沒辦成,無意中的行動卻產生了結果。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著意種花花不活,等閑插柳柳成陰。”現常說“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陰”。著意:用心。等閑:隨便,不經心地。
【植稂莠于腴土,不能使為嘉禾;種梧梓于磽土,不能使為荊棘】語出清代陳確《葬書·葬論》。把稂和莠種在肥沃的土地上,也不能使之長成優良的稻禾;把梧桐和梓樹種在貧瘠的土地上,也不能使之長成荊棘。說明壞的總是壞的,好的無論在多么惡劣的環境中也依舊很好。稂莠(láng yǒu狼有):稂和莠,均為有害禾苗的雜草。腴(yú于)土:沃土。腴,肥美。嘉禾:好莊稼。梧梓(zǐ紫):梧桐和梓樹,均為上好的樹種。磽(qiāo敲)土:堅硬而瘠薄的土地。磽,硬而貧瘠。荊棘:叢生有刺的小灌木。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語出《莊子·大宗師》。把我的生看作是好事的,也應該把我的死認為是好事。反映了作者對待生與死的辯證態度;生死是新陳代謝,是客觀規律。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語出《老子)》二十三章??耧L不會刮上一個早晨,暴雨不會下上一個整天。喻指來得猛,就一定去得快。飄風:狂風。終朝:一整個早晨。驟雨:暴雨。終日:一個整天。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語出明代劉基《司馬季主論卜》。湍急的水流下面,一定會有深潭;高大的山丘下面,一定會有深谷。激湍(tuān):迅急的水流。湍,急流的水。丘:山丘???jùn俊)谷:深谷???,深。
發展·事理/名言辭典
【大廈既焚,不可灑之以淚;長河一決,不可障之以手】語出北周庾信《擬連珠》之六。大廈已經燃燒起來,不是用淚水就能澆滅的;黃河的水沖破了堤岸,不是用手就能堵塞住的。比喻大勢已去,小補無益,難以挽回。焚:燒。灑:澆。長河:黃河。障:堵塞。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語出宋代王安石《元日》詩。初升的太陽照遍了千家萬戶,舊桃符總要被新桃符所取代。二句詩寫作者在春節來臨時的喜悅心情?,F常用后一句詩說明除舊布新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瞳瞳(tóng同):日出時光亮的樣子。新桃、舊符;即新桃符、舊桃符。桃符是古時在大門上掛的兩塊畫著門神或題著門神名字的桃木板,古人認為它可以壓邪。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語出唐代杜甫《登高》詩。樹葉蕭蕭落下,漫無邊際;長江滾滾而來,茫無盡頭。二句詩是從大處寫秋景,暗含有慨嘆人生易老的意思?,F常用來說明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客觀規律。蕭蕭:形容風吹葉落聲。
【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語出《書·盤庚上》?;鹪谠吧先紵?,不可靠近。“星火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此?,F比喻革命的力量開始時雖然微小,但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燎:燒。邇:近。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語出唐代劉禹錫《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詩。春天里,茂盛的樹林里新長出的葉子催換著已經枯死的舊葉;江河中,奔騰的流水前面的波浪退讓給后起的波浪。意謂新陳代謝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芳林:春天中欣欣向榮的樹林。催:催換。讓:退讓,讓位。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語出唐代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沉舟旁邊千萬只帆船照舊過往,枯樹前面更有千萬棵樹木綻青吐綠。作者以沉舟、病樹自比,但指出個人的沉滯沒有什么,世界照樣前進發展。后常用來說明歷史是不斷發展的,個別的停滯不能妨礙全局。也可以說明舊事物阻擋不住新事物的產生、成長,新事物正是在舊事物的消亡中成長起來的。沉舟:沉在水中的船。側畔:旁邊。病樹:枯老衰朽的樹。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語出宋代辛棄疾《菩薩蠻》詞。青山是阻擋不住的,江水終究會沖破包圍,滾滾東流。原喻指收復北方,統一祖國是一定能實現的?,F常用來說明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任何阻擋歷史車輪前進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畢竟:最終還是。
【圖窮而匕首見】語出《戰國策·燕策三》。戰國時期,燕太子丹使荊軻剌秦王。到了秦國,荊軻把逃在燕國的秦將樊於(wū)期的頭及燕國的地方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地圖內暗卷匕首。在獻圖時,至秦王座前,把圖打開,當地圖展到盡頭的時候,匕首顯露出來。后以“圖窮匕見”比喻事情發展到了最后,非常情的本相終究完全暴露。窮:盡。見(xiàn現):同“現”,顯露。
【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語出《后漢書·陳忠傳》。輕的東西是重東西的端始;小的東西是大東西的起源。比喻積少可以成多,不可輕視小的東西。端:始。
【嘗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得幾時】語出明代民歌《京師人為嚴嵩語》。我曾經用冷靜而輕蔑的眼光觀看螃蟹:看看你到底能夠橫行多少時候! 二句詩通過生動的比喻,預示當時的大奸臣嚴嵩雖然橫行無忌,終究不會有好的下場?,F用來喻指一切反動勢力只能囂張一時,不久就會遭到可恥的失敗。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常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冷眼:冷靜而鄙視的眼光。螃蟹:節肢動物,橫著爬。幾時:多長時間。
【泰山之霤穿石】語出《漢書·枚乘傳》。泰山上的水滴,可以穿透石頭。后以“水滴石穿”或“滴水穿石”喻功到自然成。霤(liù六):屋上流下的雨水,泛指滴下的水。
【海壓竹枝低復舉,風吹山角晦還明】語出宋代陳與義《觀雨》詩。暴雨驟下,竹枝為之彎低,但旋又挺直;風吹云聚,山角為之晦暗,但旋又光明。意謂烏云終將消散,黑暗終將過去,光明終會重現。海壓:形容雨大,有如海傾?;?huì會):昏暗。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語出唐代劉禹錫《浪淘沙》詞之九。江水滔滔,片刻不停地洗著泥沙,前面的浪頭還沒落下,后面的浪頭就起來了。二句詩形象地說明了時光不會滯留、歷史總在延續的客觀規律。
【雄雞一聲天下白】語出唐代李賀《致酒行》詩。雄雞一聲長鳴,黑暗過去,天下大白。比喻對未來充滿信心。
變化·事理/名言辭典
【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語出《韓非子·解老》。萬物必定有茂盛和衰敗,萬事必定有松弛和緊張。弛(chí遲):放松。
【久臥者思起,久蟄者思啟,久懣者思嚏】語出明代劉基《司馬季主論卜》。長時間臥床的想著起身,長時間悶在屋子里的想著復出,長時間鼻悶的想著打噴嚏。說明事物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變化。蟄(zhé哲):蟄伏,借指蟄居(長時間躲在一個地方,不出頭露面)。啟:打開,復出。懣(mèn悶):煩悶,此指鼻悶。嚏(tì替):打噴嚏。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語出《老子》二章。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東西是美的,丑就產生了;都知道善的東西是善的,惡就產生了。意謂美與丑、善與惡是對立的兩個方面,而且能夠互相轉化。斯:這就。已:同“矣”。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語出唐代杜甫《可嘆》詩。天上的浮云原本像件白凈的衣服,轉眼間卻又變成了黑狗的樣子。喻事物變化無常。似:一作“如”。斯須:頃刻之間。蒼:黑。
【無成乃無毀,有成必有毀】語出清代唐甄《潛書·博觀》。沒有形成也就沒有毀滅,有了形成一定就有毀滅。說明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形成到毀滅的發展過程,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成:形成。毀:毀壞,毀滅。
【木之折也必通蠹,墻之壞也必通隙】語出《韓非子·亡征》。木頭折斷了必定是由于蛀蝕,土墻倒塌了必定是因為有了縫隙。意謂事物的變化都有其內在原因。蠹(dù肚):蛀蝕。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語出《易·豐》。太陽到了中午就開始西斜,月亮圓滿了就開始虧損。比喻盛極則衰。昃(zè仄):日西斜。盈:圓滿。食:通 “蝕”,虧損。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語出宋代蘇洵《辨奸論》。月亮周圍出現了光圈,天就要刮風;礎石潮濕了,天就要下雨。喻指任何事情都有前兆。暈:指月亮周圍的光圈。礎:墊在房屋柱子底下的石頭。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語出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月亮圓了,隨即轉為虧缺;水流滿了器具,就會溢淌出來。喻指事物達到頂點便會走向衰敗。虧:虧缺。
【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語出戰國宋玉《風賦》。風從地上生成,自水草末梢開始刮起。青蘋(pín貧):一種水草,屬蕨類植物。末:末梢,尖端。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語出《左傳·昭公十一年》。樹梢大了,樹干必然會折斷;動物的尾巴大了,就不能搖擺。比喻本末倒置,必受其害。末:指樹梢。掉:搖擺。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語出唐代盧照鄰《長安古意》詩。意謂時間總在飛速流逝,不會等待人的;碧海變為桑田,不過是一瞬間的事。二句詩形容社會變化又快又大。節物:應時節的景物。風光:景色。桑田碧海:《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須臾(yú 魚):一會兒。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語出唐代劉禹錫《烏衣巷》詩。昔日在王、謝廳堂構巢的燕子,如今則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家飛出飛入。意謂豪門貴族已成過去,如今的烏衣巷已住著普通百姓。景物中寄托著滄海桑田之慨。王謝:王導和謝安,東晉有名的兩大豪門世族。尋常:普普通通。
【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后或用之】語出《列子·說符》。先前所使用的東西,現在或許要拋棄;現在所要拋棄的,以后或許要再次使用。意謂萬世通用的事物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應運而生、運盡自去?;颍阂苍S。
【慶者在堂,吊者在閭】語出《荀子·大略》。慶賀的人正在大堂上歡樂,吊喪的人已經到門口了。喻指事物變化之快。閭: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語出晉代傅玄《少傅箴》??拷t顏色的東西就會染成紅色,靠近黑顏色的東西就會染成黑色。喻指人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變化。朱:紅色,此指紅顏色的東西。赤:紅色,此指變紅。墨:黑色,此指黑顏色的東西。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語出《易·系辭下》。事物發展到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就能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才能長久。窮:終極。通:貫通,開通。
【物不至者則不反】語出《列子·仲尼》。事物不發展到極點,就不會走向反面。至:極,最。
【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語出《戰國策·秦策四》。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冬天和夏天的交替即是如此;事物發展到它的極致就會非常危險,高高累積起來的棋子即是如此。物至:謂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反:謂向相反的方面轉化。致至:謂達到極致。累棋:高高累積的棋子。
【物壯誠有衰,勢雄良易極】語出唐代陳子昂《度峽口山贈喬補闕知之王二無競》詩。事物再強壯也有衰敗的時候,勢力達到鼎盛,然后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独献印罚?amp;ldquo;物壯則老”,《史記·平準書》:“物盛則衰,時極而轉。”此為二句詩所本。
【彼一時,此一時也】語出《孟子·公孫丑下》。謂時勢不同,情況隨之改變,不能相提并論。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此一時,彼一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語出唐代自居易《長恨歌》詩。春風吹來桃李花兒競相開放,秋雨降下梧桐樹葉紛紛飄落。二句詩表面上是寫春秋景物的變化,實際則是喻指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生活的歡盡悲來的交替,蘊含有樂極必生悲、盛極即漸衰的深刻哲理。
【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語出唐代李賀《浩歌》詩。南風把高山吹成了平地,天帝派天吳水神移走了海水。意謂自然萬物都是不斷變化的。帝:天帝,宇宙間的主宰。天吳:《山海經·海外東經》載:“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工蟲(原文為)工蟲(原文為)(hóng虹)北兩水間。”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語出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名勝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筵席再難復現。意謂事物一去不復返。筵(yán延):竹席,專指酒席。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語出三國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神龜雖然長壽,但還是有死的時候;騰蛇即使能乘霧飛天,最終也會死去變成塵土。比喻萬物有生有滅,有盛有衰。神龜:一種壽命很長的龜?!肚f子·秋水》:“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竟:盡,畢,這里指死。騰蛇:同“螣蛇”,傳說中一種能乘霧飛騰的蛇?!俄n非子·難勢》:“飛龍乘云,騰蛇游霧。”
【積雨無干土,疾風無靜林】語出清代陳確《東里謠》詩。連日陰雨,就不會有干燥的土地;狂風勁吹,就不會有寂靜的樹林。說明事物的狀態都是有條件的,條件變化了,事物的狀態也會隨著改變。
【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語出《莊子·知北游》。臭腐的東西可以轉化為神奇的東西,神奇的也能再變成臭腐的。說明固定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后以“化腐朽為神奇”指寫作時賦予舊典以新意。
【理無常是,事無常非】語出《列子·說符》。道理沒有永遠正確的,事情沒有永遠錯誤的。意謂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永遠正確的事物和水遠錯誤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常:經常,一貫,永遠。是:對,正確。非:不對,錯誤。
【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語出唐代李商隱《謁山》詩。我想從麻姑那里把滄海買下,但接到手的,卻只剩下一杯冰冷的春露。意謂滄海又將變成桑田。二句詩極其夸張地寫出了宇宙萬物變化之迅速和時間流逝之快。麻姑:仙女名,傳說她曾經三次見到滄海變為桑田。
【暑極不生暑而生寒,寒極不生寒而生暑】語出清代魏源《默觚·學篇》??釤徇_到頂點不會再生出酷熱而只會生出寒冷,寒冷達到頂點不會再生出寒冷而只會生出酷熱。意謂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到頂點,就會向對立面轉化。
【寒不累時則霜不降,溫不兼日則冰不釋】語出漢代王充《論衡·感虛》。寒冷不持續一段時間就不會下霜,溫暖不持續一段時間就不會化冰。喻指事物總是由量變發展到質變的。累時:連續多時。兼日:連續多日。
【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語出《史記·韓長孺列傳》。強弓射出的箭,到了落地的時候,力量已盡,就連薄絹也射不穿;疾風刮到最后,微弱的風力就連大雁的羽毛也飄不起來。這句話《漢書·韓安國傳》作:“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沖風之衰,不能起毛羽。”意思完全相同。說明軍隊到了力量衰竭的時候就不會有戰斗力了。弩:用機括發箭的弓。魯縞(gǎo搞):魯國出產的生絹,以薄著稱。沖風:疾風。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語出《茍子·勸學》。蓬草生長在密麻之間,不用扶持也能長得很直;白沙放置在黑泥當中,勢必與之俱黑。說明事物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漢代王充《論衡·程材》:“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染自黑。”蓬:草名。涅:黑泥。
【蓄極則泄,閟極則達,熱極則風,壅極則通】語出明代劉基《司馬季主論卜》。積蓄到了極點,就會漏泄;關閉到了極點,就會通達;酷熱之至,就會生風;堵塞之至,就會暢通。說明物極必反。閟(bì必):閉。壅(yōng擁):堵塞。
【新紅裁作衣,舊紅翻作里】語出晉代無名氏《休洗紅二章》詩之二。新的紅色料子裁剪后做成衣服,舊的紅布變成衣服里子。二句詩以新布做衣,舊布做里,比喻世事反復無常。
【履霜。堅冰至】語出《易·坤》。踩到秋天下的霜,冬天冰凍的日子就要到了。比喻根據目前出現的跡象而對未來有所警戒,也說明事物將變時,會出現一些征象。履(lǚ旅):踩。
【鱗運有代謝,蕣華無長妍】語出明代皇甫訪《秋夜把酒對月》詩。龍的壽命再長,也有個新老替代的時候;木槿花再美麗,也畢竟不是永駐不衰的。說明一切事物都有個產生、發展到衰亡的基本過程,一成不變的東西是不存在的。鱗運:龍一類動物的壽命。鱗,《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蟲鱗”,漢代鄭玄注:“鱗,龍蛇之屬。”運,命運,壽限。代謝:更替。蕣(shùn順)華:木槿花,此花朝開夕敗。蕣,木槿。華,通“花”。
條件·事理/名言辭典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語出《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喻指一切都準備停當,只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
【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語出《顏氏家訓· 歸心》。住在山區的人不相信有和樹木一樣大的魚;住在海邊的人不相信有和大魚一樣大的樹木。比喻人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說明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不能任意否認自己沒有認識到的事物。
【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語出唐代顧況《行路難》詩之一。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播上粟種不會長出豆苗來。凡物:所有事物。根本:所根據的本質性的東西。禾:古時特指粟。
【豐草不秀瘠土,巨魚不生小水】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審舉》。貧瘠的土地上長不出茂盛的草,淺小的水洼里生不出巨大的魚。說明事物的成長壯大離不開必要的外部條件。豐草:茂盛的草。豐,茂盛。秀:成長。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語出《老子》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穿行于天下最剛強的東西中。說明柔弱能戰勝剛強的道理。但這并非絕對規律。“矛盾著的對立的雙方互相斗爭的結果,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在這里,條件是重要的。沒有一定的條件,斗爭著的雙方都不會轉化。”(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此句與“柔弱勝剛強” (《老子》三十六章)意義相同??蓞⒁娫摋l。馳騁:奔走。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語出《論語·陽貨》。不知道嗎?最堅硬的東西,磨而不??;最白的東西,染而不黑。比喻意志堅強、品德高尚的人,雖受環境的影響但不起變化。磷(lìn吝):薄,損傷。涅:黑泥,黑色染料。緇(z T茲):黑色。
【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語出《韓非子·難一》。不能穿透的盾跟無所不能穿透的矛,不可以同時成立。陷:穿透。
【巧婦安能作無面湯餅】語出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即使最能干的婦女,沒有米面也做不出湯餅來。喻指沒有必要的條件,人再能,也不會把事情做成功?,F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做。
【東面望者不見西墻,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語出《呂氏春秋·去尤》。向東面看的見不到西面的墻,向南方看的望不見北方,這是因為心意有所集中啊。比喻實踐范圍的局限,會造成認識上的片面性。鄉(xiàng 向):與“向”同。睹:看見。
【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語出《列子·天瑞》?;钪娜瞬恢浪篮蟮那樾?,死了的人不知道活著的情形;到來的人不知道離去的情形,離去的人不知道到來的情形。喻指與己無關的事情,不必放在心上。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語出《孟子·公孫丑上》。饑餓的人不細擇食物,能讓他充饑就行;干渴的人不細擇飲料,能讓他解渴就行。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語出《左傳·僖公十四年》。謂皮既然不存在,毛也無處依附。比喻失去了基礎和根本,與之有關的事物也不復存在了。又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傅:附著,加上。
【百人操兵而攻一虎者,虎勝;一夫荷鋤而遇一虎者,人勝】語出宋代楊萬里《論兵》下。一百個人手拿武器圍攻一只老虎,取勝的將是老虎;一個農夫扛著鋤遇上一只老虎,取勝的將是農夫。說明處境艱危反而會激起人的斗志,促使人竭盡全力,奮力抗爭,從而轉危為安。兵:武器。荷:扛。
【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語出明代吳承恩《西游記》第七十五回。喻指任何問題的出現都有其根源。
【走不以手,縛手走不能疾;飛不以尾,屈尾飛不能遠】語出《淮南子· 說山訓》。跑不用手臂,但是若把手臂捆綁起來就跑不快;飛不用尾巴,但是若將尾巴屈縮起來就飛不遠。說明任何事物都不能不借助于其它事物而自己發揮功能。走:跑??`:捆綁。屈:屈縮,收縮。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語出唐代李白《古風》詩之三十四。身處絕境的野獸抵擋得住猛虎,瀕臨死地的魚兒甚至可以追食巨大的鯨魚。喻指人到了危急時刻能夠爆發出驚人的力量。當:抵擋。餌(ěr耳):用作食物。
【卵之性為雛,不得良雞覆伏孚育,積日累久,則不成為雛】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五。雞蛋的本性是被孵為小雞,但沒有好的母雞孵化,時間再長也不能變成小雞。比喻有好的內在因素的同時還必須有一定的客觀條件,才能獲得成功。雛:指小雞。覆:蓋住。孚:通“孵”,孵化。
【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輕重》。茂密的樹林下面沒有旺盛的青草;在沒有平整的地里,長不出好的禾苗。比喻在強大的勢力下,弱者會受到壓制和侵害。大塊:大土塊。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在松樹和柏樹下面小草也是不能繁殖的。比喻在強暴者面前,幼弱者是難以生存的。
【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語出《孟子·告子上》。如果得到適宜的滋養,沒有東西不能生長;如果失去適宜的滋養,沒有東西不能消亡。說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具備了相應的條件,原本沒有的可以產生出來,失去必要的條件,已有的也可以不復存在。茍:如果。養:滋養。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語出《論語·陽貨》。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為后天的習染不同,便有很遠的差別。說明環境、生活習慣會對人的思想性格產生一定的影響,所謂“習與性成”。性:指人的本性。習:習慣、習染。
【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語出漢代王充《論衡·狀留》。河水凍結成冰,不是因為一天的寒冷;土石積聚成山,不是因為一時的勞作。喻指某一情況都是逐漸發展而形成的。意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結合:指凍結為一體。斯須:片刻。
【孤則易折,眾則難摧】語出清代魏源《城守篇·守御上》。孤孤單單就容易被折斷,人多勢眾就難以被打垮。說明人多力量大。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語出清代朱舜水《答奧村庸禮問》之二。喻指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秴问洗呵?amp;middot;用民》:“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涅桀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柔弱勝剛強】語出《老子》三十六章。柔弱能戰勝剛強。說明以柔克剛的道理。但“柔弱勝剛強”是有條件的,如果把它絕對化,就會陷入形而上學。此句與“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三章)意義相同,可參見該條。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語出《左傳·僖公五年》。輔和車是互相依靠的;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感到寒冷。成語“唇亡齒寒”本此,比喻關系密切,利害相關。輔:附于車輻的直木,用以加固。
【寒者利短裋,饑者甘糟糠】語出漢代賈誼《新書·過秦下》。受寒的人穿件粗陋的衣服也感到溫暖,饑餓的人吃糟糠也感到香甜。比喻處于困境的人容易滿足。裋(shù樹):古代指僮豎所穿的衣服。
【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褐;饑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餐】語出三國曹植《望恩表》。寒冷的人不貪得一尺見方的寶玉,而一心想弄到一件粗布衣裳;饑餓的人不企盼千斤黃金,而對獲得一餐飯心滿意足。意謂境況不同,人們的心思便不相同。尺玉:一尺見方的寶玉。短褐:古時平民所服粗布之衣。短, “裋”之借字。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語出《大戴禮記·曾子立言》。蓬蒿生長在麻叢之中,不需要扶助,就能長直;白沙倒在污泥當中,會與泥一樣成為黑色。比喻人受環境影響。蓬:草名,即蓬蒿,又名飛蓬。
【窺面于盤水則員,于杯則隋】語出《淮南子·齊俗訓》。用盤子里的水照自己的臉,影子是圓的,用盛滿水的杯子照,是橢圓的。比喻條件不同,結果也不同。員:通“圓”,圓形。隋:通“橢”,橢圓形。
【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瀨之流;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盤石之上】語出《淮南子·說山訓》。水稻是一種生長在淺水里的谷物,但是它不能生長在水流湍急的淺灘;靈芝是一種生長在高山上的瑞草,但是它不能生長在巨石嶙峋的禿嶺。說明事物的存在離不開一定的條件。湍瀨:水淺流急之處。盤石:巨石。盤,通“磐”。
辯證·事理/名言辭典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語出《莊子·天下》。一尺長的棍棒,每日截取它的一半,永遠截不完。形象地說明了事物具有無限可分性。捶 (chuí垂):通“棰”,棍,杖。
【無息烏乎生,無絕烏乎續,無無烏乎有】語出明代宋應星《談天·日說三》。沒有停息哪有生長,沒有斷絕哪有延續,沒有無有哪有存在?說明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息:停息。烏乎:何有。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語出唐代韓愈《原道》。這一方不予以堵塞,另一方就不能流淌;這一方不予以阻止,另一方就不能通行。原是指要塞止佛、老之道,以便使儒道得以流行?,F常用來說明不抑制不好的東西,好的東西就不能樹立起來并發揚光大。
【太山秋毫兩無窮,巨細本出相形中】語出宋代蘇軾《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其韻》詩。泰山為大,但不是最大的,秋毫為小,但也不是最小的;物之大小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后句本《老子》:“因巨而有細,因細而有巨,特相形耳。”太山:即泰山。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喻微小的事物。無窮:無盡頭,無極限。巨細:大小。相形:相互比較。形,對比。
【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語出《莊子·駢拇》。意謂物品該長的就長,長,不算多余;該短的就短,短,不算不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語出戰國屈原《卜居》。一尺可能會成為短的,一寸可能會成為長的;任何事物都有不足的成分,聰明的人也有他不能了解的。原指占卜并不能完全解決人所疑惑的問題。后用以說明事物互有長短,各有利弊。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語出《老子》五十八章。正常的事可變成奇特的,善良又可變成妖孽。說明正、善會向其對立面奇、妖方面轉化。老子對事物轉化規律的認識,是對辯證法的一大貢獻。但他忽視條件的作用,使其辯證思想不能正常發展。
【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語出《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圣人上千次地考慮,必定有一次失誤的時候;愚笨的人上千次地考慮,總有一次是得當的時候?!妒酚?amp;middot;淮陰侯列傳》又作:“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后以“千慮一得”用作自謙之詞;也以“千慮一失”告誡人們不要自恃聰明而不謹慎,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
【動兮靜所伏,靜兮動所倚】語出唐代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運動中隱藏著靜止,靜止是運動的依托。意謂:運動和靜止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伏:隱藏。倚:依托。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語出《老子》二章。有和無是互相對立而產生,難和易是互相對立而形成。意謂事物都有對立面,互相依存。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相生:由相互對立而產生。相成:由相互對立而形成。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語出漢代揚雄《法言· 君子》。有產生就一定有死亡,有開始就一定有終結,這是自然規律。自然之道:自然法則,自然規律。
【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語出宋代李清照《金石錄后序》。有產生必定有消亡,有聚合必定有離散。說明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的,都有一個從產生到滅亡的過程。
【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論仙》。有開始,就一定有結束;有生存,就一定有死亡。說明始與終、生與死是互相依存的關系。卒:終結。
【有始者必有終,有終者必有始】語出漢代王充《論衡·道虛》。有開始就一定有終結,有終結就一定有開始。說明事物總在不停地運動和變化,絕對靜止不變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名滿于天下,不若其已也。名進而身退,天之道也】語出《管子·白心》。名滿天下的人,不如早些離位。因為在名聲高的時候引退,才合乎天道。意謂物極必反,人應激流勇退,方能保全身名。
【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語出南朝梁代范縝《神滅論》。形體存在,精神就存在;形體失去,精神也就消亡了。說明精神從屬于形體,它不能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這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形:形體。神:精神。謝:失去。
【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語出南朝梁代范縝《神滅論》。形體是精神的本體,精神是形體的功用。說明形體是精神所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形體的功用又體現在精神上。形:形體。神:精神。質:本體。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語出宋代蘇軾《琴》詩。如果說琴聲發于琴上,那么,琴放在琴盒里為什么它就不鳴了?如果說是發于人的手指上,那么,為什么不從你的手指頭上傾耳諦聽?二句詩寫得俏皮但又富有哲理,說明任何事物都是有關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可偏廢。匣:指琴盒。
【視下則有高,無前孰為后】語出宋代蘇軾《次韻答章傳道見贈》詩??吹接械吞?,自然也就有高空;沒有前頭,那又有什么可做后頭?說明高低、前后都是相對存在的。孰:誰,哪個。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語出《老子》三十九章。高貴以低賤為根本,高大以低下為基礎。說明貴賤、高下的依賴關系。貴賤、高下是對立統一的,失去一方,對方也就不復存在。這反映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美必有惡,芬必有臭】語出宋代蘇軾《顏樂亭》詩。有美好的,就一定有丑惡的;有芬芳的,就一定有腐臭的。二句詩說明事物都是對立的統一,互為條件,互相依存。芬:香氣。
【將欲奪之,必固予之】語出《老子》三十六章。想要奪取它,必須先給予它。說明奪予之間的對立轉化關系。固:通“姑”,暫且。予:給予。
【敵存滅禍,敵去召過】語出唐代柳宗元《敵戒》詩。有敵人存在,可以促使人們去消除禍患;沒有敵人,則往往使人喪失警覺,從而導致錯誤。二句詩說明敵人存在是壞事也是好事,沒有敵人是好事也是壞事,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過:過失,錯誤。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語出《老子》五十八章。災禍里面有幸福的因素依附著,幸福之中有災禍的因素隱藏著。說明禍與福的辯證關系。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事物無不向它的相反的方向轉化。倚:依靠。伏:隱藏。
【欻而生者必欻而滅,漸而生者必漸而滅】語出南朝梁代范縝《神滅論》。忽然產生的一定忽然消滅,逐漸產生的一定逐漸消滅。說明形體的 “生”和“滅”有“欻”和“漸”兩種形式,物質的變化規律是不相同的。這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欻(xū虛):忽然。